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和汤与寒凝致病

梁启东:阳和汤治赤带

2018-09-25

阳和汤临床应用举隅_梁启东

阳和汤系清·王洪绪《外科全生集》方,由熟地黄、鹿角胶、白芥子、麻黄、肉桂、炮姜、甘草组成。功能温阳散寒、通脉消滞。善治一切阳虚寒凝痼疾,如离照当空,则阴霾悉除,故有阳和之称,为外科治阴疽的鼻祖方剂。但对内科疾病,只要辨证准确,稍加化裁,颇获效验。现举数例介绍于下:

肺痈

覃某,男,6岁,1987年8月9日初诊。

患者发热28天,咳吐 脓性痰液。1979年6月14日某医院检查:两肺呼吸音粗糙,并于右肺闻及湿性啰音。X线透视视示:右肺上野见一约为2.45cm*2.5cm的后壁空洞。诊为“肺脓疡”,经用多种抗生素治疗二旬未效。1978年8月9日前来我院中医科门诊治疗。

诊见:患儿面色晄白无华,形体瘦赢,但颧部蔽红如染,咳吐脓痰,时而夹血,量多而稀,喘息依倚不得平卧。体温40,但反恶寒裹衣,精神疲惫,少气懒言,舌淡苔薄白,脉沉细而数。诊为:肺痈(肺脓疡)。治以扶正祛邪,散寒透毒。方药:

熟地黄30g,阿胶12g,白芥子5g,炮姜5g,麻黄15g,穿山甲9g,生黄芪30g,3剂,水煎服,1日1剂。

药服3剂,体温即复正常(36.6),咳喘转轻,痰量减、夹血亦止,精神好,前方既效,仍以原方加制玉竹30g、制黄精30g,并减麻黄为5g,续服5剂。药毕,咳喘止,咯痰愈,纳食倍增,精神振作,并经X线透视复查,右肺空洞消失,周围血象亦复正常。

喘咳

洪某,男,53岁,1988年6月8日初诊。

患者喘咳3载,遇寒即发。3个月前感寒而发,咳吐少量粘稠白痰,胸闷气急,人夜痰鸣气促而不能平卧,1988年3月FONT>日在某医院检查:两肺满布哮鸣音。血常规检查:血象正常,X线检查:两肺未见异常,诊断为:支气管哮喘。屡进止咳平喘剂及抗生素,喘咳反而加剧。1988年6月8日前来我院中医科诊治。

证见:喘咳,形体消瘦,面色晄白胸满不能平卧,痰涎清稀量多,头晕、目眩、心悸,神疲肢软,纳差便塘,夜尿多,舌淡嫩,苔白滑,脉虚细无力。

诊为:喘咳(脾肾阳虚、寒痰凝滞),治以温阳助肾,纳气平喘。药用:

蜜炙麻黄9g,炒白芥子9g,熟地黄20g,鹿角胶15g,肉桂4.5g,炮姜3g,补骨脂12g,淫羊藿12g,五味子6g,甘草6g。5剂,水煎服,1日1剂。

药后喘咳气促大减,人夜已能平卧,舌色渐转红润。效不更方,仍当击鼓再进,原方再进7剂。诸恙悉除,两肺哮鸣音消失,拟金匮肾气丸、蛤蚧大补丸交替使用,以巩固疗效,随访至今未复发。

赤带

郑某,女,39岁,已婚,1989年8月18日初诊。

患者素体虚弱,患有带下绵注赤白相夹,时下红色粘块已2年,月经间有愈期5~7天,量少,上月未次月经7月3日。

3个月前,卒然带下色赤如洗肉水,继之紫黑血状,气腥质稀、量多如经行,时时下注不能自禁,苦不堪言。1989年4月28日曾在某医院检查诊断为:“慢性盆腔炎”。经用中西药屡治不效,1989年8月18日前来我院中医科诊冶。

诊见:月经未至。带下色、量、质、气味均如前述,伴有腰酸痛,前阴至少腹抽掣冷痛,倦怠乏力,纳谷不香,面色晦暗,舌淡苔白滑,脉沉细缓。

诊为:赤带(脾肾阳虚,寒湿凝聚)。治以温阳散寒、化湿通滞。方药:

熟地黄15g,鹿角胶(佯化)9g,肉桂(后下)6g,白芥子9g,橘核g9,炮姜g9,制附片g9,小茴香9g,炒薏苡仁20g,麻黄6g,炙甘草6g。3剂,水煎服,1日1剂。

药后腰痛减轻,前阴至少腹已不抽掣,带色转淡已不紫黑,余症同前。

知药已对症,仍用上方加白术15g,5剂。仅有少量白带,纳谷知味,腹及少腹仍有隐痛。继用2诊方去麻黄、橘核加焦杜仲15g,酒白芍9g,山药30g,服5剂后,诸恙消失。随访至今,赤带未再复发,月经基本正常。

体会

阳和汤治疗内科疾病,笔者是根据辨证施治的原则,药物稍加化裁,效果显著。如例1肺痈,患孩秉赋不足,稚阴稚阳之体,不耐暑热熏蒸,肺气为之壅滞,暑邪无外泄之机,故高热无汗,证属病程久延,暑必伤气,气伤则阳郁,托邪之力隧乏,治当益气通阳,扶正以透邪。阳和汤退热机理属于“内伤发热”的范畴,乃是遵循《内经》“劳者温之,损者益之”之义,仿效李东垣“甘温除热”法的辨证精神,注意血虚寒凝的临床表现。例2喘咳,患者六八之年,阳气渐衰。阳衰感寒,水不化气,水寒射肺而喘咳,仅止咳平喘治其标故少效。阳和汤温阳散寒而能平喘止咳,加淫羊藿助鹿角胶以增温阳之功,加细辛、五味子合干姜散寒涤痰,佐苏子、薏苡仁化痰燥湿,全方重在本而兼其标故获效。例3赤带由于脾肾两虚所致阳气不运,温从寒化,据证所见,当为阳虚寒凝,阴霾久羁,精气不化而致,治用温阳散寒,化湿通滞,用阳和汤加味,使之“离照当空,阴霾四散”。从上述3例中体会,不同的疾病,在发病的某种阶段,它的主要矛盾相同时,以同证为基础的异病,按辨证施治的规律,然而上述3例尽管病不同,而证均属阳虚寒凝,治当温阳散寒,用阳和汤治疗而获愈。

赤带是带下红色,似血非血,淋漓不断,何者为带,何为月经,很难分清,付青主说,月经为血,诸带为湿,血与湿和,不能两分,所以有赤带之行.肝主藏血,脾主运湿,血不藏为火,脾不运为湿,故而治从肝脾,若言心火多上炎,若论肾水走小便,所以不从心火,也不从水湿论.

方清肝止淋汤

白芍一两 当归一两 生地五钱 阿胶三钱 粉丹皮三钱

黄柏二钱 牛膝二钱 香附一钱 红枣十个 小黑豆一两

此方以补肝血为主,前面四味是阿胶四物汤,比之四物汤补血,又胜一畴,四物不用川芎,是川芎之活性强,四味之中,三味皆静,唯川芎一味,性动活跃,属血中气药,本症赤带,淋漓不断,有血行过之之嫌,所以去之.丹皮能凉血中之肝火,黄柏能润下焦之湿热,牛膝加入,使之补血而无滞塞,香附理肝,能使益肝而不生郁,红枣黑豆,助食以生脾气,白芍为脾之引经专药,去掉肝火,肝不克脾,脾自运湿,补益肝血,血气顺柔则火自不生,说扶脾,而不用健脾药,说清肝,而以补血为主旨,其中玄机,全在理中.学而知者,可以模拟,知而通者,灵活用之.用之效验,交流心得.岂不乐哉!

黄白赤带——解毒清血汤(白仲英方)

【组成】 蒲公英18g,生地黄18g,土银花12g,苦参12g,槐米18g,败酱草18g,赤芍10g,贯众30g,皂角6g,五倍子4.5g,炙甘草3g。

【功效主治】 主治黄白赤带,杂下稠而挟臭气者。

【方解】 此方常用于急慢性盆腔炎及宫颈糜烂,脱方于仙方活命饮。症见带下量多,呈脓性分泌物或挟血丝,其气秽臭,阴痒,小腹疼痛,腰酸痛,阴户内时有抽痛,多因湿浊热毒蓄积于下焦,客于胞中与血相搏而发病,宣投清热解毒排脓之剂。方中土银花、蒲公英、败酱草清热解毒、消肿排脓;生地黄、赤芍清热凉血;贯众、苦参、槐米清利湿热,兼能解毒;再加皂角、五倍子消肿解毒而敛疮,用甘草一味和中,调和诸药。

清肝止淋汤

清肝止淋汤,养血清肝,主治妇人血虚火旺,带下色红,似血非血,淋沥不断。

基本信息

【来源】《傅青主女科)卷上。

【组成】白芍30克(醋炒) 当归30克(酒洗) 生地15克(酒炒) 阿胶9克(白面炒) 粉丹皮9克 黄柏6克 牛膝6克 香附3克(酒炒) 红枣10个 小黑豆30克

【用法】水煎服。

【功用】养血清肝。

【主治】妇人血虚火旺,带下色红,似血非血,淋沥不断。

【方论】方中白芍、当归、阿胶、小黑豆养血补肝;生地、丹皮凉血清肝;黄柏、牛膝清利湿热;香附理气调血。配合同用,使血旺而火自抑,火退则赤带自愈。

原文

妇人有带下而色红者,似血非血,淋沥不断,所谓赤带也。夫赤带亦湿病,湿是土之气,宜见黄白之色,今不见黄白而见赤者,火热故也。火色赤,故带下亦赤耳。惟是带脉系於腰脐之间,近乎至阴之地,不宜有火。而今见火症,岂其路通於命门,而命门之火出而烧之耶?不知带脉通於肾,而肾气通於肝。妇人忧思伤脾,又加郁怒伤肝,於是肝经之郁火内炽,下克脾土,脾土不能运化,致湿热之气蕴於带脉之间;而肝不藏血,亦渗於带脉之内,皆由脾气受伤,运化无力,湿热之气,随气下陷,同血俱下,所以似血非血之形象,现於其色也。其实血与湿不能两分,世人以赤带属之心火误矣。治法须清肝火而扶脾气,则庶几可愈。方用清肝止淋汤。

黄带——清热固带汤(白仲英方)

【组成】 贯众30g,茅术10g,黄柏6g,生地黄10g,白芍10g,苦参10g,槐米10g,枳壳6g,椿根皮10g。

阴痒外洗方:功能解毒杀虫止痒。蛇床子18g,藜芦18g,贯众30g,苦参18g。

【功效主治】 黄带属湿热者。

【方解】 河间先生被后人称为主火派,他认为六气皆可化火、生热,不仅认为“积湿成热”,而且还认为“湿为土气,火热能生土湿”,今湿热交蒸,伤损任带二脉,以致秽浊下流,带下色黄、气臭,阴痒,头痛口苦,舌红苔黄,小便短赤,脉弦数,治以清热利湿,兼以解毒;方中重用贯众及二妙,苦(参)、槐(米)清热利湿,兼以解毒;生地黄、白芍、地榆清热凉血;枳实、椿根皮理气祛带。

【方源】 《医林荟萃——浙江省名老中医学术经验选编(第四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