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上智库 | 全力向科技创新进军,四川和成都发展战略升级的建言
上周成都市政府公示了《成都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0-2035年)》,这是成都市第五版法定总体规划,也是国家“多规合一”规划体制改革后,成都首版覆盖全域全要素的 “ 多规合一 ” 总体规划。
《规划》中定下了 “ 三步走 ” 战略目标,计划在未来三十年的发展中将成都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经济中心、全国重要的科技中心、全国重要的金融中心、全国重要的文创中心、全国重要的对外交往中心和国际性综合交通通信枢纽。

四川是我国极为重要的战略堡垒
众所周知中国的战略工业大部分位于四川省。在中国历史上每当面临恶劣外部环境的时期,国家总是会营建四川。因此新中国历史上外部环境特别糟糕的60-70年代进行了“三线建设”战略工业转移和布局。由于四川身处国家战略纵深的核心位置,有着内陆地区最好的资源承载能力,被国家第一代领导集体选定为 “ 最后堡垒 ” 性质的要地。 “ 三线建设 ” 在四川备份了全套工业体系和重要的战略科研院所,其中大量战略设施和科研院所直至今天仍然是国家尖端科技的中坚力量,尖端科技、硬核科技特征明显。
四川是仅次于北京和上海的国防科技重地
仅仅从产值角度讲,在97年川渝分家前,四川省的国防工业产值一直是全国第一。97年之后陕西因为川渝分家,成为第一。但在近10年,四川省又超过陕西重居第一。“三线建设”老四川是最核心的投资地,迄今力量流失较少,除开重庆常规兵器制造中心,97年后的四川省留存的多为关系国家战略安全的科技力量和相关工业厂所,高科技特征尤其明显。
四川科技创新资源部分呈现
为帮助大家了解四川省的本底资源和科创投资方向,笔者通过检索公开的不涉密新闻和资料,制作了统计表格,尽可能地帮助大家了解四川省的科技创新本底资源的历史(已建)和未来(在建和筹备):




注:本文所描述的所有大科学装置以及重大科技设施均为互联网上可公开搜索到的资料,均为不涉密资料,特此提醒。

外部风险巨大
当前中国发展的国际外部环境有恶化趋势,外部压力不断加大,发生局部战争,敌对势力封锁沿海的风险依然存在,科技创新国际交流、国际技术和产品供给被阻断的风险更呈现上升势头。冷战期间我们曾经有过被两大体系孤立过几十年的痛苦历史。因此党中央前瞻性地提出了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应对策略。其中,科技创新被提到全局工作第一位的战略高度。成渝地区再一次由于具有内陆最好基础条件和资源禀赋,位于国家战略纵深的核心位置,成为实现内循环,同东部三大城市群形成四边形,共同撑起国家新发展格局,作为西部极核营建战略纵深的重要抓手。
发展机遇显现
营建战略纵深综合承载能力,交通先行。近年来,《综合立体交通规划网规划2021-2035)》定义了横跨三个五年计划的综合交通四大极点地位。天府机场建成,川藏铁路在建(南亚出海通道,边疆力量投射),西部陆海通道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战略纵深最短最快出海运输通道),众多骨干高铁、国土开发铁路、货运铁路项目将在145期间密集在建。

科技创新成为核心动力
科技创新成为本次战略纵深营建的一个支柱内容。该领域配套了与东部三大城市群一样最高级别的“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政策定位,以及 “ 成渝绵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 (有待正式公布)。国家的政策资源和资金倾斜已经十分清楚,是要再次激活 “ 三线建设 ” 遗留下来的宝贵科创资源,再次营建战略纵深重要支柱。目标是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成为 “ 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两中心两地”,“一极一源”)。

四川和成都的发展需求
综上,四川省和成都市的双重战略发展目标就很明确了,那就是承担国家的战略科技研发和生产任务,又完成地方产业重构升级和实现科创驱动型社会转型。

中间强两头弱
同时即使不是总体单位,在关键核心设备上的集成,也特别突出,比如核动力院的核动力集成,中航发涡轮院的航空发动机。这些总体项目,关键设备的科研制造链条非常长,是由分散在全国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共同完成,因此两头环节较弱和资源离散化分布,既是四川发展科技创新的重要特征,也是未来发展面临的短板和挑战。
无法形成全流程科技创新链条
产生这个问题是由于过去全国一盘棋、全国大协作的时代背景决定的,但在新时代条件下无疑成为科技创新活动需要解决的大问题。搞基础研究的科研院所在北京(如搞理论物理的九院九所就在北京,而型号科研在绵阳),上海(神光项目),然后工程化的具体工作要由四川的科研院所进行,相应的民用产品市场转化又要去东部。这样极度分散的科技创新活动,物理空间分散,链条过长,效率不高。因此大家可以发现国家层面已经主动在调整和聚集资源,不断强调科技创新活动和相关设施资源的集中度,相对应的就是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定义和布局(强调大型科研基础设施的相对集中)。
军民融合发展程度低
比较东部三大科技创新中心,北上两市已经开始朝基础科学之后的工程化和市场转化的后续阶段使力,不断争取工程化型号项目落地,推动产业转化。粤港澳相反利用极强的经济和产业基础,在往上游工程化和基础科学补缺和投资。而我省,就得往两头使劲。一方面要针对几大战略方向上游着力投资相关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以牵引培育基础科学研究力量和研究团队;一方面,要主动营造科创氛围和市场条件,主动引导科技成果高效本地转化。真正形成本地科技创新的全流程良性循环,高水平军民融合发展。

明确科技创新的长期投资属性,比照基础设施的长期投资属性
不管是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投资和运维经费,资助全省全市进行基础研究的科研资金和市场转化所需的引导资金,装置-课题-人才都需要投入巨量资金,才能快速产生效果,不然撒撒胡椒面是无法产生质变的。同时,稳定长期的投资规划,是保证中长期效果产生的必要条件,省市区三级必须下决心倾斜财政资金真金白银投入,也应该要求省市区属企业、社会主体和资金踊跃参与投资。

地方投资要讲求效益
我们的重点还是要在实现地方的发展目标上,有没有提高四川和成都的基础研究水平以形成原始创新?有没有强化工程化项目的落地优势?有没有把这些科技活动转化成相关本地产业的生产力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这三个标准就应当成为我们衡量地方投资是否有作用、有效益的标准。
从体制机制改革上要效益
以前的科研体制,军地分裂的体制机制明显桎梏了新时代的全流程科技创新活动。因此要鼓励中央在川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省市属机构在科研机制上大胆创新,学习东部三大城市群的科研体制改革最新进展。参考国内国际科技创新成功经验,如北京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及德国马普所、瑞士洛桑等科研院所和地区的成功之处,制定适用于自己的科技创新体制。
充分重视金融对科技创新全流程的巨大促进作用
金融作为科技创新活动最终实现社会和经济效益的放大器,对于工程化和市场转化是极其重要的。省市应该积极主动研究金融对科技创新活动全流程的作用,引导金融机构提供金融支持以参与国家科技创新战略。

政策层面
4) 在协助中科院成都分院建成中科院成都科学中心,协助中科院光电所建设天府新区新园区后,四川省应将与中科院系统的合作,聚焦到利用中科院系统基础研究优势方面,重新商讨设置中科院大学成都学院的学院和学科体系,培育国科大成都学院成为四川省基础科学研究的新生力量。同时根据中科院在川研究所的学术方向和科研优势,资助相关前沿科技研究设施和课题。

△ 中科院成都分院科学城园区
8) 科创活动的核心还是人才的聚集和人才作用的高效激发和利用。因此,以项目吸引人,以高端岗位吸引人,以先进装置吸引人,以及与之配套的一整套科创人才吸引政策体系,对人才的多场景精细化服务体系也需要尽快完善。
项目层面
10) 高度重视我们具有优势的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的申报建设工作。与国铁集团、中国航空集团共同建好川藏铁路科技创新中心、国家高端航空装备科技创新中心。与中国民航局第二研究所、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中国航发涡轮院、中国电子科技集团30所、东方电气、西南交大在民航、核电、航空发动机,网络空间安全,能源装备、轨道交通等领域申报行业技术创新中心。

△ 5月23日,国家川藏铁路技术创新中心在成都揭牌
图据川观新闻
14) 在最重要的电子信息方向,与华为等国内头部企业战略合作;在生物医疗行业,和华大、上海药物所、国药集团等战略合作。
体制改革层面
19) 建议省属市属大型企业,根据自身产业经营需求和企业发展战略对应的科研方向(比如雅砻江水电公司参与投资“极深地下极低辐射本底前沿物理实验设施”就是个成功案例),与在川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结成战略合作关系,以企业资金的形式,投入和资助科研项目和设施。

△ 目前世界最深的地下实验室——“极深地下极低辐射本底前沿物理实验设施”,就隐藏在雅砻江边锦屏山的地下,图据四川发改委
△ 极深地下极低辐射本底前沿物理实验设施
20) 地市州应该找准自己的定位,利用更经济的土地、人力成本等优势,承接成都和绵阳科创中心的产业转化,中试设施,生产和制造,紧密合作形成创新网络,聚焦产业链下游的制造和放大环节。
其他配套
23) 成都市的实践中,规划引领一直是一个长处,我们必须发挥好这样的优势,必须参考北京怀柔科学城、未来科技城(昌平国家实验室所在地)、中关村等多个科创园区的错位发展,联合创新的规划经验,高起点做好成都市及全省科创聚集空间规划的顶层设计。天府新区和东部新区应该尽快启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中区域的概念设计和城市规划设计,以服务于落户的装置、平台及人员团队。预留远期扩展空间,预留产业转化设施和条件,形成产学研融合发展。

△ 西部(成都)科学城“一核四区”创新空间布局
25) 搭建科研和转化信息交流和交易的全省统一平台,接入全国上下游资源。为科研院所和企业搭建科研合作和转化桥梁。
(感谢智库成员路鸣对本文的贡献)
THINK TANK
向上智库
特约撰稿人:紫青神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