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服饰修复的对与错:我们该如何看懂一件博物馆古代服饰展品?

本文是根据我在微博上发的《信誓旦旦≠言辞凿凿!驳斥某对王洛家族墓修复的质疑》 http://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4122656784963117 改写成比较科普向的内容,并补充了一部分内容

文 | 春梅狐狸

(“原创”不易,请勿抄袭、洗稿,授权请微博私信@春梅狐狸)

把本文分享到朋友圈,或以链接形式分享无须授权

事情起因是某网友在微博上质疑武进王洛家族墓出土的一件衣服,展出的照片与考古报告里的照片不同,从而质疑中国丝绸博物馆的修复能力,再进一步diss汉服圈商家的复原工作。

http://weibo.com/2462380672/F9smPeYFI

(这条微博里只见结论,却不见任何依据,连结论究竟建立在哪个方向上也没有给出)

从观点上看,无论是修复服饰文物可能会因为修复人员的主观而造成结构的变化,还是商家采用线图直接当剪裁图的做法有待商榷,我都持同意态度,而且这也不是新鲜的观点,网上不仅是我,而是很多人都提过这些看法。

但是我为什么要很强烈地反驳她这条微博么?问题就在于如何应用观点,离开实际案例或错用案例,观点多么靠谱都会变成错误!尤其在观点并非来自自己的时候,更不要为了装X而乱用错误的观点来bibi别人,容易闹笑话。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1449932/answer/188010883

(只有一些简单粗暴的观点,不顾实例而到处乱套,这是会出事的小盆友!)

不过本文是科普向的,借这件事聊下面这么三个问题——

1,怎么看懂古代服饰的“版型”?

2,博物馆怎么修复古代服饰?会出错么?

3,商家或其他团体的所谓“复原”是怎么操作的?如何看做对了么?

开始吧!

怎么看懂古代服饰的“版型”?

我觉得古代服饰文物至少有这样几个信息是你尽量要得到的:

  • 墓葬及出土信息(必须的)

  • 文字描述

  • 服饰数据(各个部位的)

  • 文物线图

  • 实物照片(各个角度的)

这些信息都是相对客观的建立在古代服饰文物上的信息,之所以是相对客观,是因为它们本身是不要求记录者灌入主观情绪的,但是只要是人记录的就难免有出处,测量数据都有个手法区别呢,每个某宝服装店都会写数据会有±2厘米的出入对吧!

△ 衣服的尺寸数据是客观的,但是会因测量者的手法而产生数据上的轻微浮动

哪里可以得到呢?一般在对应的考古报告里都会有,不过报告里不会把每一件都这样标出来,而是会作一定的归纳。

△ 本文涉及的古代服饰文物的相关报告截图

唯独最后一项,实物照片,虽然考古报告里会有,但是因为大多数墓都是多年前了,图片黑白又像素不高,所以我们需要找一些展出照片来弥补,而且实物照片总是各个角度多多益善的。

但是很多人会陷入我有实物照片我就非常了解的怪圈,就像这次某网友质疑的那样。她贴出2张照片,一张是报告里的黑白图,一张是百度来的别人拍摄的现场展出照片,她光看了两张照片的区别,就觉得这件衣服产生了结构性的质变。

△ 某网友贴出来的黑白图

△ 某网友贴出来的现场展出照,是百度来的

这两张图片之间有多大区别,我做了一个简单的叠加图。

△ 我将两张照片缩放后叠加

可以明显看到,黑白图的长度较短,下摆较宽,还有,黑白图上眉子看起来宽一点,其他实在是看不出来了……这样的区别能不能够得上这位网友口中的“到底被’修复‘成什么样子[哼]”的莫大罪名么?

我们来看考古报告里的文字描述和数据。

△ 这件衣服的考古报告数据

也就是说,那张现场展览的照片是否和出土时发生了结构变化,应该对照着文字与数据进行验证,而不是对着两张百度来的图片就信口开河。

由于古代服饰往往可以铺平,所以悬挂或平铺的拍照方式被很多人认为是检验服装版型的重要途径。但是拍照本身会因为角度、焦距而发生各种变形,导致最后呈现的所谓“版型”效果大相径庭。

△ 不同焦距下的同一只猫,感觉体重都不一样了!

大家自拍或拍别人的时候,都知道怎么找角度显脸痩、显腿长,为啥到了服装平铺上就忘了这回事了呢?

这件衣服由于悬挂的原因,下摆散开的扇形就无法像平铺一样打开了,而是改成堆起来的褶皱,在我自己拍到的一张里尤其明显。

△ 我拍的武进博物馆现场展览照片

而看起来有点宽的眉子,其实在报告里写着只有2.2厘米而已,之所以在黑白照里显的宽,是因为当年平铺摆放的时候没有将门襟完全闭合。我有一张稍微清晰一些的黑白照,可以看得更清楚一些。

△ 清晰一点的黑白照,看得出门襟没有完全闭合

仅凭两张百度来的图片,甚至都没有现场去看一下这件文物,就断定别人的修复改动了结构,在微博上大放厥词,然而根本原因只是照片的角度而已,也是令人啼笑皆非。

这位网友后来自己辩白说,自己故意犯下这个低级错误是为了在微博上骗取“高清图片”,而我写了那篇反驳她错误的文章就是中了她的全套,并因此洋洋得意。

△ 这位网友在汉服研习与制作QQ群里的发言

好吧,这个阿Q精神我服!

博物馆怎么修复古代服饰?

会出错么?

之所以这条微博的质疑比较可笑,是因为这件衣服从我所了解的服饰修复角度来看,是不会涉及服饰结构的。

有本书我在公众号推荐过很多次了,真的建议大家去买来看!

买!买!买!

可能会有人会觉得,我爱好的是服饰,那我分清楚那些是原品,那些是复制品就好了,这类看起来很专业的修复论文集看了有什么用呢?

因为博物馆在展出的时候,往往只会标注复制品,而不标注修复品,但是修复品的确改变了出土时候的原貌(注意,是出土时),所以如果想更深入地学习古代服饰,那么就必须要看这样的论文集,逆向理解修复的原则和逻辑,至少像这位网友的低级笑话就不会闹了。

从理论上来说,修复是让文物从出土状态更好地恢复到它原本的状态,比如瓦罐碎片重新变成瓦罐,碎片是出土状态,瓦罐是原本的状态。不过出土时候的状态各有不同,所以修复干预的深入程度也就有所不同。

比如像本文的这件,出土的时候完整性就很好,即便需要修复也只是提高保存的性能,根本不会发生像这位网友所质疑的改动服饰结构的状况存在。(改动服饰是要破坏原本文物的,有哪家机构这么想不开,吃力又不讨好?)

还有些服饰大体结构还在的,但是有残破,会进行修补,甚至是加背衬。背衬一般会相对比较硬,所以在悬挂的时候可能会影响到形态。

△ 丝博展品里的背衬痕迹

由于服饰一般是对称的,所以保留半边就可以脑补另半边。

△ 左边是原衣,右边是复原(非修复,是另外做了一件),出自《西域异服》

也有一些残损比较严重的,服装结构上就会更多加入学者们的主观推测。

△ 左边是原件,右边是结构图,出自《西域异服》

但是不同的人作出的主观推测也是不一样的,因为大家的学识不一样、经验值也不一样。我对所有能过眼许多实物的人都比较尊重(不是号称潜入哪里,去量了个什么长度的那种,而是真的过眼很多的),比如我亲爱的暖玉女神在旗袍上认识就比我细致很多(女神的介绍在《厉害了我的短发女神!让传统服饰又时髦又美丽,就全靠你啦~》),我就是纸上谈兵,人家是看过很多实物,而且看得很细致。(毕竟过眼很多的也可能最后只能成就一个二道贩子)

可以这么说,修复如果会涉及到结构,也是按照一定规则去弄的,只是残存的面积越大,越是可能会出错,这是不可避免的,这也是我一再希望大家对于文物不要只是百度搜图、存图,而要对照报告看,更要去展览现场看的原因啊!

△ 这本书之前已经推荐过了

上面这段解释,后来在丝博的官微回复里也有提到,但是这位网友显然混淆了什么是“修复”、什么是“复原”。

△ 丝博官微的回复,和这位网友的曲解

官V的意思是,这件服饰相对完好,假如修复是不会涉及结构改动。但是这位网友曲解为“复原服饰轻打版”,还怪人家的“思路”。你俩说的根本不是一件事情,你造么?这件事里从头到尾都没有出现复原品啊!

至于学术上的复原到底重不重视打版,去看一下《西域异服》就知道了,那个项目是丝博馆长赵丰提出并组织的。

回到这件事上,这位网友想怼汉服商家、想怼相关机构的心态我大致了解,揣着别人提出的观点,却找错的怼的例子,更没有提出任何怼的依据。比如,上面那件碧襦残损面积虽然很大,理论上复原出错的可能性更大一些,但是不是真的复原错了,这需要更多依据是驳斥,而不是简简单单叉着腰骂人:“我严重怀疑你的业务能力!”

所谓“复原”是怎么操作的?

如何看做对了么?

关于复原的部分,其实在《为了装X,现在写真集都包装成服饰复原学术成果了!?》里都写过了,包括《西域异服》里的复原重不重视结构,而且还介绍了一本韩国的复原类的书籍,真正的复原都是严谨到令人毛骨悚然的。

其实大家你会现在,如果按照那篇文章里的标准,现在打着复原旗号的几乎都只能勉强算仿制而已。

能做1:1复原的几乎没有,人家说的很轻易的,要根据顾客量体裁衣,所以1:1的样衣都懒得做一件。但是为了傍上复原的大腿,会在文物上一些显著的视觉特点移植过来,让它看起来好像就是那么一回事。比如上面那件碧襦的双色领子、多层装饰条的袖口,以及肩膀上的装饰条。

△ 这些都是所谓的“晋襦”

还有甚者,就是直接看俑、画像进行脑补了,反正最后只要贴几张文物图就会有人鼓掌跪舔了。从做衣服的、到做发型的,再到画画的,感觉大家都有透视眼,就我没有,世界太不公平了!

这种将一些视觉效果的仿制称呼为“复原”的现象的确大量存在于汉服圈,但这不是像这位网友以为的发个“指点江山”的微博就能解决的。可笑的是,她刚“义正言辞”地鄙视了商家的这种行为,扭头就打算自己也这么干,这难道不是传说中的双标么?

△ 她之前在微博里很是鄙视商家的“复原”问题

△ 得到了我反驳文章里的那张像素不高的全貌图,突然就能做了,这好像比她所鄙夷的商家“仿制”程度更低吧!

本来丝博提议搞古代服饰史复原相关活动是很好的,目前国内能做这块的机构本来就不多。我上周去丝博的时候还跟基友开玩笑说,人家明明是丝绸博物馆,却总是干着服装博物馆该做的事儿。如果最后事情办得不好,再怼也来得及(我作为一个常年怼天怼地的人,都干不出这预测怼的事儿),但希望不是这种无来由的。

而且,前后嘴脸之丑陋,企图借着踩博物馆、骂商家来标榜自己,俗称装X,对古代服饰复原工作有任何好处么?实际上也打击了丝博还在构想阶段的活动,最后为此的埋单的难道不是普通的古代服饰爱好者么?

△ 这位网友在汉服研习与制作QQ群里的发言

因为自己低级的错误找不到台阶下,就怪博物馆官V不给自己高清图。我的天哪!这普天之下皆我妈的牛X劲儿,我无言以对!

最后说说文物线图当作剪裁的问题

其实也就是因为中国古代服饰绝大多数是可以铺平的,才能这么玩呀!有的人还在线图上量像素,觉得这里面肯定有着某种神秘力量。你量像素大致估算比例是可以,但是作为剪裁数据那也太吓人了吧!

这么说吧,线图是示意的,还是需要结合数据和文字描述来看。比如文字里写裙子是扇形的,线图画成梯形了,你选择信哪个?我个人一般选择相信文字描述。

然后,还是得去现场看看实物,既然我们都觉得考古童鞋并非服饰专家,都可能会在服饰上犯错,那么为什么不选择自己现场去验证这个疑惑,在微博上信誓旦旦算个什么劲儿?去看展览,难道我每年至少以万计算的丢在各地跑看展览的钱,是为了去博物馆吹空调?

△ 这位网友在汉服研习与制作QQ群里的发言

前面那个聊天截图里提到金沙博物馆可是在成都啊,同城都不乐意去看一下,反而要在微博上要求官V给她高清图,这是没时间的问题么?而且,看不了展览可以买书,我就经常帮不能看展的朋友带书。我只能用六个字形容形容她这种行为了——又抠又蠢又坏。

虽然文物线图不能当做剪裁图用是常识,但是它依然还是一个重要的参考。

有人会问,我觉得线图好像错了,那么就去验证你这个“好像”,否则你的猜想和考古童鞋专业报告之间,很抱歉我只能选择后者。我们民间爱好者能得到的公开资料本来就不多,所以要尽可能注意到细节,然后彼此印证这些细节。

我经常会在微博上写一些观点,但是微博只是一个碎片化的存在。很多人会像这位网友一样,在网上看到一些观点就以为自己很了解,一旦实例运用就会像这次一样闹出笑话。所以我喜欢在公众号里写文章,写清楚每一个观点是怎么推论出来的,这样是检验自己观点的方式,也是让别人检验的方式。

接下来可能会写几篇和修复有关的文章,让大家对服饰修复有更具体的了解。

注  业余打理,无暇校对,若有错字,还请见谅

◄ 本文完 ►

“传统服饰”公众号原创,转载请于后台联系授权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