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拳史】陈氏太极拳历史线上的四座里程碑

陈氏家族自定居河南温县东清风岭常阳村(“陈家沟”),始祖陈卜在村中设“武学社”起,崇文尚武即为家族世代之风标。在太极拳艺方面,更是人才辈出。几百年间,陈家沟前辈先贤演绎了从奠基到发展,从创拳到传承,从门内承袭到族外弘扬,从口传身授到图文示要,从一门独秀到杨、吴、武、孙、和等多家绽放的历史过程。

在陈氏太极拳发展史中,可圈可点者甚多,而厥功至伟、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标志人物,当属以下几位。

为陈家拳“筑基”,树家族习武之风的始祖陈卜

陈家始祖陈卜,为人忠厚,精通拳艺,侠肝义胆,极负盛名(温县尚有“明初”时命名的“陈卜庄”)。迁徙常阳村后,为保卫桑梓,使地方安宁,在村中设立“武学社”,“在耕读之余,而以阴阳开合运动周身者,教子孙以消化饮食之法”,教授子孙习文演武之法,“理根太极,故名曰太极拳”。而陈家从一世到六世的“六世同居”大家庭生活方式(七世方分家),为子孙铺垫了文武兼修的坦途,夯实了世代习武的传统根基,为“陈家拳”的传承创下先决条件。

拳术更上一层楼,“铸造”太极拳及各路器械的九世祖陈王廷

陈氏九世祖陈王廷,系“明庠生,清武庠生,精太极拳”,“文事武略皆卓越于时”。晚年退隐归乡后,在祖传拳法的基础上,结合自身战斗经历,吸收道家吐纳养生术的精髓,融会太极阴阳五行八卦之理,将陈家拳和民间传统武术融会贯通和大胆创新,创编了太极拳五路拳法,一路炮捶,一套108势长拳,剑枪刀棍器械等,从而完善了陈氏太极拳的打、练、养多元化体系。

由博归约,形成太极拳大、小架的十四世祖陈长兴和陈有本

时隔百年,十四世陈长兴、陈有本二人对陈王廷留下的宝贵遗产进行了深度整合。他们萃取原五路拳架之精髓,由博归约为“一路”舒柔为主,“二路”刚强为主,一柔一刚,刚柔兼俱,演练适宜的两套太极拳拳架。两种拳架一脉相承,风格迥异,时人称之为“大(老)架”拳与“小架”(略)拳,创造性地完成了太极拳的“精炼转型”。

他们还突破了传统“拳不外传”的门规框限,敞开了陈家拳对外弘扬的大门。陈长兴传杨露禅(后创杨家太极拳),杨露禅传全佑(后创吴式太极拳),陈有本传陈清平,陈清平传和兆元、武禹襄、张开等(和兆元创和式太极拳,亦称“赵堡拳”,武禹襄创武式太极拳)。武禹襄传外甥李亦畬,李亦畬传郝为真,郝为真传孙禄堂,孙禄堂创孙式太极拳。(注:忽雷架系李景延创,李学于陈有纶,兼师陈仲甡,后又学于陈清平)。

精炼汇编与传拳,是一个历史性的飞跃。标志着陈氏太极拳跃过陈家沟“四沟五叉”的地域界限,阔步迈进“京畿之地”。

理以《易》为本,法不私家密,被武术界奉为“拳坛理论之丰碑,武林修学之经典”的《陈氏太极拳图说》作者十六世祖陈鑫

十六世陈鑫是文武全修的清末贡生,自幼聪敏,志存高远,父辈寄予厚望。对家传拳艺“少小侍侧,耳目日见”,于父辈拳艺“管窥一斑”。熏蒸日久的成长过程,文有修为,武有家传;可贵的是,“战争硝烟的洗礼”,铸造出他锲而不舍“士子”般的坚毅性格。

清末民初,“时序迁流”,太极拳分门别户,各派耸立,外夷侵扰,如何保护先贤的太极文化遗产,不失陈氏列祖列宗太极拳之真传,为当务之急。故而,陈鑫于知天命之年,寒暑不辍,呕心沥血,历时十二年,采用图文并茂形式,完成了《陈氏太极拳图说》《三三六拳谱》等武术专著。

他从理论上定义了太极拳:“动则生阳,静则生阴,一动一静,互为其根。是所谓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此即为太极拳之本然”。

他高度概括出“开合虚实,即为拳经”。

他首次提出“中气就是内劲”;“出肾入肾”是气(炁)出入之“真诀”;“内劲形于肌肤就是缠丝劲”。

他用数理概念解释拳法之妙要,指出:“甲子用数逆也,拳家缠丝精法所走之路适与相仿……内含勾三股四弦五者,八隐寓矩方,合成河图规圆,凡太极拳之周旋曲折皆依为法而莫能外”,指明拳法中包含着的物理运动定律。

他将太极“拳虽小技,大道存焉”的修炼理念,臻至“拳法自然”的哲学层面,完成了陈氏太极拳精确的“定性与定型”,矗立起“武林理论修学经典”之丰碑。

勿使前辈之遗珍失于我手

勿使国术之精神止于我身

侪辈共担此责

诚邀您加入武谈

从今天开始

让改变成为可能

武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