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对于子女的爱,表现在完全接受子女的成长情况。但是父母对于子女的限,则设定在子女的品德行为方面。父母必须提高警觉,在品德方面,应该要求子女不要逾越规矩,不要破坏秩序,更不可以横行霸道、惹是生非。但也是基于这种认识,有些父母坚决奉行“棍棒底下出孝子”的古训,严厉要求,并且毫不手软,孩子痛得哇哇大叫,父母还连声吼叫“都是为你好”。这种方式,出发点可能很好,但不懂得儿童心理,所用的方法也不妥当,可以说效果并不明显。做人最要紧的是生活,但现在人们却更重视知识,甚至因为追求知识而影响生活。父母不知道教导子女如何生活,却急于要求子女早日学到很多知识和技能,实在是本末颠倒、不知轻重。甚至我们现在已经把家庭变成学校的一部分,只是为了课前准备和课后复习,几乎丧失了家庭教育的功能!有一篇《美国儿童在压力中》的文章,提起今日的美国孩童所承受的压力比以前要大得多。似乎只要母亲一怀孕,就等于小孩子已经注册进入托儿所。所造成的后果是目前十岁到十二岁的儿童罹患哮喘、晕眩、胸腔疼痛、胃病等心因性疾病比十年前增加不少,九岁或十岁时就开始喝酒或吸食大麻的也很多,十五岁到十九岁的女孩当中将近有四分之一在十六岁以前就有过性交的经验,少女未婚生育、少年自杀的事件,都在快速增加。我们当年把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翻译成美国,实在不如日本人聪明,日本人把它称为“米国”。因为大多数人喜欢望文生义,看到美国,便认为是一个美丽的国家,似乎什么都美,都值得学习,以致有一位老太婆,到美国去旅游,一个月之后回到中国,便不断地向大家赞美,说美国小孩比中国小孩聪明。她说:“你看,人家美国小孩才几岁大,英语就讲得溜得不得了。不像我们的小孩,学那么多,英语还是说不好!”这些年来,我们热心学美国,好像好的学不来,坏的全学会了,何苦来哉!父母将自己的子女和人家的子女相比,而且要求子女一定要赢过别人;学校明知道孩子具有个体差异,也认定孩子拥有不同的能力,却盲目要求人人都及格。实际上,如果孩子有某方面的特殊能力,就应该给予其不一样的教育刺激。不幸的是,很多儿童在课程上被逼得太紧,要求得太高。孩子们被迫去顺从环境,而课程却不一定能够顺应儿童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