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史简述:吴三桂“作妖”始末
关键词:康熙裁撤三藩、康熙将平定三藩之事宣示噶尔丹
前因
康熙裁撤三藩:康熙裁撤三藩,三藩叛乱后,康熙主持平叛。
▲三藩
后果
康熙将平定三藩之事宣示噶尔丹:康熙为了震慑噶尔丹,对其宣示平定三藩之事,以示警告。
▲康熙三征噶尔丹
过程始末
一、吴三桂叛乱
公元1681年,清军攻入云南,平西王吴三桂的继任者吴世璠自杀,三藩之乱平定。
三藩之乱前后历时八年,它最终能够被平定,和康熙皇帝的努力分不开。清廷在整个平叛过程中做出了很多重大的决策,如果没有康熙本人的亲自参与和裁定,平叛过程将更加曲折。
康熙面临的敌人很强大。吴三桂起兵的消息传来,朝臣对撤藩产生了不同意见。大学士索额图说,朝廷撤藩动作太急,不如好好安抚吴三桂,再把主张撤藩的人杀了,或许能稳住局势。
▲康熙画像
二、康熙平叛
索额图的话一出口,主张裁撤三藩的大臣都慌了。康熙说你这是馊主意,撤藩是我的主张,现在怎么能见到吴三桂声势强大,就归咎于别人呢?康熙坚决的平叛态度,平息了朝中争议。
平叛一开始,康熙要做的第一步是调兵。针对吴三桂分别进军湖南和陕西,康熙也兵分两路,派遣八旗劲旅先行进驻湖北防御,又在山东、陕西等地部署兵力,防御西北和东南。
康熙调兵是为了对吴三桂的叛军实施有效抵御,可指派出去经略军务的大臣,很快闹出乱子。
被康熙派往经略陕西军务的大臣叫莫洛。莫洛是满族大臣,到了陕西后耍威风,指责提督汉族大臣王辅臣观望畏敌,想要投靠吴三桂。王辅臣被莫洛无端冤枉,发动兵变将莫洛杀了。
王辅臣杀掉莫洛,转身投靠吴三桂,陕西局势变的对清廷不利。这时,吴三桂开始与清廷议和,希望双方能划江而治。但康熙没有动摇,他杀了吴三桂的儿子吴应熊,表明了平叛决心。
康熙现在急需处理的是王辅臣叛乱,他决定剿抚并用。王辅臣的儿子王吉贞滞留京城,康熙找来王吉贞说,莫洛在陕西处置不当,是我用人失察,你父亲杀莫洛的事,朝廷既往不咎。
▲三藩之乱局势图
三、招抚政策孤立吴三桂
康熙还派将军图海去陕西前线,图海对王辅臣有提携之恩,经过图海劝降,王辅臣最终归顺。
王辅臣的重新归顺,让康熙意识到招抚政策的重要性,他决定招抚对三藩中的薄弱环节。
随着平叛进入相持阶段,康熙把重点转移到招抚上,他招抚的重点对象是靖南王耿精忠。
▲王辅臣剧照
康熙给耿精忠下诏书劝谕,说你没必要跟着吴三桂反叛,朝廷可以答应你继续镇守福建。耿精忠接到招降消息,一时间还在犹豫,可他的部下徐文焕却暗通清军,提前投降了清廷。
耿精忠在战场上打了几次败仗,想要放弃城池逃跑,可徐文焕不同意,他对耿精忠说你不能走,你要走了,军心就瓦解了。耿精忠误信徐文焕的话,被清军围困在城内,只得投降。
康熙的另一个招抚重点是平南王尚之信。尚之信反叛的时间稍晚,因为他的父亲尚可喜忠于清廷,自愿被撤藩,但尚之信却想要割据一方,他把自己的父亲囚禁后,竖起了反旗。
尚之信起兵后,发现盟友吴三桂想要在三藩中称霸。吴三桂把自己麾下的将军派来尚之信的领地为所欲为,每当缺少粮草时,就向尚之信勒索军饷,对自己根本没有盟友间的尊重。
尚之信本想割据一方,发现自己成了吴三桂的附庸,心里大感不满。尚之信看到王辅臣和耿精忠相继投降,都没有受到康熙追究,收到康熙招降诏书后,派人联络清军投降了。投降后的尚之信坐山观虎斗,对吴三桂和清军采取两不相帮,军事局面变得更加有利于清廷。
▲尚之信画像
四、三藩之乱平定
招抚政策孤立了吴三桂,扭转了战场形势,决战阶段到来了。随着耿精忠和尚之信相继投降,平定三藩的主要战场,只剩下湖南一处。为了加速平定叛乱,康熙决定给前线提供更大帮助。
大学士明珠建议说,钦天监西洋人南怀仁会造火炮,不但威力大,而且十分轻便,如果运些到前线去,一定能够帮助平叛。于是,康熙命南怀仁赶制火炮,火炮运输到湖南前线,因为杀伤力巨大,吴三桂军队抵挡不住,清军很快将长沙城轰破,收复了长沙和湖南的北部地区。
长沙城破后,吴三桂退守衡阳,不久病逝。他的继承者是孙子吴世璠,但由于屡次战败,军队士气低落,吴世璠很快退守云南。康熙下达决战部署,清军分三路从湖南、四川和广东进军云南,吴世璠最终在绝望中自杀了。
清军攻入云南前,已经胜券在握,靖南王耿精忠和平南王尚之信因曾跟随吴三桂起兵反叛,被缚送京城凌迟处死,而随着吴世璠的自杀,三藩之乱在康熙的亲自指挥下,最终被平定了。
▲吴世璠
结论
平定三藩巩固了清朝统治,有利于国家的统一,极大地提高了康熙的政治声望。
【参考资料】《清史稿》《康熙传》《细说康乾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