樱花和撄宁之道

樱花之道是什么呢?
提到“樱花之道”,很多人会第一时间联想到日本。樱花盛开的季节,跑到日本看樱花。樱花的花期很短,大约一个星期左右。日本有句民谚:樱花七日。绚烂而又极为短暂的一生,像极了人的生命。
有人甚至进一步演绎:樱花精神,也是日本的武士道精神。活得绚丽,死得壮丽。
文化果然会影响到人的思维与行为。如果我们只用“日式思维”去看樱花,那实在是有点吃亏了。就像我们自己也有樱花树一样,我们的老祖先,也有对樱花精神的独到阐释。
在道家的眼中,樱花的代表了一种境界:同开同落,不争不媚。
同一棵树上的樱花,他们同时开放,共同形成一树的美。人们不会夸赞那一朵樱花漂亮,人们会说:这樱花的景象真美。
这一点很像团队精神。
在外界看来,公司、部门都是一个整体,客户不会评价这个公司的哪个部门真不错,与客户合作的、为客户服务的,是作为一个整体的公司。
道家用一个词形容:撄宁之境。
撄宁,是道家所追求的一种修养境界,指心神宁静,不被外界事物所扰。《庄子·内篇·大宗师第六》里写到:其为物无不将也,无不迎也,无不毁也,无不成也,其名为撄宁。撄宁者,撄而后成者也。”
有一种说法是,樱花之名,源自道家。因为樱花同开同落,不似其他花朵竞相争妍。在道家眼中,樱花不争,不惧,不媚,忘乎生死之事,不为外物所动的气质,到达了撄宁之境。所以取名为樱花。
有趣的是,撄宁这个词本身,居然也有互为相反的意思。根据百度汉语给出的解释:
1. 接触外物而不为所动,保持心神宁静。
2. 指外物的扰乱。
顺藤摸瓜,居然又在到家的谱系中找到了另一位人物:陈撄宁(1880—1969)。
这位陈撄宁先生,原名元善、志祥,后改名撄宁,字子修,号撄宁子,道号圆顿子,是中国近现代道教领袖人物。代表作有《黄庭经讲义》。《黄庭经》是道教养生修仙专著;内容包括《黄庭外景玉经》和《黄庭内景玉经》。
最让我震惊的是:他是安徽怀宁人,世居安庆苏家巷!哇塞,居然是吴老板的同乡。怪不得吴老板总是自带道家气质,此前一度被我解释为天然呆~
好吧,要多读书。不然解释世界的时候,真会闹笑话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