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子说要就是要,说不要就是不要吗?学会去理清孩子的真正想法

当孩子还在襁褓期的时候,我们都知道,如果孩子玩了一段时间哭了,那么他有可能是肚子饿了,等吃饱了之后过一段时间又开始哼唧了,那大概率是因为他有可能尿尿了。总而言之,在这个阶段,孩子的反应逃不出“吃喝拉撒睡”这几个事情。

随着孩子渐渐长大,在他学会说话之前,我们发现需要去理解孩子的动作语言了,他的动作表达了什么意思?他为什么要这么做?我们需要去解读。好在,这个阶段我们所有的理解都是直线的,就是说孩子他一个反应可能只表达了一个意思。比如说你批评他了,孩子给你的反应是嘴巴一瘪、眉头皱起,眼里开始积聚泪水,这个时候如果有其他亲人在身边的话,他会瞅一眼,马上开始掉金豆豆,并跑过去要抱抱。他的动作表达的意思就是,你批评我了,我很委屈,要安慰,这个阶段相互之间还是很好理解的。

然后随着时间魔法的不断加持,孩子更大了。孩子长大以后,思想的发展不仅仅体现在他表达自己想法的方式更多样了,除了直截了当告诉你我想要如何如何之外,还学会了委婉表达(通过第三方或者暗示的方式),甚至学会了对抗,尤其在想要拒绝你的时候(当然,在不知道如何处理的时候也会发生对抗)。这个阶段需要家长们花更多的精力去了解孩子的内心的想法,去了解他们的所有行为真正表达的自我内心深处的意见。这需要的不仅仅是家长们拥有高超的处理能力与技巧,更多的是需要对孩子以及与孩子之间相互的理解。

其实这个相互理解,并不是孩子长大了之后才有的。在孩子还小的时候, 我们曾有过一个问题讨论“到底是你教育了孩子,还是孩子教育了你”。比如说一开始我们就提到的襁褓阶段的孩子 “哭了就该喝奶了”“哭了就该换尿片了”,是因为孩子哭了一开始你不知道怎么办,然后慢慢摸索出孩子哭了就是这几个原因然后再去做对应的事,还是因为孩子发现自己肚子饿了,一哭就有奶喝,然后下次就学会了饿了就开始哭。这个问题挺有趣,涉及到低月龄孩子认知的研究。

在我看来,教育和理解是一开始就有的相互的事情。当孩子学会说话时,你教会他情绪该怎么表达,比如说我很生气,那么该怎么表现生气,把生气展示出来让爸爸妈妈知道“我生气了”,孩子你可以两手抱胸,目视爸爸妈妈,小嘴一撅。好了,孩子现在做出这个动作了,那么家长就知道他现在生气了,孩子的情绪接收到以后,接下来的事情也就好安排了,是哄是教,还是继续调教就由家长们来根据情况发挥了。

再到孩子学会了对抗阶段,这个的时候对父母的理解、接受和解决问题能力提出了更大挑战。Seven哥哥曾经在练习跳舞的时候说“我不想练”并且拒绝听我的话去做练习,我问原因,“没意思”,好吧,虽然当时作为老母亲的我内心很想把他抓过来,押着他练习,但是我知道这样只会加剧他的逆反心理,忍住了,怎么办?第一步先弄清他为什么不想练,“没意思”里有几个意思,好的第一步发现的原因是,当时因为没有固定时间练习,当时让他练习的时候他正在玩他的玩具,不想练是因为还想玩玩具,好的,那我们先暂停,推迟开始时间,并且加快固定时间练习的计划;第二步,还是激发兴趣,通过积分奖励的形式,勾起他继续学习下去的动力,再以课堂鼓励和带我练习的形式让他获得更多的成就感;第三步,保持与调整。目前来看,这个“没意思”的问题基本解决了。

当然,大家面对的情况可能各有不同,这里提供五个理解方向,帮助理清孩子的想法,供大家参考:

①对抗心理,孩子到一定年龄了,你让做什么他反而就不做什么(让你生气他会有种“赢了”的满足感?)

②逆反心理,不让干偏要干,多在生活中的小事上做对

③孩子自己也不明白,没理清为什么

④其实想玩,更多的时候孩子还是没玩够,或者在玩的时候被打断了,接下来让他干的正经事他也不好好干

⑤孩子觉得有难度,不想做,但是不知道怎么说,只说“不会”“不想”“没兴趣”

孩子成长过程中会遇上许许多多问题,解决的办法也千千万,希望我的方法可以对大家在遇上同类事情时,可以用得上,同样也希望大家能跟我分享分享更多有用的办法,相互交流才能学习借鉴、取长补短,一同成长。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