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来读《黄帝内经》-84-素问·针解篇第五十四

【免责声明】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黄帝内经·素问·针解篇第五十四

本篇要点

一、论述针刺补泻手法,说明了针下寒热感觉与针刺疗效的关系。

二、强调针刺时医者应做到思想集中、态度严谨、明确病位、端正手法,并注意调节病人的精神活动,以利于治疗。

三、根据天地阴阳与人身相应的道理,阐述了九针的作用与适应范围。

原文与译文

(原文)黄帝问曰:愿闻九针之解,虚实之道。

(译文)黄帝问道:希望听你讲讲对九针的解释,以及虚实补泻的道理。

(原文)岐伯对曰:刺虚则实之者,针下热也。气实乃热也。满而泄之者,针下寒也,气虚乃寒也。菀陈则除之者,出恶血也。邪盛则虚之者,出针勿按。徐而疾则实者,徐出针而疾按之;疾而徐则虚者,疾出针而徐按之。言实与虚者,寒温气多少也。若无若有者,疾不可知也。察后与先者,知病先后也。为虚与实者,工勿失其法。若得若失者,离其法也。虚实之要,九针最妙者,为其各有所宜也。补泻之时者,与气开阖相合也。九针之名,各不同形者,针穷其所当补泻也。

(译文)岐伯回答说:针治虚症用补法,针下应有热感,因为正气充实了,针下才会发热;邪气盛满用泻法,针下应有凉感,因为邪气衰退了,针下才会发凉。血液淤积日久,要用放出恶血的方法来消除。邪盛用泻法治疗,就是出针后不要按闭针孔(使邪气得以外泄)。所谓徐而疾则实,就是慢慢出针,并在出针后迅速按闭针孔(使正气充实不泄);所谓疾而徐则虚,就是快速出针,而在出针后不要立即按闭针孔(使邪气得以外泄),实与虚的根据,是指气至之时针下凉感与热感的多少。若有若无,是说下针后经气到来迅速而不易察觉。审察先后,是指辨别疾病变化的先后。辨别疾病的为虚为实,虚症用补法,实症用泄法。医生治病不可离开这个原则。若医生不能准确地把握,那么就会背离正确的治疗法则。虚实补泄的关键,在于巧妙地运用九针,因为九针各有不同的特点,适宜于不同的病症。针刺补泄的时间,应该与气的来去开阖相配合:气来时为开可以泄之,气去时为阖可以补之。九针的名称不同,形状也各有所异,根据治疗需要,充分发挥各自的补泄作用。

(原文)刺实须其虚者,留针阴气隆至,乃去针也;刺虚须其实者,阳气隆至,针下热,乃去针也。经气已至,慎守勿失者,勿变更也。深浅在志者,知病之内外也。近远如一①者,深浅其候等也。如临深渊者,不敢墯也。手如握虎者,欲其壮也。神无营于众物者,静志观病人,无左右视也。义无邪下者,欲端以正也。必正其神者②,欲瞻病人目,制其神,令气易行也。所谓三里者,下膝三寸也。所谓跗之者,举膝分易见也。巨虚者,矫足骨行独陷者。下廉者,陷下者也。

(译文)针刺实症须用泄法,下针后应留针,待针下出现明显的寒凉之感时,即可出针;针刺虚症要达到补气的目的,待针下出现明显的温热之感时,即可出针。经气已经到来,应谨慎守候不要失去,不要变更手法。决定针刺的深浅,就要先察明疾病部位的在内在外,针刺虽有深浅之分,但候气之法都是相同的。行针时,应似面临深渊、不敢跌落那样谨慎小心。持针时,就像握虎之势那样坚定有力。思想不要分散于其他事情,应该专心致志观察病人,不可左顾右盼。针刺手法要正确,端正直下,不可歪斜。下针后,务必注视病人的双目来控制其精神活动,使经气运行通畅。三里穴,在膝下外侧三寸之处。跗上穴,在足背上,举膝易见之处。巨虚穴,在跷足时小腿外侧肌肉凹陷之处。下廉穴,在小腿外侧肌肉凹陷处的下方。

(原文)帝曰:余闻九针上应天地四时阴阳,愿闻其方,令可传于后世以为常也。

(译文)黄帝说:我听说九针与天地四时阴阳相应合,请你讲讲其中的道理,以使其能流传于后世,作为治病的常法。

(原文)岐伯曰:夫一天、二地、三人、四时、五音③、六律、七星、八风④、九野,身形亦应之,针各有所宜,故曰九针。人皮应天,人肉应地,人脉应人,人筋应时,人声应音,人阴阳合气应律,人齿面目应星,人出入气应风,人九窍三百六十五络应野。故一针皮,二针肉,三针脉,四针筋,五针骨,六针调阴阳,七针益精,八针除风,九针通九窍,除三百六十五节气。此之谓各有所主也。人心意应八风;人气应天;人发齿耳目五声,应五音六律;人阴阳脉血气应地。人肝目应之九。

(译文)岐伯说:一天、二地、三人、四时、五音、六律、七星、八风、九野,人的形体也与自然界相应,针的式样也是根据其所适应的不同病症制成的,所以有九针之名。人的皮肤在外,庇护全身,与天相应,肌肉柔软安静,如土地厚载万物一样,脉与人体本身相应,筋约束周身、各部功能不同,犹如一年四季气候各异,人的声音与五音相应。人的脏腑阴阳之气配合犹如六律的高低有节;人的牙齿和面目的排列犹如天上的星辰一样;人的呼吸之气犹如自然界的风一样;人的九窍三百六十五络分布全身,犹如地上的百川万水,纵横灌注于九野一样。所以九针之中,一(镜)针刺皮,二(员)针刺肉,三(提)针刺脉,四(锋)针刺筋,五(铍)针刺骨,六(员利)针调和阴阳,七(毫)针补益精气,八(长)针驱除风邪,九(大)针通利九窍,祛除周身三百六十五节间的邪气。这就叫做不同的针有不同的功用和适应症。人的心愿意向与八风相应,人体之气运行与天气运行相应,人的发齿耳目五声与五音六律相应,人体阴阳经脉运行气血与大地江河百川相应,肝脏精气通于两目,目又属于九窍,所以肝目与九数相应。

(原文)九窍三百六十五。人一以观动静天二以候五色七星应之,以候发毋泽五音一,以候宫商角徵羽六律有余,不足应之二地一,以候高下有余九野一节俞应之,以候闭节,三人变一分人,候齿泄多血少十分角之变,五分以候缓急,六分不足三分寒关节第九,分四时人寒温燥湿四时,一应之以候相反,一四方各作解。(编者注:这段话非常玄妙,非常费解,哪都找不到译文,本人学识有限亦无法翻译。下面的“译文”是从真圆法师的博客里复制过来的,以帮助诸位有个大致的理解)

(译文)这段经文大概意思:人体九窍三百六十五穴不断与天地日月进行物质、精神信息能量交流,换言之,身心的物质、精神信息能量场与外环境的各种因素——总概为五行因素发生“合气”抑或“不合气”的信息能量交流,如果“合气”就是健康养生的,如果“不合气”就可能导致疾患。在针刺诊治中,九针技巧的把握就是将身体的“不合气”状态调整为“合气”状态。

注释

①近远如一:近远,指针刺的深浅;如一,指候气的法则一样。

②正其神:正,端正,引申为控制,即控制病人的精神活动。

③五音:也称为“五声”,是古代中国五音声的宫、商、角、徵、羽。

④八风:指八方之风。

文源:罾事物语

(0)

相关推荐

  • 问道《黄帝内经》启示录105:何谓有余,何谓不足?

    问道<黄帝内经>启示录105:何谓有余,何谓不足? 红尘滚滚去又还,负阴抱阳自浑圆.万物生灭无常形,清浊升降气聚散.能量守恒有纲纪,天道公平法自然.盈满必亏得必失,五行生克风水转. 大极无 ...

  • 《黄帝内经》素问 ● 针解篇第五十四(译文)

    [原文] 黄帝问曰:愿闻九针之解,虚实之道. 岐伯对曰:刺虚则实之者,针下热也,气实乃热也:满而泄之者,针下寒也,气虚乃寒也.菀陈则除之者,出恶血也.邪胜则虚之者,出针勿按.徐而疾则实者,徐出针而疾按 ...

  •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灵枢·厥病第二十四

    岐伯有道 2021-08-21 [免责声明]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灵枢-厥病第2400:0013:34 粤.灵枢-厥病第2400:0011:30 黄帝内经·灵枢·厥病第二十四 篇名与 ...

  • 《黄帝内经》素问 ● 痿论篇第四十四(译文)

    [原文] 黄帝问曰:五脏使人痿,何也? 岐伯对曰:肺主身之皮毛,心主身之血脉,肝主身之筋膜,脾主身之肌肉,肾主身之骨髓.故肺热叶焦,则皮毛虚弱急薄,著则生痿躄也:心气热,则下脉厥而上,上则下脉虚,虚则 ...

  •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灵枢-逆顺肥瘦第三十八

    对于经典,任何翻译都有可能曲解原意,因此,希望同学们只能以译文作辅助,而把精力放在原文的阅读上,也许读一遍两遍不懂,读十遍乃至百遍定能了然于心.切记! 黄帝内经·灵枢·逆顺肥瘦第三十八 篇名与要点 逆 ...

  • 禅解《黄帝内经》素问第二十篇:三部九候论

    黄帝问曰:余闻九针于夫子,众多博大,不可胜数.余愿闻要道,以属子孙,传之后世,着之骨髓,藏之肝肺,歃血而受,不敢妄泄.令合天道,必有终始.上应天光星辰历纪,下副四时五行,贵贱更互,冬阳夏阴,以人应之奈 ...

  •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灵枢-阴阳二十五人第六十四

    岐伯有道 2021-10-02 灵枢-阴阳25人第6400:0030:23 粤.灵枢-阴阳25人第6400:0029:38 对于经典,任何翻译都有可能曲解原意,因此,希望同学们只能以译文作辅助,而把精 ...

  •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灵枢-忧恚无言第六十九

    [免责声明]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对于经典,任何翻译都有可能曲解原意,因此,希望同学们只能以译文作辅助,而把精力放在原文的阅读上,也许读一遍两遍不懂,读十遍乃至百遍定能了然于心.切记 ...

  • 《黄帝内经》素问 ● 咳论篇第三十八(译文)

    黄帝问曰:肺之令人咳,何也? 岐伯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帝曰:愿闻其状. 黄帝问道:肺脏有病,都能使人咳嗽,这是什么道理? 岐伯回答说:五脏六腑有病,都能使人咳嗽,不单是肺病如此. 黄帝说 ...

  •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灵枢-刺节真邪第七十五

    对于经典,任何翻译都有可能曲解原意,因此,希望同学们只能以译文作辅助,而把精力放在原文的阅读上,也许读一遍两遍不懂,读十遍乃至百遍定能了然于心.切记! 黄帝内经·灵枢·刺节真邪第七十五 篇名与要点 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