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3日霜降,预示着从23日开始迈向了冬季。南方还好,风虽然有点凉,加点薄毛衣,一外罩就可抵御。而北方的老家恐怕要暖裤、暖衣才能奏呼,而我的第二故乡辽宁鞍山,虽说是屋里暖气开启,屋外要棉衣棉裤了,这才刚刚入冬。祖国幅员辽阔,南北距离长,相对温度差距拉开,今天笔者就亲身经历的三个地方剖析一下冬天的各地时光和温差。我是76年兵,76年2月28日随着火车咣当、咣当从老家的连云港往北穿过几个省份来到了辽宁鞍山,新兵营就设在鞍钢三车厂,下车后虽然是三月份真正体验了东北的天气,我们新兵都是棉衣、棉裤,里面衫着绒衣、绒裤、棉帽、大头鞋,穿上这些苯重苯重的,走起来棉裤两腿磨得沙沙响,喘口气雾气冲多远,那才叫一个真正的冷。
右为笔者(新兵营通信员),左为赣榆籍战友刘勤发(新兵八连通信员)刚到东北时的棉衣棉裤。
从新兵连下到汽车连后,一到冬天屋里的确暖呼,供暖是鞍钢供暖,是鞍钢热处理的余热水(当时),但外面温度低的时候零下20多度也是够冷的,岀车有时得带上大衣。到了二团机关后,机关几幢办公楼和前面家属楼供暖,机关有专门的锅炉房和供暖设备,一到冬天我记得好象是10月15日开始供暖,要是在屋里穿衫衣绒衣即可,但出外就得棉衣、棉裤。甚至晚上团首长要视察工地,我们岀车也得穿好,晚上穿上绵羊毛大衣。团首长视察的工地,连队战友们工地施工很辛苦,搅拌机、震动棒,木棒声,砖坯声混凝土声,辟哩叭啦地声呀,温度又低,有时候工地得保温加防冻剂才能施工。对于冬季真正感慨的是82年年底我调入基建工程兵第三技校,我背起背包,挎上黄包,手里提上行李包上了鞍山至大连的火车,火车上玻璃都叫雾气蒙一层雾,就中间圆圈,火车上往外一瞧,大地一片白茫茫,人儿鸟儿难见上,往远看山呀,地呀,树呀白白一层冰和霜,心里想这就是典型的霜降后的冬季。第二天上午先回家暂住,那时间和以前的连云港赣榆老家冬天天气也是比较冷,最冷的时侯也能达到零下近10度,并且沒有什么取暖设备,农村家家户户烧暖炕,老年人手里抱个火炉子,就是干柴、草的余热,弄进泥烧的小盆,捧在手上取暖。也是大人小孩冬天穿着棉衣棉裤棉鞋,都是自家手工做的,走起路来苯重坠腿 小时侯老家下雪很大,早晨起床家家户户各扫门前雪,雪慢慢化时,屋上滴下的水成冰溜子了,好长好长的,河里池塘里的水结成厚厚的一层冰,我们儿伴在冰上溜冰,坐上自己做的小雪耙,抛甩子,那真是快乐。83年7月我从基建工程兵第三技校转业回到老家工作,那时虽然到了冬天天气比较冷,人们的生活条件好多了,单位有锅炉房,办公室楼房有暖气,个人家陆续装上了冷暖空调,那时江苏泰州的春兰空调比现在的格力、美的红火,好多人家里冬天也装上微型锅炉自己烧,自己家供暖。人们的生活条件逐年提高,带来了生活质量的变化。
过去家里有条件的按装的土暖气炉
时间节奏到了2014年,我们家双胞俩孙子降生,我们随着儿子定居在广州,尽家庭义务带俩孙子,广州的天气到了冬天,温度就象老家春秋一样,最低温度很少到零度,一般情况下都在高度12度至5度左右,一刮风也是冷嗖嗖滴,但太阳一出就暖和,广州的天气就是湿气重点,应该说没有冬天,基本上从3月份热至10月,一年热的时间长些,北边过来广州的人,开始不习惯,时间长了,实际上太冷太热都难受,尤其上了年纪的人,冷暖过度,影响身体健康,毕竟年龄大了低抗力免疫力下降,这都要自己时刻调节饮食、情绪、活动呀和外出,南北方都有他的优点和缺点,自己不管在南方或者北方,霜降来临已进入冬季模式,愿全国的战友们、朋友们,尤其是老战友们和老朋友们,适当加强煅炼,早睡早起,养成好的生活习惯,自我养生,自我调节,冬去马上春来,春暖鲜花盛开时,愿你:
★军旅原创文学与您一路同行★
【作者简介】
姜在武,笔名海洲湾畔,江苏省连云港赣榆区人。1976年3月入伍,部队时主要服役在00012部队司令部小车班。83年7月1日转业在连云港市赣榆区政府小车班,87年7月调连云港市赣榆区政协办至退休,退休后先后在军旅原创文学、基建工程兵战友之家平台等多家媒体平台,发表了近三十多篇回忆录文章和文学作品,并入选《今日头条》和《百度》网几十篇作品。
觉得好看,请点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