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蓝瑛的“树法”看其如何入古创新

从蓝瑛的“树法”看其如何入古创新

夏绍毅

【摘要】:在明末清初的江南画坛,蓝瑛创立的“武林画派”犹如一座巍然屹立的奇峰,对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蓝瑛是一位非常善于师法唐宋元名家笔意的职业画家,他力求入古,又能融会变通与创新。正如他所言:“绘学必须从古人笔墨留意一番,始可言画家也。”长期以来,学术界对文人画家及其作品比较重视,由于蓝瑛是一位职业画家,又没有诗文和著作留存于世,因此在画史上很少有关于他的记载和涉及。因此,一些艺术史论家对于蓝瑛的艺术成就在不是很重视。本文试从蓝瑛的绘画作品中的“树法”看其如何入古创新,进一步阐述蓝瑛山水绘画的艺术特色和所取得的成就。不当之处在所难免,欢迎同道学人批评指正。

关键词:蓝瑛;山水画;树法;浙派;

一、蓝瑛其人介绍。

蓝瑛(1585-1664后)字田叔,号蝶叟,晚号石头陀、东郭老农等,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作为职业画家,蓝瑛一生漫游南北,饱览名胜。山水、花鸟、兰石皆其所擅,尤以山水为最,有明末“武林派”之目。有画史将其归于戴进之后的“后浙派”,实则大相径庭,风马牛不相及也。蓝瑛绘画在明末影响极大,直承衣钵者有蓝孟、蓝深、蓝涛,弟子刘度、冯仙湜、王奂等,同时陈老莲及金陵各家,直至清初禹之鼎,亦皆受其画风笼罩。

二、蓝瑛早期“树法”特点分析。(20-50岁)

蓝瑛二十几岁到五十岁期间的作品属于早期作品。其树法特点:风格秀润,以细笔设色画为主。这一时期的作品可以说是笔笔入古,摹仿古代各家的痕迹较为明显,以董源、巨然、米芾、“元四家”为主,对于黄公望更是“究心尤力”。这一时期的作品呈现出的面貌基本是以中锋运笔,皴法以长披麻、解索皴为主,只有在数量不多的仿李唐的作品中才用“浙派”常用的斧劈皴。山石的画法润泽浑圆,没有过多的棱角,苔点圆润。树木的画法则是多种多样,体现了蓝瑛绘画技法的娴熟。在构图上,近景的树木与远景的山峦之间具有明显的空间感。这一时期的大量作品中都流露出黄公望和王蒙的痕迹。同时,也反映出他受董其昌等明代中后期文入画家的影响很深。

蓝瑛《仿古山水册》十二开(北京故宫博物院藏)01

蓝瑛《仿古山水册》十二开(北京故宫博物院藏)02

蓝瑛《仿古山水册》十二开(北京故宫博物院藏)03

蓝瑛《仿古山水册》十二开(北京故宫博物院藏)04

蓝瑛《仿古山水册》十二开(北京故宫博物院藏)05

蓝瑛《仿古山水册》十二开(北京故宫博物院藏)06

蓝瑛《仿黄公望山水图》扇面

三、蓝瑛中期“树法”出现明显变化。(50-65岁)

蓝瑛中期为五十至六十五岁之间。蓝瑛在五十岁(1634年)左右时,画风开始产生一些明显的变化,处于由早年中锋细笔向晚年侧锋粗笔的转变之中,呈现的是一种混合的面貌。这时他不但取法郭熙、李唐及马远、夏圭,而且对二米云山也精心研究,对黄公望的画更是悉心尤力。对吴门画派沈周、文徵明的笔法他也热心师效。加之他漫游南北涉猎广泛,眼界宽广,兼融南北,形成了苍劲雄强、骨力刚硬的个人风格,此时的蓝瑛已经达到能“出入唐宋大家,分辨元明家数,皴擦点染,毫不差谬”的水平。

蓝瑛《仿关仝山水》高清

中期“树法”作品特点是能够自如地运用古代各家的笔墨技法,其树粗壮高大,笔墨遒劲,树叶稀少,枝干短小厚实。在运笔上由中锋转向侧锋,笔法日益敏捷娴熟。线条、皴法趋向短、碎,山体的结构也出现了一种繁复堆叠、空间感明显减弱的倾向。晚年绘画中运笔苍劲雄浑的风格渐渐显露出来。

蓝瑛《仿王蒙山水》

此时期的蓝瑛以自己对各家绘画特色的见解,以中锋、侧锋交替运笔,用各种皴法、点苔法熟练地画出各种形态的山石、树木。以各家的典型构图,或高远或平远,或简或繁,现出一种笔墨苍劲、气势雄浑的境界。反映出蓝瑛在三十余年仿古绘画的实践中渐渐脱开单纯的临与仿,开始形成了自己独立的绘画风格。蓝瑛的绘画在内容题材上多有雷同之处,缺少变化,但他在绘画的笔墨语汇上确实是一个集大成者。

四、蓝瑛晚期“树法”最为精彩绝伦。(65-89岁)

晚年为六十五岁以后,这是蓝瑛一生中最精彩的时期。此时他在融会贯通前人技法的基础上,自立门户,形成了自己的绘画风貌。有人评其晚年画风“绝似仲圭,复似启南”,一语道出蓝瑛画风在渊源上与文人画的关系和晚年苍劲雄浑的画风。从此时期的作品来看,笔法苍劲疏宕,伟峻老练,画风呈多种面貌,有些作品笔墨含蓄隽雅,有些作品青绿重设色,画法工细,色调浓丽,愈老而愈工。这一时期他主要以敏捷快速的粗笔山水为主,山石的轮廓线短小、破碎、躁动,以破笔点苔,以侧锋皴擦;树木的画法更加曲屈苍老和收放自如。

蓝瑛《四季山水图》01

构图上也基本形成了一种统一的样式:巍峨雄伟的山体以棱角分明的几何体组成并繁复堆积,占据画面的大部分且多偏向一侧,而于另一侧留出一定的空间,山顶突出。山间有飞瀑丛树,山脚以渔樵隐士、老树茅屋点缀。同时出现了山体的立轴画中纵向拉长,在手卷中则横向延伸的变形现象。晚年的作品中没有了早期所保留的一定的空间感,代之以一种逼人的气势,无论是仿荆浩、董源还是仿黄公望,在风格和笔墨上已经没有了差别,它们都已化为蓝瑛的典型山水样式。蓝瑛晚年的作品,笔益精良,构图高嶂巨壁,丘壑深远,重山叠翠,更加苍浑古朴。

蓝瑛《四季山水图》02

蓝瑛享世89岁高龄,并且是一个非常勤奋的画家,流传下来作品亦较多。上海博物馆收藏有66幅真品,如《华岳秋高图》,是画家67岁时所作,构图奇伟、落笔纵横、飞瀑响泉、老树苍山。画中劲松常青,二高士观瀑听泉,怡然自乐。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如《秋壑霜林图》、《江皋话古图》等代表他各个时期不同风貌的多幅精品。北京市文物管理委员会藏有他早中期所作的《山水》册、《曹册图》卷等。北京故宫博物院如今亦收藏其《白云红树图》,绢本,设色,纵189.4厘米,横48厘米。

蓝瑛《四季山水图》04

五、结语。

纵观蓝瑛早、中、晚三个时期的“树法”作品,大体可以得到这样一些认识:早年的作品,是学宋代诸大家的笔法,尤其是学元四家的作品。此时笔法较细润,明显地呈现出某派的笔法痕迹。中年,在学习前人技法的基础上开始变法,也就是向开创独特风格的途程上逐步迈进。晚年则开创了一种雄伟浑穆的独特面貌,画不离苔以及多画秋景,善施赭色,巧用荷叶皴等等,也都是蓝瑛作品的特点。

蓝瑛《云壑高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