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朱砂概述
朱砂主含硫化汞(HgS),其含量在95%以上。朱砂又称辰砂、丹砂、赤丹、汞沙,是硫化汞的天然矿石,大红色、有金刚光泽至金属光泽,属三方晶系。我国朱砂主要分布在湖南、湖北、四川、广西、云南、贵州等地。朱砂主要成分为硫化汞,但常夹杂雄黄、磷灰石、沥青等。采挖朱砂后,选取纯净者,直接研成细粉,以作他用。对有特殊用途的朱砂,先用磁铁吸净含铁的杂质,用水淘去杂石和泥沙,再研成更细的粉末,或用水飞法制成极细的粉末。选取纯净者、直接研成细粉的朱砂称为粗朱砂,经再次处理的朱砂称为精朱砂。
精美翡翠矿区直供,抄底价入手
喜欢翡翠的朋友,抓紧添加下面微信
今天加微信的朋友,送1000元翡翠代金券
一张一次性抵用,不玩套路,消费抵用无门槛
长按3秒识别二维码,添加微信
二、朱砂的使用历史
人类对红色的崇尚,可追溯至上古时期。在我国,北京山顶洞遗址出土的头骨,在室内清理期间,发现七件白色石灰岩制玉珠,表面均被染成红色,沿边可见直接打击的修整痕迹。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境内大地湾遗址,发现有涂抹红色颜料的大理石权杖头饰。在俄罗斯,距莫斯科150 公里处发现一老者身佩 2936 件珠饰, 颈部佩有小型表面平坦的片岩坠饰。坠饰上涂有红色,一面带黑点,穿孔时旋转开孔而成。我国对朱砂的使用,现有考古资料已证实。在湖南辰州地区发现的距今 7400 年左右的高庙文化群出土的艺术陶器不但精美绝伦,而且还涂有朱砂。因此,辰州地区高庙遗址出土的涂有朱砂的陶器, 是目前已知中国人最早使用朱砂的证据。此外,在浙江河姆渡遗址、良渚遗址,陕西高陵县杨官寨遗址,青海乐都柳湾遗址,四川三星堆遗址, 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等文化遗址中也陆续发现有朱砂的使用,在随后发掘的商、周、秦、汉等历朝历代墓葬中,亦发现类似现象。
湖北省当阳市前春春秋3号墓出土的虎形玉佩
欢迎关注公众号:《收藏大内参》 下面精彩继续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 华夏先民在崇尚红色的过程中,探索到朱砂的颜色最正、最能体现生命的元素,并演绎出内容庞杂的华夏朱砂文化。朱砂不仅被用作涂料涂抹器物或颜料印染织物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大批丝织品所用彩色原料就含朱砂),还被用来提取水银(又称汞)、制脂治粉 (海州西汉霍贺墓出土的脂粉也由朱砂所配)、入药治病、书写丹书丹符、炼制仙丹、入墓辟邪等。时至今日,朱砂仍出现在炎黄子孙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将朱砂红称为中国红、视为吉祥的标志等。据此得知,很久以前朱砂就被广泛使用。华夏先民将朱砂红视为生命的元素,是先人的永生、种族的繁荣、精力旺盛的标志,也是用来辟邪驱害的利器。
战国中期玉透雕双夔龙纹佩河南信阳县长台关一号墓出土
欢迎关注公众号:《正路收藏》 下面精彩继续
三、古玉朱砂沁的形成
自夏以来,我国中原地区的原始社会率先解体,第一个以国家为形式的政权机构开始形成, 其他地区的人们也随同夏王朝的中原人逐步跨进了文明社会的门槛。从此, 阶级正式产生, 社会被划分为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社会财富逐渐高度集中在王公贵族、高级官员和部族首领等一小部分人手中。他们视死若生、丧葬渐奢,衣食住行、金银珠玉等无所不有。当他们的墓室、棺椁安好无损时, 其所佩戴或殓葬的玉器亦受损较小或不太受到浸蚀。但是一般古墓遗址,毫不受自然或人为因素损害的几乎绝无仅有。当墓室坍塌、棺椁受损后,其所佩戴或殓葬的玉器一般都会受损或受到浸蚀,可是玉器因材质不同、硬度有别、 所处的位置各异和入葬前后受损的情况又各不相同以及各墓葬遗址所处的地理位置、气候温度、土壤植被、水利环境等,都相差甚远,所以受到的浸蚀也各不相同,故有“古玉无常”之说。
欢迎关注公众号:《藏家天下》 下面精彩继续
由于玉器在墓葬遗址中长期处于高温高压的真空状态或被水土等物掩埋和浸蚀,都会发生一定的变化,或硬度渐软、或被土碱馊空、或浸变成与玉器本身材质不同的沁色等。一般情况下,用和田玉、昆仑玉、河磨玉、玛瑙、水晶、翡翠等硬度较高材质制作的玉器,则相对不容易被浸蚀;而用蛇纹玉、绿松石、汉白玉、石英石、白云石、水含石及其他地方软玉等硬度较低材质制作的玉器, 则相对受浸蚀较重。王公贵族、高级官员和部族首领及其家人配戴或殓葬的玉器,一般是由硬度较高的材质制作的玉器,相对不易被浸蚀;用硬度较低材质制作的玉器,则受浸蚀较重。但是,玉器受损有裂痕者、材质较软者、土碱馊空者等在水土等物的长期浸泡或掩埋下,更易受到浸蚀、形成各种沁色,则是普遍现象。除了上述原因外,玉器受浸蚀的轻重,主要取决于水的因素:南方多雨,故玉器多受浸蚀较重;北方干燥,则玉器多受浸蚀较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