李林 | 端午诗与吕蒙正

端午诗与吕蒙正
文|李林
端午节就要到了。
这是一个纪念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节日。人们吃粽子、佩香囊、插艾草、赛龙舟,在感受民俗风情的同时,文人雅士们追慕先贤,寻找情感家园的吟咏,更是可贵的精神食粮。
端午咏诗怀屈原,佳作不断。唐代文秀的《端午》,不仅道出了节日的来历,更为耿介直谏的屈原之死悲愤不已:“节至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浩浩,不能洗得直臣冤。”诗句表达了对屈原的深切同情,后两句尤为大气磅礴,掷地有声。两千多年来在铁血舞台上,上演过多少忠臣良将的千古奇冤?奔流浩荡的楚江水恐也难为之洗雪。无怪北宋进士余靖说:“龙舟争快楚江滨,吊屈谁知特怆神。”

端午的风俗自然也在吟咏中得到充分体现。宋代戴复古在扬州写道:“榴花角黍斗时新,今日谁家不酒樽,堪笑江湖阻风客,却随蒿艾上朱门。”反映了人们过端午的情景。“端午数日间,更约同解粽”“白白糕粽美,青青米果新”等诗句,说明民间食粽的普遍。唐代元稹的“彩缕碧筠粽,香梗白玉团”,温庭筠的“盘斗九子粽,瓯擎五云浆”,将粽子的色、香、形描摹得传神可人。唐代张建封的“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写出了竞渡的惊险刺激、扣人心弦。
清人李静山的诗:“樱桃桑葚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门外高悬黄纸帖,却疑账主怕灵符。”写出了民间端午习俗,如一幅色彩斑斓、浓郁的风情画。
北宋状元宰相吕蒙正端午节时所写的《寒窑赋》,于传说中寄寓了美好情愫。
吕蒙正(944—1011年),洛阳人,父祖皆功名,但他的童年并不幸福。父亲多眷侣,母亲不受宠,恨乌及乌,吕蒙正和母亲一块儿被逐,生活在破窑里,艰辛可想而知。
朝中刘天官有一女儿刘兰英,早到成婚年龄提亲的人络绎不绝,刘天官再三催促,终无结果。无奈彩楼抛球择婿,刘兰英慧眼识荆,选中了乞讨为生的吕蒙正,刘天官劝说无效,将两人赶至寒窑成亲。
这年端午来临,大户人家都在杀鸡包粽准备庆贺,吕蒙正为安慰妻子在窑壁题诗道:“天官之女嫁贫夫,明日端午样样无,莫把节日空过了,舀瓢清水煮碗粥。”刘兰英买米归来,看后诙谐地咏和道:“何人壁上乱题诗?明日端午我不知,有朝一日时运转,天天端午正午时。”吕大为感动,破窑竟成了他的炼丹炉,从此日夜苦读经典,潜心修炼,终于太平兴国二年(977年)金榜题名,得中状元。吕蒙正和刘兰英破镜重圆,皆大欢喜入主相府,端午题诗竟成了他人生的一种激励和转折点,也为后人“留下了一段风流佳话。”

现代著名作家老舍抗战初在重庆友人家过端午,触景抒怀,随兴吟唱:“端午偏逢风雨狂,村童仍着旧衣裳,相随情重携蓑笠,敢为泥深恋草堂,有客同心当骨肉,无钱买酒卖文章,当年此会鱼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那时生活艰难,作者妙笔写出了乐观精神及真挚友情。
端午历来不乏讽时之作。“又到端阳吊屈原,国士精神怎承传?几多名流风骚客,提钱贺节夜谒官”。讥讽媚上得贵者,端午'夜谒官’的丑态。
“楚王昏聩混浊清,谗言入耳谏难听,设若当初亲贤士,何至千古留骂名”。对广开言路、兼听纳谏之难颇为感慨。
屈原遭谗放逐,行吟泽畔的伟岸,为理想纵身一跃的身姿,深深镌刻在我们心中,其伟大的品质和忧国忧民的精神千古不朽。
身披红花时,阴暗的窑洞不时在吕蒙正心里闪过,他在窑洞住了许多年,那里有他的青春、有他的梦,入仕后仍没忘记。多年后,他作为太子师,还作了《破窑赋》:朝投僧寺,夜宿破窑,布衣不能遮其体,饘粥不能充其饥。
官海二十多年,吕蒙正先后三次任宰相,每次都风生水起,很大程度源于他低调、自律的人生态度。

997年,太宗驾崩。景德二年(1005年)春天,吕蒙正告老还乡,在洛阳含饴弄孙,种花栽竹之余,偶尔还会到破窑住上一段时间,吃粗茶淡饭,读圣贤书,仍感到前所未有的满足和清静。
几年后,真宗路过洛阳,想起老师吕蒙正,两次到其家慰问,赏钱赐物,顺便发现了一颗新星——吕蒙正的侄子未来的宰相吕夷简。
68岁时,吕蒙正病逝于洛阳。


作者简介 :李林 80高龄 笔耕不辍 近两年 在《今日邓州》上发表30多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