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隆基行书《鶺鴒颂》蔡卞、蔡京、王文治跋

李隆基(六八五-七六二)即唐玄宗、唐明皇。他是睿宗第三子,英武善骑射,通音律,工书法。唐玄宗工隶书、行书,传世的碑刻有《纪泰山铭》、《庆唐观纪圣铭》、《石台孝经》,楷书有《赐虞正道勅》,行书有《盖州刺史张敬忠勅书》与墨迹《鹡鸰颂》等。

《鶺鴒颂》据传是唐玄宗李隆基的作品,一直被视为他唯一存世的书法真迹。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并收入《精彩一百 国宝总动员》一书,作为国宝中的国宝,对外隆重推介。赵明诚《金石录》记载:“唐鶺鴒颂,明皇撰并书。

《鶺鴒颂》墨迹本后面又有蔡京、蔡卞、王文治等人的题跋。钤有”宣和“、“政和”、“内府图书之印”、“晋府图书”、”石渠宝笈“、”宝笈三编“、”乾隆鉴赏“、”嘉庆御览之宝“、”宣统御览之宝“等众多藏印。

《鹡鸰颂》释文:

鹡鸰颂,俯同魏光乘作。朕之兄弟,唯有五人,比为方伯,岁一朝见。虽载崇藩屏,而有睽谈笑,是以辍牧人而各守京职。每听政之后,延入宫掖,申友于之志,咏《棠棣》之诗,邕邕如,怡怡如,展天伦之爱也。秋九月辛酉,有鹡鸰千数,栖集於麟德殿之庭树,竟旬焉,飞鸣行摇,得在原之趣,昆季相乐,纵目而观者久之,逼之不惧,翔集自若。朕以为常鸟,无所志怀。左清道率府长史魏光乘,才雄白凤,辩壮碧鸡,以其宏达博识,召至轩楹,预观其事,以献其颂。夫颂者,所以揄扬德业,襃赞成功,顾循虚昧,诚有负矣。美其彬蔚,俯同颂云。

伊我轩宫,奇树青葱,蔼周庐兮。冒霜停雪,以茂以悦,恣卷舒兮。连枝同荣,吐绿含英,曜春初兮。蓐收御节,寒露微结,气清虚兮。桂宫兰殿,唯所息宴,栖雍渠兮。行摇飞鸣,急难有情,情有馀兮。顾惟德凉,夙夜兢惶,惭化疏兮。上之所教,下之所效,实在予兮。天伦之性,鲁卫分政,亲贤居兮。爰游爰处,爰笑爰语,巡庭除兮。观此翔禽,以悦我心,良史书兮。

蔡卞《题唐玄宗鹡鸰颂》纸本行书 纵24.8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蔡卞,北宋宰相、书法家。蔡京之弟,王安石之婿。与蔡京同登神宗熙宁三年(一七)进士,调江阴主簿。元丰中,历同知谏院、侍御史。拜中书舍人兼侍讲,进给事中。

《宣和书谱 》称其:“自少喜学书,初为颜行, 笔势飘逸, 圭角稍露,自成一家,亦长于大字。” 晚年高位,不倦书写,稍亲厚者,必自书简牍。所书圆健遒美,有兼人之力,而时以己意参之。盖有书笔,无书学者。

释文:唐明皇於兄弟間。以友愛稱。時有脊令數千。栖麟德之庭木間。君臣賡頌。以為美談。聖上紹述先烈。發揮哲廟之志。巨細畢舉。是以斯禽一日同集後菀(菀應作苑)龍翔池。數以萬計。蓋前此未之有也。上既親御丹青圖其狀。又作為雅詩以賦之。事辭之稱。與日月爭光。顧此頌所談。亦不足貴矣。改月三日。昭慶軍節度使中太一宮使。臣蔡卞題。

蔡京《跋唐玄宗鹡鸰颂卷》纸本,行书纵24.8cm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蔡京,宋徽宗赵佶时的权奸。他红极一时时,他的书法拥有的粉丝也是千千万万,天下尽是蔡体,连米颠也羡慕不已。

蔡京失势后,粉丝团作鸟兽散,很多作品被弃扔进故纸堆,

臣闻唐有天下。不能追法先王。其政之所施。与士之所学。皆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其文鄙朴。

连北宋“苏、黄、米、蔡”四大书法家关于“蔡”是谁,也争论了N年。

无复风雅。开元中叶。号为极治。而遗风余烈。无可稽考。世称明皇脊令颂。最为翰墨文......

但蔡京的书法还是可圈可点的,书法介于苏、米之间。

......章之美。伏蒙宣示真迹。其书札词语。始知臣前言不诬。臣伏观前日......

《唐玄宗鹡鸰颂卷》是李隆基的作品,蔡京在上面作了题跋

......圣制图赋。羲昼(“昼”应作“画”)遒径(“径”应作“劲”)奎文藻焕。非骚人嫉世愤懑之词。真圣人孝友格物之义。以......

并与《唐玄宗鹡鸰颂卷》一并藏在了台北故宫。要不是沾了唐玄宗的光,可能这个题跋也成烂纸片了。

......彼方此。以今观昔。其事则同。其德其言则异。犹日月之揭。霄壤之殊。非臣敢私......

米芾曾指蔡书天下第一。蔡以榜书名世,一次蔡京米芾贺铸与一客在仪征舟中,客故意刺激蔡京,说你写大字是不是先用灯影放大了再描上去的?蔡说我写给你们看吧,令人拿出如椽巨笔,挥写“龟山”二大字,众皆惊。

墨稍干,贺铸夺字而遁,米芾大怒,与贺绝交。可知蔡的当时影响力,蔡也是唯一靠书艺获得赏识的人,今天评价蔡非常吃亏,因为存世作品太少了。

......也。政和五年四月望。太师鲁国公蔡京谨题。

蔡京的字,令当今许多大文豪汗颜,

能混上宰相之位,

绝不是靠运气和忽悠上去的。抛开蔡京的人品不论,

他的字,我等没有挑剔的资格。

推广你还在一整天盯盘吗?控江路散户福利来了,立即加微信,每天盘前准时推送3只金股,稳健的好股根本不用整天盯盘!

王文治跋《唐玄宗鹡鸰颂》

王文治书法用笔转少折多,以折为主,果断有致。瘦硬的笔画略带圆转之意,既妩媚动人,又俊爽豪逸,风神萧散,笔端毫尖处处流露出才情和清秀的特色。王文治平日喜用淡墨,以表现潇疏秀逸之神韵。王文治书法用笔规矩而洒落,结构紧密而内敛,墨色以淡为主,是董其昌书法风貌的再现。王文治忠实地秉承帖意,但无传统帖学的流转圆媚与轻滑。王书运笔柔润,墨韵轻淡,疏朗空灵,气格风神婉美,近于董其昌的书风而更加妩媚,倜傥风流的境界是作伪者难以仿效的,莫怪当时竟有“天下三梁,不及江南一王”的说法。

王文治一生以书法称名于世,早年习书从前辈笪重光人手,受其影响颇深。他的楷书师从褚遂良,行草书则学自《兰亭序帖》和《圣教序》。但钱泳却认为他是学赵孟頫和董其昌的用笔,中年以后改习张即之。从王文治传世书法来看,其飘逸婉柔的点画和妩媚匀净的结体,的确透露出与笪重光、董其昌二人书法的传承关系,而线条的扁薄,更是浸染于笪氏书法的结果。除笪、董二人的影响外,还有一个因素不可忽视:王文治中年以后潜心禅理,对于有关佛经的书法尤其用心关注。他曾收得张即之的写经墨迹,临摹学习,因此其书风与张即之、笪重光一样有用笔扁薄的特点。

王文治书法用笔规矩而洒落,结构紧密而内敛,墨色以淡为主,着实是董其昌书法风貌的再现。王文治忠实地秉承帖意,但无传统帖学的流转圆媚与轻滑。其书用笔转少折多,以折为主,显得果断有致,干净利落。瘦硬的笔画略带圆转之意,既妩媚动人,又俊爽豪逸,风神萧散,笔端毫尖处处流露出才情和清秀的特色。

从王文治传世真迹来分析,王书运笔柔润,墨韵轻淡,行间布白,疏朗空灵,气格风神极其婉美,近于董其昌的书风而更加妩媚,倜傥风流的境界是作伪者难以仿效的,莫怪当时竟有“天下三梁,不及江南一王”的说法。王文治喜用长锋羊毫和青黑色的淡墨,这与他的天然秀逸的书风有表里相成之妙,故清代梁绍壬在《两般秋雨庵随笔》中说:“国朝刘石庵相国专讲魄力,正梦楼太守则专取风神,故世有'浓墨宰相,淡墨探花’之目。”钱泳亦将他与刘墉、梁同书作比,认为王文治中年得张即之书迹临摹,遂入轻佻一路,如同秋娘傅粉,骨格清纤,姿态自佳,而欠庄重。此论虽取贬义,但对王文治的书风特色的譬喻,还是比较精当的。这种“秋娘博粉”般的格调,亦可作为真伪鉴别的依据。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