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诊难学怎么办?名师指点,事半功倍!

脉诊是通过按触人体不同部位的脉搏,以体察脉象变化的切诊方法。脉象的形成与脏腑气血密切相关,若脏腑气血发生病变,血脉运行就会受到影响,脉象就有变化。

我国古代医学在诊断疾病时采用的“四诊”(望、闻、问、切)之一的“切”,即是脉诊,又叫切脉,是中医,也是辨证论治的一种不可少的客观依据。

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脉经》,产生于晋朝,其中的诊脉方法和理论已相当完备,承前启后的确立了中医脉诊的方法。历代医家在临床实践中不断继承和完善中医的诊法,形成了大量有关诊法的典籍,如晋代的《肘后备急方》、宋代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明代的《濒湖脉学》、清代的《望诊遵经》等,累积存世的脉诊著作有近百种之多。

《黄帝内经》中讲,脉是气血运行的反映,诊脉不但要了解整体气血循环的变化,切脉要结合视精明,察五色,观脏腑、形体强弱盛衰等各方面才能实现准确辨证。脉象可以根据其表现特点分为不同类别。

中医脉象类别

01

流利度类

滑脉——多主饮食过度

涩脉——多主津液亏虚气血瘀滞

02

脉位类

浮脉——主表证

沉脉——多主里证

伏脉——主邪气内伏

牢脉——多主里证实寒

03

脉宽类

细脉——多主虚弱证

洪脉——多主热证

散脉——多主元气离散

04

脉率类

迟脉——多主阴证、寒证

数脉——多主阳证、热证

05

脉力类

虚脉——多主各种虚证

实脉——多主各种实证

弱脉——多主气血不足

濡脉——多主气血亏虚

微脉——气血阴阳俱虚

06

脉律类

结脉——主急性心脏问题

促脉——主心律失常

代脉——主心跳规则性歇止

07

张力类

芤脉——主血液或津液大量散失

弦脉——多主各种肝病

紧脉——多主各种寒证引起的疼痛

革脉——多主寒证、虚证

脉象脉学,复杂多变,中医脉诊,博大精深。唐代孙思邈曾言:“夫脉者,医之大业也,既不深究其道,何以为医者哉”。明朝名医徐春甫亦言:“脉为医之关键,医不察脉,则无以别证,证不别,则无以措治,医惟明脉,则诚良医。”所以,学习中医,脉诊是不可跨越的基本技能。

但是,中医脉诊从古至今都是公认的非常难学。如大医王叔和就在《脉经》中讲:“脉理精微,其体难辨……在心易了,指下难明”。历代脉书只提歌诀,而其细节模糊不清,虽苦心努力,若无名师指点能学会的寥寥无几。

【声明】具体治疗与用药请遵医嘱!本文为原创作品,文字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声明。本公众号仅用之进行学术交流,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