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把情报塞儿子尿布中带出上海,解放后周恩来发电:速来中央报到
相关推荐
-
陈乔年差一点就营救成功,却因为一份父爱,功亏一篑
1927年4月,蒋介石为了实现个人独裁的美梦,悍然发动了反革命政变,蒋介石甚至公开叫嚣"宁可错杀三千,不能放过一个".整个上海陷入白色恐怖之中,上海的大街小巷上岗哨林立,特务军警遍 ...
-
鲍君甫曾救过任弼时,建国后以摆地摊为生,临终时:我不是叛徒
2009年10月2日,文史工作人员意外地在广东山庄发现了'民国一代名谍'鲍君甫的坟墓.究竟鲍君甫是谁呢? 经文史工作人员查阅现有资料,终于得出结论,原来鲍君甫就是中共情报史上的第一个双面间谍杨登瀛. ...
-
新中国成立前夕,哈佛海归惨遭活埋,黄炎培其父其子都是副国级
1949年5月18日,距离上海解放只有8天,距离新中国成立不到5个月,一生致力于革命解放的爱国人士黄竞武却与新中国擦肩而过. 黄竞武是谁,毛主席为何命周总理不惜重金营救?建国后,其父其子更是位居副国级 ...
-
周恩来的易容术有多厉害?装扮成旗袍女郎,没有人能识破
上世纪20年代初期,在孙中山先生的努力下,国共迎来了一段合作蜜月期,但随着孙中山的去世,蒋介石掌握大权后,就对进步人士举起了屠刀,我党很多精英人才都被捕牺牲. 在这种严峻的情况下,中央决定创建情报与保 ...
-
1951年,国民党一高官被逮捕,庭审时:我是共产党,陈赓可以作证
内战时期,国民党特务横行,我党大量仁人志士被特务迫害. 正是这种局势下,我党情报工作变得尤其重要. 涌现出一大批中共地下党,他们不计得失,隐姓埋名,为了共产主义事业献身. 随着新中国的建立,他们中一部 ...
-
20 首热血诗词,忆百年峥嵘岁月
时间砥砺信仰,岁月见证初心. 从1921到2021,中国共产党已经走过了整整一百年. 这一路经历了多少枪林弹雨的洗礼,经受了多少慷慨无悔的牺牲,又开启了多少上下求索的追寻,进行了多少波澜壮阔的奋斗! ...
-
他潜伏中统送出大量情报,建国后身份受怀疑,临终前:我不是叛徒
1951年,"镇反"运动进入高潮,南京市人民政府发布公告,要求所有曾在国民党党.政.军.警.宪.特机关任职的人员到公安机关登记,截止日期前没有登记的人员将会被逮捕,并反复宣传&qu ...
-
【梁漱溟提出的“第三方方案”,具体是什么...
[梁漱溟提出的"第三方方案",具体是什么内容?竟然能气得周公流泪] 1946年7月12日,李公朴被国民党特务用无声手枪杀害,年仅44岁. 三天后的7月15日,在李公朴的葬礼上,闻一 ...
-
黑茶山空难,叶挺等17人全部牺牲,疑点重重,50年后此人死前说出真相
(说历史的女人--第1584期) 在所有交通事故中,空难是最令人恐怖的,因为空难一发生,往往机上所有成员全部遇难,无一生还.这就会造成很大麻烦,因为当事人全部死亡,会导致事故处理上的困难,究竟是什么原 ...
-
新四军女兵施奇:惨遭敌人“糟蹋”,被活埋致死,牺牲时年仅20岁
前言 在江西省上饶集中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里面,有一尊特殊的女性雕像. 这个雕像人物不是重要的共产党高级干部,也不是抗战时期的名将.她只是一名普通的新四军战士,一名新四军军部机要人员. 那么.一位普通的 ...
-
不可思议!他拿到了国民党军全部机要密码,立下了不世奇功
不可思议!他拿到了国民党军全部机要密码,立下了不世奇功
-
红色女特工陈琏:潜伏国民党父亲陈布雷身边,父亲知晓后绝望自杀
1919年,陈琏出生在浙江慈溪老家,出生不久之后,她的母亲杨品仙就因为失血过多离开了人世,陈琏的外婆觉得她刚刚出生就失去了母亲十分可怜,就把"怜儿"作为她的乳名. 陈琏的父亲陈布雷 ...
-
不能被忘却的隐蔽战线英雄——吕一鸣
吕一鸣(原名闪大俭)生于1897年10月10日祖籍河南省怀庆府河内县后新庄村(现焦作市博爱县大新庄). 1917年从保定去北京求学,1919年参加″五四"运动与胡子马(马骏)相识,1920年 ...
-
李克农有多强?日内瓦会议幕后功臣,张国焘叹息:碰到他算我倒霉
原创2021-05-29 01:08·趣史微视频 他没有领过兵.打过仗,却是我军中不可缺少的一员猛将:他被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称为共产党的"大特务":他逝世后,周恩来总理亲自主祭.他 ...
-
2013年,大陆最后的三个军统特务,留下了一张合影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在解放战争后,随着南京政府的覆灭,由戴笠一手创办的情报组织军统也随之解散. 这群昔日军统的情报人员,或是逃往台湾,或是被俘,而有这样的三个人选择留在大陆,隐姓埋名六十四载后,这三名 ...
-
血色微澜:上饶集中营的新四军女战士
国民党第三战区的秘密监狱 说起集中营,大部分人都会想到二战时期德国的纳粹集中营,但在中国近现代史当中,曾经出现过三大集中营--重庆歌乐山集中营.贵州熄峰集中营.江西上饶集中营. 上饶集中营是皖南事变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