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留在脑中过一夜
问题不过夜,是用来鼓励年轻人多学、快学,以形成“勤学好问”学风的。
高中阶段,学习目标多多少少发生了一些变化,习得知识本身不再是主要追求,学习能力养成成为目标的主流。
学习的本质是自我建构。
“建构”一词,对于不学认知心理学的人来说多少有些陌生。它是指各人运用自己的大脑对新接触到的信息进行组织、将其“理解”的过程。
面对同样的事物、现象(学习素材),不同的人可能形成相同或相似的理解,也可能形成迥然不同、意思相反理解,但这都是他本人学习的结果。
追求学生们理解的一致性,是教育者的理想。但是,尊重不同个体建构的差异性,也是教育者必须具备的基本修养。
如何建构(理解)?靠的是思考!
何谓思考?就是建立联系——把刚刚接收的新信息,跟过去已有的认识经验之间建立关联。这需要大脑的运转。
大脑,是一个非常神奇的物件。
它搜索已有印记的事件(信息),跟保管员在大仓库里找寻物品的过程有点像——
编码良好、路径明晰的事件,很快可以找到,立刻建立联系。编码不良、路径复杂的信息,也许需要好长时间,有时得白天黑夜不停地忙活。
大脑很勤奋,它在你睡觉时也积极工作,据说主要靠灰质(皮层下那些豆腐脑样的部分)。要不凯库勒怎么在梦中想出苯的环状结构?坊间咋会有“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之说?
通过不断思考,将新学的东西跟已有认识建立起了联系,就有了表面上的、明确的学习结果。而这个四处搜寻原有信息、尝试建立联系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是增长学习能力的过程。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个过程更为重要!你的大脑它经历了复杂的活动、付出了努力,它本身经历了刺激,会成长的(也许那些脑细胞的尾端突触变得更加复杂,长出许多分叉)。正如剧烈运动导致身体酸痛,然后才有筋肉的发育长得更强壮一样。
当你想到一个问题时,大脑就试图理解它,你的真学习就开始了。大脑会想各种办法——翻阅资料、网上查询、问别人、再想一想。这些过程都是学习,只是学的深度不同。
“再想一想”是最具有深度的学习。这个“再想一想”也许最终没有想出结果(你的大脑里没有跟新信息相关联的旧知识),最终还得从外界获得帮助,但想的过程就是真学习,它有助于学习能力的提升。
所以,在不是十分紧迫的情况下,你是一个高中生,我极力建议你一改过去“问题不过夜”为“问题要过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