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火轶事

本文作者:刘继东


古人的话颇有道理:“烧在前,吃在后。”人类自从发明了火,开始了熟食,便结束了茹毛饮血的时代,从而加快了人类的进化。慢慢地,人类的肢体更加灵活,大脑更加发达,思维更加敏捷。

然而就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华大地仍然存在着少吃无燃、食不果腹的现象。我家更是首当其冲,雪上加霜。在我五六岁时,我家为了躲兵匪、逃灾荒,举家从原籍清水河迁往后大滩察右中旗义发泉一带。这里当时一片荒凉,野狼出没。春天黄风肆虐,飞沙走石,常常白天点油灯;冬天北风怒号,寒风刺骨,滴水成冰,气温在零下三四十度是平常事。

在这样的恶劣生存环境中,烧火、做饭、取暖成了头等大事。人们为了避寒,修建的茅庵小屋,普遍都是在原地挖下二三尺深,再垒一段墙,架几根桦椽,搭些秸秆,用泥一抹便是住房。屋里阴冷,昏暗,潮湿。听父亲说,为了烧火做饭、驱寒取暖,乘夏秋干旱时节,人们用锐利石头掏马莲、芨芨,砸黄棘、白棘。据说因为当时村里及周围没有铁匠,人们远到二百里以外的旗下营才能买回一个镐头,我家的镐头,一直用了三十多年。听母亲说,我的一个弟弟就是因为家里寒冷,患风寒感冒,无条件医治,在两岁时不幸夭折了。

进入六十年代,北方农村的烧火大事依然未能解决。尤其在“非常年代”,我家更是深受其害,苦不堪言。那时全村只有三辆胶皮车,到了冬天,村里要到二百里以外的独坝去拉上一些劣质煤面,以解决村民的烧火取暖问题。每户只能分得百八十斤。可叹可气的是,因我家是黑五类(地富反坏右)成分出身,分发燃料没有我家的份。

无奈之下,只好想别的生路了。那几年沙尘暴肆虐,经常刮得天昏地暗,白昼如夜。甚至有的人刮得迷了路,被冻死在野外。但刮大黄风,对我家来说还是值得庆幸的事,因为刮来了烧柴。我家常备一把铁筛或大孔眼箩子,大风过后,我便戴上眼镜拿上麻袋出发了。到许多背风湾、凹地、漩涡沟、墙角旮旯筛取烧火柴,常常满载而归。就是这大黄风啊,救了我们全家人的命。当时,生产力水平非常低下,物资极度匮乏。到了后秋天,大地封冻前,地里的农活儿没有了。村里的人耧柴、拾粪、掏荆棘的,漫山遍野。农业社分的秸秆根本就不够烧,人们只能自己向荒山野岭进军。为此,我横下一条心,脱皮掉肉拼命干。记得1966年掏得荆棘最多,掏了一猪圈圐圙。这些荆棘可是好东西,那些粗根大棒,到冬天我家当大炭生火炉,细的烧火、做饭。幸亏有荆棘这东西,大人小孩才没被冻死。严寒冬天,每天晚上睡觉前烧一会儿,小家觉得倍感温馨。

到了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不久,人们的生活水平便提高了。那时,我由民办教师招考为公办教师,家也搬到了公社所在地——义发泉。那时烧火之事大有转变,再不用因烧火而发愁了。但由于我家过惯了缺吃少烧的艰辛日子,对烧的问题始终不敢放松。

那年,我当中学校长,每个公办教师发了煤炭供应本,烧煤基本满足了。集体的煤本有节余,让需要的老师自己到煤炭供应点乌兰哈达去拉,多数老师因为钱不富余,也就没有去拉。那会儿,我每月三四十元工资,还有三个孩子上学,钱也比较紧。但我想到没有烧燃的艰辛,咬了咬牙,横了横心,终于做出了自己拉一大拖车的惊人举动。拉回后,将煤块儿和煤面儿分开,煤块儿生火炉用,煤面儿烧火炕、做饭用。再不用为烧火之事发愁了。

更值得一提的是,八十年代末,学校搞改革,撤销伙房,学生到教职工家吃住。这一下,我家就像有了预见,积存下的煤面可派上了用场。前后家里留宿学生四年多,在烧火问题上,从来没有困难过。反而还周济好些亲戚朋友,使他们温暖过冬。因为有积存煤垫底,日子过得很坦然。但烧火做饭还是尽量节约着用,比如拌湿煤烧火、做煤球、和羊粪,还有煤垫底烧碎柴等等。这样,既节约用煤,又能把其它燃料都充分利用掉,又能清理卫生积存肥料,真是一举多得。

总之,还是应了古人的话:“烧在前,吃在后。”细想起来,道理确实如此。


(0)

相关推荐

  • 村里建房的烦心事

     分分钟看"裆下事",全在这里了   父亲是欲哭无泪,自家的一块地被两座楼房重重包围,如今成了楼主人的垃圾场.父亲为此愁苦半年多了,不知道要如何利用这块地,盖房子的话,面积太小,栽 ...

  • 今日立春,村里老人们都说这6件事绝对不能做?会对自己不好的

    今日立春,村里老人们都说这6件事绝对不能做?会对自己不好的

  • 三十岁农村妇女的忧(2020.11.9)

    我今年三十岁了,怀孕已有八个半月,回老家待产一个多月了. 每天吃完晚饭我都会拿张椅子到外面坐着,看着马路上的车来车往.人来人往以及在马路边上玩耍的孩子们. 我老公家有两兄弟,没有分家还是住在同一个屋檐 ...

  • “民风”正在消失,乡愁何处寄托?

    (朗诵者:自洽) (我们村) 人们到了某处,总喜欢讨论当地的民俗人情,其实就是"民风".我们这样的一个西北小村,一谈民风,多数人张口就会用上"彪悍"一词. 我不 ...

  • 郭西明丨串门(随笔)

    母亲年纪大了,身体一直也不好,每一次回老家看着年迈的母亲,就想让她到城里我们兄弟家来住几天,可是怎么劝说她都不愿意,除了放心不下在老家的几亩地.自己养的几只鸡鸭,更重要的她是惦记着老家的邻居们. 是呀 ...

  • 不是一个电工的厨师不是一个好农民

    时光时光慢些吧,就别再让您变老了. 我连着三日梦到父亲. 第一日是我们在大海的船上,天朗气清,帆船荡起的浪花非常好看,我坐在船板上拿本书,让父亲帮我拍照,还不忘说,得把意境拍出来. 第二日是在家,父亲 ...

  • 【长篇连载】走过荆棘的旅程(十五)烈火燃烧的爱情鸟

    15 烈火燃烧的爱情鸟 ----选自张书林自传<走过荆棘的旅程> 文/张书林 爱情的甜蜜让我走路都有一种轻飘飘的感觉.在去上班的路上,我的思绪离开自己,离开眼前的现实,穿过深沉寂静的清晨, ...

  • 散文||记忆中的石碾子

    记忆中的石碾子 今天女儿心血来潮,说晚饭要吃窝头,现在的年轻人能主动提出吃粗粮,那我当然要欣然接受并随其所愿.看着面盆里黄灿灿的玉米面,我的思绪又回到了千里之外的故乡,回到了我的青少年时代,回到了那些 ...

  • <喵> 小时候,邻居养了只猫,母猫,牛奶色,生了好些个小狸花猫.我没有什么感觉,还踹了她一脚,她本来是不怕生的,不然我也踹不到她.踹她是因为大人们总说她贪吃,昨天夜里还偷吃了家里的鱼.肉, ...

  • 【“思恩·清明”散文有奖征文】回忆我的奶奶/姜广富

    41年前的冬天,82岁的奶奶寿终正寝,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奶奶走后的这些年里,她老人家的音容笑貌在我脑海里不断浮现,总觉得栩栩如生.恍惚间,看到奶奶拄着拐棍,颤巍巍地走在老家院子里,仿佛听到拐棍&quo ...

  • 【闭关山居手记】之二十:山清林秀

    庚子年正月十九,公历二月十二日,星期三,间晴,最高气温19度.今天是封锁在小山村的第二十天,形势继续好转.村里没疫情发生,没那么紧张.小城赤壁2月9号.10号新增0例,2月11日新增1例,胜利在望,希 ...

  • ​我在村里当伙夫

    我在村里当伙夫 我所驻的村海拔有1800多米.一进入10月,天气便异常寒冷.老百姓家家户户烧个柴火堆,围坐在一起有说有笑,便不觉得怎么寒冷,冬天很快就过去了. 村里也弄来个回风炉,安放在大厅里,火烧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