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人生磨难后的另类突围 2024-05-08 18:16:55 提起苏轼,首先想到了他那些豪迈爽朗,照耀古今的雄文。“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以及,“左擎苍,右牵黄,老夫聊发少年狂”。诗文间,豁达通透,玩谑不羁的灵魂跃然纸上。然而,苏轼的一生,却是历经磨难,尝尽苦难,九死一生。苏轼少年得志,才华卓然,曾是当朝红人,一生几起几伏。直到晚年,被流放在海南岛詹州,去世前的一个月,他写了一首诗来抒发心情:“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詹州。”字里行间透露着彻悟与勘破,这样的心境,近于佛家所说的自性清净的寂灭境地。曾经是少年奇才,曾渴望出仕入相,施展抱负。被几次流放后,却不消沉。在黄州积极开荒种地,烹调美食,饮食交友,甚至有几段风流情事。如此一个轻逸潇洒,热爱生活的文人,又是如何同时有这般寂寥无处,大彻大悟的思想总结呢?一 少年丧亲友后的悟道这要从他年轻时候说起。因为家庭氛围和师友讲习的熏陶,苏轼从小就开始接触佛、道思想。所以他对世事飘忽变幻,人生偶然无常,要比一般人敏感的多。当他第一次和弟弟、父亲一起赴京师赴试而名震朝野时,却乐极生悲,家乡传来了母亲病故的消息,父子三人马上从繁华似锦的京师赶到荒凉破壁的故园。昨日还金榜题名,鲜衣怒马,今日便悲痛服丧,泪送至亲。苏轼在大喜大悲之间,写下了这样的诗句:“富贵本无定,世人自荣枯。嚣嚣好名心,嗟我岂独无。”在人生荣枯难料的虚无之感中,第一次对自己的仕途功名产生了怀疑。当苏轼怀着寂寥的心情踏上回京赴任的归途时,路过应试时借宿的渑池县寺庙,却被告知当初曾彻夜探讨佛法的僧人奉贤竟然圆寂归天了。而兄弟两留在墙上的题字也看不清了。岁月飘忽,生死难定的虚无感又一次萦绕而来。苏轼写下了这样的诗句:“人生何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正如不同时代的哲学家泰戈尔这样说:“天空没有翅膀的痕迹,但我已飞过。”在中国文士的心中,苏轼的这句清逸之作,蕴含着彻悟人生底蕴的禅机。诗人用鸿雁掠过长空时,根本无心去留意留在雪地流水中的痕迹,来暗示万事万物全都虚幻不实。人更应该消除执着的心,明了世间万物变动不居,生灭无常的规律。雁过长空,影沉寒水。雁无遗踪之意,水无留影之心。二 “乌台诗案”后的习佛“乌台诗案”是中国历史上影响颇大的一次文字狱。因为政见和当时主张变法的王安石不合,苏轼又陷入了党争,被当时得宠的几个小人遍搜昔作,牵强附会,捏造事实,甚至告他有忤逆之心,欲置之死地而后快。当初堂堂太守,被押解着游街示众,受尽屈辱。后来又被投入狱中,频繁受审。最绝望的时候,苏轼把平时吃的丹药收藏起来,准备不测是服下,只是为了最后能死的体面一些。后来,虽然免于一死,但是却开始流放岁月。流放黄州后,也是苏轼对人生虚无的深悟的开始。苏轼戴罪流放黄州,当时官场上的很多亲朋好友都与他断绝了往来,生怕因此连累自己。人走茶凉,明哲保身,这是世俗中的常相。而此时,在他第一次遇到人生的巨大挫折的时候,在他处境最艰难的时候,过去结识的一些释、老方面的朋友,却不远千里寄信来问候,情义之厚,甚至甚于平时。对比之下,更让人觉得患难见真情。苏轼感叹道:“以此知道德高风,果在世外也。”这样的真情和关怀,更增加了苏轼和僧人交游唱和,论诗参禅的主动性。再加上经历过生死体验和人生磨难,他对佛教那种视人生如苦海,似梦幻,为摆脱烦恼而寻求解脱良方的出世哲学有深深的共鸣。在贬居黄州的五年里,苏轼每隔一两天就要到安国寺焚香默坐,深自审察。通过静坐的方式,达到物我两忘,身心皆空的精神境界。然而,佛教所讲的“实相”或者“自性清净”,是指佛心佛性而言,是以灰心息智来摆脱一切人生执着寂灭、涅槃境界,是一种对人生彻底否定消极的宗教教义。深受儒学教育的苏轼不可能如此就放弃的世间的功业。所以苏轼的习佛,从来就不是以出世为目的的,而只是想用出世的精神来做入世的事业。习佛是为了求个身心的清净安宁。这也是历代中国士人亦俗亦佛的原因。随缘自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把出世入世融为一体,在出世入世之间自由出入转换,进退自如;在现实的磨难和仕途的困顿中随时调试精神世界,以保持自己的人格完整;在充满不平和烦恼的生活中,保持一颗超脱情怀和安宁心境。佛学中的某些看待人生问题的观点,特别是禅宗的解脱方法,是可以做到这一点的。所以他才写出了这样的诗句: “夜饮东坡醒复醉, 归来仿佛已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 倚帐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 何时忘却营营。 夜阑风静縠纹平, 小舟从此逝, 江海寄余生。”三 艰难岁月中安然自适元祐更化不久,党争又起,朝中的昔日好友都和苏轼反目成仇,要将之置于死地。于是苏轼开始的后半生的颠沛流离。先是被贬谪到岭南的惠州,又被流放到海南岛的詹州。在这拖家带口,窜流岭海的十年里,家中先后九人丧亡,苏轼饱尝晚年失子丧妻的悲痛,已经做好了老死海外荒蛮之地的打算。然而,即使到了海角天涯,朝廷也没有放过他,专门派人将他逐出借住的破陋官舍。苏轼不得已,拖着年迈病体,自己盖了茅舍;生活困难,卖掉随身带的酒器以换取食物;南蛮之地多瘴气蚊虫。然而,就是在这样艰难困苦的环境中,苏轼居然没能让仇人如愿,能够安然活着,最终得以北归。北归后,苏轼便写了《自题金山画像》:“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詹州。”此刻的苏轼,诗句间透露着随波漂泊于生灭流焕的人生苦海而毫不在乎的意思。如果说年轻时候的习佛只是一种试图失意时的安慰的话,北归后的苏轼已经有人生自我拯救的强烈要求了。他在《六观堂老人草书》中写道:”六观,取《金刚经》梦、幻等六物也。“此处的“六观”,其实就是佛法所说的“六如”了。言一切有为法如梦、如幻、如泡、如影、如露、亦如电。以自求本心的佛法求解脱,以虚无空寂为本的“六观”去看待世界,就会把世间的一切看作生灭流转的过程。不仅世事是虚幻的,短暂的,就连人生也是虚幻的,没有什么事可以计较和执着的。四 苏轼的生存智慧生活在封建社会的中国士人,当遇到人生中的困苦磨难时,很容易掉入消极的佛老思想中聊以自慰。这和现实情况有关,中国古代士人无力改变苦难现实,更不可能对造成苦难的封建集权制度有反抗之念,所以当面临灾难时,也只能用佛老的思想来寻求心灵的解脱。然而,这样一种内心的解脱和平衡,也提高了自己对苦痛的承受能力,不至于因为烦恼和绝望而抑郁自杀,也避免了发疯发狂或者精神分裂。使自己身处忧患仍然能够保持清净心,不失为一种生存智慧。用自自然然为人,平平淡淡是真的态度面对生活,不仅可以在平凡的生活中活得自在一些,也可以把富贵,功名看的淡一些。毕竟富贵难长久,功名身外物。而心灵的表里悠然,无所附丽的自然状态,才是人生真正的智慧。苏轼有一首洒脱超俗的《哨遍》:“噫!归去来兮, 我今忘我兼忘世。 亲戚无浪语,琴书中有真味。 步翠麓崎岖,泛溪窈窕,涓涓暗谷流春水。 观草木欣荣,幽人自感,吾生行且休矣! …… 富贵非吾志。但知临水登山啸咏, 自引壶觞自醉。此生天命更何疑?”苏轼就是这样,虽然一再被贬,半生漂泊,但是却从未把怨恨抛向这个世界,他虽然丧妻,失子,报国无门,有无人理解的遗憾和孤独。但是,在他被贬的路途中,却在密州救灾,在徐州抗洪,在杭州筑堤,在詹州教书。为了生计,他在黄州开荒种地,在詹州盖茅屋,苦难之中仍然乐观。在黄州时,因为穷,只能买得起当时人们不屑于吃的便宜猪肉,反而能够研发出流传至今的美食“东坡肉”。他在苦难中也不忘描写生活情趣:“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暧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苏轼虽然有忧愁,但是他爱学习,善于思考,学识渊博,性情开阔。所以,他能够将一切忧愁幻化成诗,能够在看破生活的苦难之后,用出世的精神更加热爱生活,在苦难中,实现了境界超越。 赞 (0) 相关推荐 苏 轼 的“ 三 州 ”功 业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这首<自题金山画像>作于苏轼去世前两个月,是其最后的诗作,也是苏轼一生的写照.至于他为何将被贬谪处--黄州.惠州.儋州而不是政治 ... 你想要的太多了 苏轼二十岁参考礼部初试时,一篇<刑赏忠厚论>看得主考官欧阳修脊背出汗,本来应该是头名的,但欧阳修以为该文是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给了个第二名. 四年后,跟弟弟苏辙一起参加殿试,皇帝宋仁宗 ... 旷达修苦难,自在渡红尘 ------建构型人格苏东坡的人生渡劫之路 "建构型人格的个体对待问题困境的方式是研究它.认识它.超越它,倾向于在事物与现象的背后构建底层的逻辑与原型,并静观我们念头和情绪的起落,不再听欲望和恐惧的指挥,不再是思想与情绪的囚犯,放下对 ... 孙娟|苏东坡:人生磨难后的另类突围 提起苏轼,首先想到了他那些豪迈爽朗,照耀古今的雄文.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以及, "左擎苍,右牵黄,老夫聊发少年狂". 诗文间,豁达通透,玩谑 ... 耗尽心血建房只住了三个月:苏东坡悲惨遭遇后的豁达人生(上集) 苏轼在惠州系列(三) 前两篇文章,说到苏轼在惠州的吃和喝,这篇文章我们来说说苏轼在惠州的住. 苏轼是一个非常有生活情趣的人,对吃和喝都很有讲究,对于住呢?我们苏学士的作品中可以看出,苏轼,这位几千年才 ... 想终老而不得:苏东坡悲惨遭遇后的豁达人生 上一集我们说到,苏轼从合江楼搬到了嘉佑寺.那时的嘉佑寺破败.潮湿,但苏轼在这恶劣的环境下,还常常去钓鱼.散步.嘉佑寺旁边有松风亭,苏轼在居住嘉佑寺期间,一次,他游松风亭时,道出一句"此间有甚 ... 三个小故事,满满是人生-80后励志网 发表日期:2020-09-13 11:27 来源:80后励志网 编辑:80后 文章导读: 三个小故事,满满是人生_ 三个小故事,满满是人生 误会 早年在美国阿拉斯加,有一对年轻人结婚了,在婚后生育的时 ... 唐朝最苦的诗人,人生失败后写下一首诗,道尽了天下母亲的伟大! 唐朝最苦的诗人,人生失败后写下一首诗,道尽了天下母亲的伟大 女子本弱,为母则刚.母爱的伟大是庸无质疑的,相信大部分人在被问到世间最伟大的爱是什么,都会不由自主的想到"母爱".甚至, ... 40年 青年艺术“后浪”如何突围? 几天前,艺术家阿布在艺术头条直播中多次谈及了她对当下年轻艺术家的建议: 艺术家的艺术必须来自你的灵感. 艺术是就像呼吸一样,如果你不呼吸你就会死亡,如果你不创作你就会死亡. 艺术家必须真正地去洞察,去 ... 何为天道?高人都参透这个法则,人生开挂后,看什么都明白了 很多人研究天道,特别是喜欢看电视剧<天道>的朋友,都被一句道就是规律而深深吸引.但是,他们依然不开窍.嘴里说说明白了,现实当中还坐着傻缺的事情. 很多人一辈子升职加薪都没有盼头,永远都是一 ... 鬼谷子:小人物人生的后知后觉,大多是因为缺乏对人性的洞察 我们来做一道翻译题:鬼谷子说的"言必时其谋虑"怎么理解? 由于语法及通假字的问题,要想翻译这句话确实有点难度. 一 比如,句中的"时"是什么意思?放在整句中就显 ... 苏东坡 | 人生十六件赏心悦事 古人有人生四大乐事之说: 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 洞房花烛夜,金榜提名时. 而苏东坡则认为,人生赏心乐事很多,不单只有四件,而有十六件: 清溪浅水行舟:微雨竹窗夜话: 暑至临溪濯足:雨后登楼看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