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与尽心篇》8贤君贤士最平凡

孟子曰:「古之贤王,好善而忘势;古之贤士,何独不然!乐其道而忘人之势。故王公不致敬尽礼,则不得亟见之;见且由不得亟,而况得而臣之乎!」孟子说,古代的贤王、圣明之君,都是好善的,对于国家的决策,只注意如何有利于国家、天下、社会、人民;自己虽为一国的领袖,且有绝对的权力,可是他忘记自己的权力。换言之,他只着眼于社会大众的利益,不去考虑如何增加自己的权力。在制定政策时,只要是对国家社会,对老百姓有利益的,就下定决心去做,并不考虑这个决策是否损害自己的权势,更不是以增加自己的权力为出发点。同样地,一个领导人,甚至一个普通人,也都应该有这种精神。但是,人很难做到这一点。例如一个人很有学问,但往往会自认是饱学之士,看不起别人。其实应该忘了自己「有学问」这回事,在街上看见一个推车的、挑菜的,也要谦虚,想到自己还有向他们学习的地方。可是,一般人连穿一件新衣服都忘不了,走在街上,要多拉几次衣服,似乎怕别人不知道;如果有人赞美他的衣服,他更会沾沾自喜。所以忘了自己所拥有的,是很难做到的。如果有权力而能够忘掉,就是保持了一分天真、善良与仁慈的童心。这是古代内圣外王的基础,是中国文化个人基本修养的本份。所以大家要特别注意,这句话听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乃至于出家当和尚的,本来很平凡,慢慢被人尊称「师父」,再被尊称「大法师」或「上师」,这样对他三叫两叫,他便自以为是活佛了。一般人除夕过年的时候,口袋里多了一些钱,自己就会「抖擞」——炫耀、自满、自傲——起来,这就是不能「忘钱」。在古代的圣王之中,能有「好善而忘势」的精神,是值得后人效法的。孟子说,上古有德行的读书人,也能做到这样,自己有权势,忘记自己的权势;自己没有权势,则忘记别人的权势,这也不容易。但是,忘记别人的权势,并不是傲慢的态度。如果心中有傲慢,认为你越有钱有势,我越不睬你,这非但不是忘记,反而表示注重对方的权势。这就是我慢,觉得自己比那些有钱有权势的人更伟大。如果此心平等,安贫乐道,就会把一切人都看得平常,不论别人有钱有势或无钱无势,总归都是人,以平等心对待,既不傲慢,也不特别轻视或尊重,人与人之间,应该有的礼貌,应如何便如何。如果认为对方有权势地位财富,自己故意「以贫贱骄人」,不予理睬,而表示自己清高、了不起,这就已经错了,「起不了」啦!这只是自卑感在作祟而已。孟子说:「古之贤士,何独不然。」古代有修养的知识分子也是一样,只问人家有没有道德,不问人家有没有地位、权势,忘记了对方的权势。所以古代称赞高士们「天子不能臣,诸侯不能友」的美德,因为他心境平淡,忘记了这些权势地位。例如宋朝的杨朴,始终不肯出来做官,宋真宗仰慕他的名,几次要他出来,他都不肯。最后宋真宗派人到他家里坐候,他没有办法,只好到京城里去见皇帝。宋真宗对他说:现在终于把你请来了,你是喜欢作诗的,而且诗作得很好,一路上一定有不少好诗了。杨朴说:我在路上没有作诗。宋真宗说:那么你离家的时候,你的朋友们一定作了许多好诗,为你送行吧!他说,朋友们也没有诗,只有我内人(太太)作了一首诗送我。宋真宗说,那你太太的诗怎么说呢?杨朴就念出来他太太的诗:更休落魄耽杯酒 且莫猖狂爱咏诗今日捉将官里去 这回断送老头皮宋真宗听了这首诗,哈哈大笑,因此送了他很多礼物,放他回去,表示再不叫他做官了。实际上,谁知道他是不是假太太之名,表明自己的态度呢?宋代历史上,这类的高士也不少。再说孟子说的这类高士,并不是傲慢,也不是看不起政府,他只是不需要攀附权贵而已。例如宋代的邵康节,上通天文,下知地理,像他这样有大学问的人,欧阳修、司马光这帮好友,曾多次请他出来做官;他说,在政治上有你们出来,就已经很好了,我的身体又弱,不要为我添麻烦,让我在家瑞安享余年,能活几岁,就活几年吧。老朋友无论怎样邀请,他都不肯出来。又如现在年轻人看别人的文章,认为也没有什么了不起,事实上也真没有什么了不起;可是由自己来写,苦写三天也写不出来。有些人看似满肚子学问,办个刊物,写上一年,学问也就写完了。要知道,学问的补充很难,成本很大,说不定读了一年书,两篇文章就写光了。不要以为自己本事大,所以人要能知耻。「知耻」不一定要含羞,而是要知道自己的分量,不要做出超越自己分量的事来;假如自己做了超越分量的事,就必定招来耻辱。例如举重的选手,自己只能举起九十公斤,偏要去参加举一百公斤的比赛,结果不但得不到冠军的荣誉,反而招来失败的耻辱。这种太过超越自己能力的行为,就是不知耻的结果。有时候,人狂起来就忘了自己在哪里,像一些学佛的青年,「未得谓得,未悟言悟」,自认为开悟了,就了不起了,那是「开误」了。一个真正开悟的人,多么平淡!多么谦虚!开悟并没有什么了不起,可是有人恨不得在头上写个「悟」字,那是迷之又迷了。因此孟子在这里说到,古代的贤君、贤士,始终觉得自己很平凡,所以面对势利,不感到势利;面对贫贱,不感到贫贱,因此能够独立而不倚。

(0)

相关推荐

  • 先秦招贤纳士的古诗《诗经·鄘风·干旄》

    鄘风·干旄 孑孑干旄,在浚之郊.素丝纰之,良马四之.彼姝者子,何以畀之? 孑孑干旟,在浚之都.素丝组之,良马五之.彼姝者子,何以予之? 孑孑干旌,在浚之城.素丝祝之,良马六之.彼姝者子,何以告之? 干 ...

  • 孟子日课230丨权位有高下,品格无尊卑

    今天是孟子日课第230讲.欢迎你留言交流. 孟子曰:"古之贤王好善而忘势:古之贤士何独不然?乐其道而忘人之势,故王公不致敬尽礼,则不得亟见之.见且由不得亟,而况得而臣之乎!"(&l ...

  • 不挟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

    赏析 / 严勇.音频 / 张佳 译文 不倚仗年长,不倚仗富贵,不倚仗兄弟权势来交友. 赏析 这是孟子跟弟子万章讲交友的一句话. 孟子认为交友要看对方有没有良好的品德,而不能倚仗年长,倚仗富贵,倚仗兄弟 ...

  • 经典赏析||《孟子》选读之四十二:贵德尊士

    [原文] 孟子曰:"仁则荣(施行仁政国家就兴隆,民生就安足,就可得其光荣),不仁则辱(辱:指国家衰亡,遭受耻辱):今恶辱而居不仁,是犹恶湿而居下(居下:处于卑湿的地方)也. "如恶 ...

  • 《孟子》卷13尽心章句上诗解1反身而诚知耻自得

    题文诗: 孟子有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天性, 则知天矣.存其童心,养其天性,所以事天. 夭寿不贰,修身俟之,所以立命,莫非命也, 顺受其正;故知命者,其不立乎,岩墙之下. 尽其真情,正道而死,正 ...

  • 《孟子与尽心篇》10有我无我

    孟子接着说:「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一个人的学问修养做到了,虽然一辈子倒霉,人格始终不褪色.不要因为自己没有钱,而将自己的人格打折扣,那就整个失败了.「士得己」就是有我,「己 ...

  • 《孟子与尽心篇》9先穷后达的那个人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孟子谓宋勾践曰:「子好游乎?吾语子游.人知之亦嚣嚣,人不知亦嚣嚣.」曰:「何如斯可以 ...

  • 《孟子与尽心篇》7谁有惭愧心

    孟子曰:「行之而不着焉,习矣而不察焉,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众也.」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孟子曰:「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孟子又说:「行 ...

  • 《孟子与尽心篇》6你想得乐吗

    孟子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无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孟子曰:「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这一段是孟子对于「穷理 ...

  • 《孟子与尽心篇》1十六字心传

    在我们讨论<孟子>最后一章<尽心>,这是孟子整个学术思想的中心,也就是后世所谓的孔孟心传,是构成中国文化中心思想之一.这一贯的中心思想,绝对是中国的,是远从五千年前,一直流传到 ...

  • 孔子研究第一书《孔子家语》全集,原文注释译文!卷三·贤君

    <孔子家语> 又名<孔氏家语>,或简称<家语>,儒家类著作.原书二十七卷,今本为十卷,共四十四篇.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孔门弟子思想言行的著作.今传本<孔子家语&g ...

  • ◇星夏卷•匠作典藏•散文篇◇《励志篇​》 ||□ ​王正贤

     <当代文学家·星夏卷>(当代文学出版社)火热征稿中! 知名·专业·权威 星夏卷·2021·总第四期 (网纸同步) 散文显示屏 星夏卷 文学顾问:孔灏.相裕亭.徐继东.李锋古 书法顾问:侍 ...

  • 《龙文鞭影》卷二 十二文 谢敷处士 宋景贤君

    <龙文鞭影>卷二    十二文  谢敷处士  宋景贤君 谢敷处士  宋景贤君 xiè fū chǔ shì  sòng jǐng xián jūn [注释] (1)谢敷:字庆绪,东晋会稽( ...

  • 《孔子家语》贤君第十三全文,翻译赏析

    [原文] 哀公问于孔子曰:"当今之君,孰为最贤?" 孔子对曰:"丘未之见也,抑有卫灵公乎①?" 公曰:"吾闻其闺门之内无别②,而子次之贤,何也?&q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