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平凹:人生难免一死,那我们为什么还要活着呢?只为了这个真相

01

贾平凹先生曾有过这样的疑问:人生难免一死,那我们为什么还要活着呢?为什么有的人让他早一点死就很不愿意呢?

这个问题,颇耐人寻味。一般人读来,都会觉得这样的话语令人感到特别不舒服。因为在一般人眼中,生死这个问题还是少谈为妙。

可在哲学家们眼中,这个问题其实颇有思考的空间和意义。生死本就是一瞬间的事儿,为何我们要经历这漫长的岁月呢?而且,活得原本比死亡还要痛苦,为何人们还拼命地生活下去呢?

这各种各样的疑问,都一直促使人们靠近着这世间的终极哲学问题——活着的意义。

自从人类诞生的那一刻开始,人类无时无刻都在探究“人生意义”这个问题上努力着。有些人,哪怕他们用了一辈子的时间,也不知道这人生到底象征了什么?

在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亚里士多德曾论述到道:“人生最终的价值在于觉醒和思考的能力,而不只在于生存。”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人们思考着人生的意义,然后尽力过好这一生,让灵魂充实起来。这就是人生的目的所在。

其实,人生就是一条赛道,你能够在赛道上感悟到什么,也许才是你一直奔跑下去的价值。

02

谈到“生死”和“人生的意义”,其实中国古代的贤者志士们都有过这方面的思考。

在孔子看来,人生的意义其实很简单,那便是要对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在尘世中体现自己的价值,以积极的人生价值观为主。

在老子看来,人生的意义不过是为了探究“道”,顺应“道”。在社会和自然的规则中生存,顺应时势的发展,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在庄子看来,人生不过是“白驹过隙”的一瞬间,本就是“萤烛之光”。对此,人们就该自由潇洒地过一生。

在释迦摩尼看来,人活着便是来受苦的。经受过苦难的人,才可以为自己积善积德,明镜守心,终悟大道。

这各种各样的观点都令人们感觉到眼花缭乱,到底哪一派的观点才符合生活的现实呢?

说实话,每一派的观点都源自于生活。也就是说,每个人都有着独特的人生经历。这个时候,该选择怎样去活好这一生,这完全取决于个人的三观和性格。

也许,这个世界之所以能够愈发丰富多彩,就是因为每个人都有着属于自己的人生追求。在亿万万人的组成下,世界才是当下的这个世界。

03

虽然说每个人的人生追求都是不一样的,可在某些方面,我们却是相似的。

对此,贾平凹先生曾在《愿人生从容》这本书中写道:“人生的真正意义,在于淡定从容地过这一生。”

无论是谁,面对人生的态度都该是淡定且从容的。哪怕人生变得再难测,我们也需要镇定自若,不需要说轻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

曾见过很多人,他们一遇到人生的挫折便唉声叹气,不是这里感慨世道的不公,便是那里抱怨人生的不幸。这个时候,他们的人生将会黯然失色。

一位40岁的中年人,他在上一年的中旬失业了。面对突如其来的人生意外,他一下子都蒙住了,而且内心变得极度消极,整天都窝在家里面玩手机,啥事都不干,像放弃了人生一样。

所谓“屋漏偏逢连夜雨,船破又遇打头风”。一般来说,这世间祸事都会在某一刻接踵而至。

他的父亲生病了,逼得他只能够硬着头皮出去找工作赚钱。如此,整天消极度日的他,第一次感到特别无力,有种人生不值得的感觉。

不过,到了今时今日,被迫接受现实的他早已没有了以往的消极感,而只剩下内心的从容和淡定。

他说过这么一句话:“既然改变不了现实,那我们为何不淡定地接受现实呢?”

04

其实,这人生的意义,说复杂也复杂,说简单也简单,那便是以“从容淡定”为基本,然后抱着这样的心态去活好往后余生。

为何人非得保持“从容淡定”的态度呢?因为这样的态度,特别符合生活的现实,也特别适合普通人去直面这惨淡的人生。

在遇到一点小小的成功时,如果不够淡定,那我们就会被成功所冲昏了头脑,最后落得悲剧的下场。

在遇到任何人生的阻碍时,如果我们过分消极,那我们就会堕入到无止境的深渊当中,永远都无法走出来。如此,这终究是悲哀。

淡定,便是一种“坦然自若”的智慧。不管遇到怎样的问题,都以一颗平常心去面对。如此,我们自然就像“水流”一般,奔流不息,细水流长。

从容,便是一种“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心气。哪怕是危机发生在我们的面前,我们都丝毫不惊慌,而是从容地寻觅解决之法。

人生的意义,便是在从容淡定中过好这一生,不骄不躁,不卑不亢,潇洒自得,宽心坦荡。

文/舒山有鹿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