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清逸世少比 胸次广博天所开

文章清逸世少比

胸次广博天所开

“文章清逸世少比;胸次广博天所开”为晚清吴大澄所书,出现在北京保利2016春季拍卖会在,而又在12月初的匡时秋季拍卖会上拍出。本人没留心其价格的变化。但如此短暂的收藏时间,说明现在的收藏家跟“恒大”一样,也在做“短线”。

吴大澄(1835~1902),初名大淳,字止敬,又字清卿,号恒轩,晚年又号愙(kè)斋,江苏省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光绪十八年授湖南巡抚。一生喜爱金石,并工诗文书画。主讲龙门书院。著有《说文古籀补》、《古玉图考》、《权衡度量考》、《愙斋集古录》、《恒轩所见所藏吉金录》。中日甲午战争起,他率湘军出关收复海城,因兵败革职。这显然是书生误国。

近段时间博客讲述篆刻的精微之处比较多,但微信平台统计,阅读量在萎缩,看来不能自己一个人陶醉。文章还得关注人,不能太专注事(物)。大家来是听故事的,不是来听课受教育的。所有事物的故事要用“人”的故事讲出来。对于汉字源流来说,大好在部分都与人(体)有关系。

有一个名为“唯善呈和”的万德禅人翰墨巡展,策展人邀请我去观摩。与主人闲聊,问起“唯善呈和” 四个字的字源意义,“唯”、“善”、“和”都相对好讲,争议也不太多,只是“呈”字复杂一些。

“呈”字在篆书中上面是口,下面是“壬”,不是“王”。在台湾的字典中,“呈”下面还是“壬”。

“壬”在篆字中的写法上面是“人”下面是“士”,读作人,如农历壬辰年(2012年),是组成妊、任的声部,据朱希祖笔记,章太炎认为壬是妊、任的本字。也有包括李学勤在内的古文字学家,认为“壬”是“工”中间加一点。黄士陵“万卷虽多当具眼;百家屏尽独穷经”的“经”下面的“工”就写为“壬”。“工”加点不加点意思都一样,以后单独讲“工”、“经”、“坙”时再展开。

“壬”的复杂性还在于,章太炎认为就是挺的古字, “淫”、“婬”也许皆源于壬。由壬作为形声字组成的字还有庭、廷、听(聽,耳下是壬)。《说文》妊和挺分为两个部首,其中将“呈”下的壬写成土。许慎在这里想细分,但又有点分不清了。我认为与“壬”相关的“挺”也好,“妊”也好,里面的“壬”都是一个字,许慎画蛇添足分成两个。《说文》认为“壬”“象人怀妊之形”。而从篆书字形上看,上面是“人”,下面是“士”, “人”即当女人讲,下面是“士”当男根讲,“壬”的初始意义就是交配。这样,“挺”、“淫”、“婬”、“任”就都能得到顺理成章的解释。以仓颉为代表的中国早期文明真的是很纯粹,直至到春秋。用孔子的话来说,就是“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

“呈”最原始的意思是什么,没有一本现成的书可以解答。《说文》“呈,平也,从口。壬声,直真切(P32)。”可以看出来,其语焉不详。钱玄同所记述章太炎的观点是“呈”本义皆废。

“呈”为形声字,从口、从壬。“口”指“囗(音围)”,有类似宫廷建筑的意思,还有如“向、宫、闾、營、图”里面都是口,“呈”上的“口”应该是“宫”省写(本人认为),“壬”意为“廷”的省写(台湾学者认为)。“廷”的壬下面部分“廴”念引(yin),是“九曲回廊”的意思。甲骨文、金文中没有“廴”。宫廷最初的含意恐怕也就是纵欲、淫荡之所。

“口”与“壬”合起来就是“呈”,除了最初表示“宫廷”即纵欲、淫荡之所之外,后来也就引伸为“朝廷所在地”、“首都”。楚国的首都曾数度搬迁,但名字不变,总是叫做“郢”,字从呈从邑,可能也是想表达“楚王所都之邑”。本人在荆州读书时去过“郢”(距荆州城10余里),地势较周边略高。加上“挺”的最初意涵,这也许就赋予了“呈”有凸显的意思。《洛神赋》:“延颈秀项,皓质呈露,芳泽无加,铅华弗御。”其注释为“见也。”即现。章太炎说,呈露之呈乃壬之借,他没说明出处,本人认为有道理。《广韵》:“呈,显也。”

至于“呈”的其它引伸意涵,都是后来的事。比如“呈报”,即向上级报告。“呈”古同“程”,有“规划、法式、标准、如期”的含意,比如程式、风雨兼程(指预先约好的事情,不受刮风下雨的阻碍,一定按期进行)。《说文》仅仅把“程”当作一个量词。“。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