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的四大太监 一位壮烈投河 三位碎尸万段
三国之兴,始于汉祚之衰,而汉祚之衰,则由于阉竖之欺君与乱臣之窃国也。一部大书,始之以张让,赵忠,而终以黄皓,岑昏,可为阉竖之戒。--毛宗岗

以上这段文,是毛宗岗在《三国演义》末尾一回的总结。也可以说是对整部《三国演义》的一个总结。文中说到了张让,赵忠。两位汉末权阉。黄皓这位蜀汉权阉,岑昏这位东吴权阉。这四位权阉间接导致了东汉,蜀汉,与东吴的灭亡。古代的士大夫又特别爱把亡国的罪责往美人,太监,奸臣上归。所以毛宗岗列此四权阉痛加申斥。今天小子就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这四位权阉的故事与最终结局。

首先说张让。这张让是十常侍之首,三国演义中说:【帝尊信张让,呼为阿父】可以说是权势遮天的一位人物。毛宗岗在此处调侃道【有此张父,自然生出张角兄弟三人来】宦官专权,百姓民不聊生,引发黄巾之乱。最终导致东汉之乱。然而黄巾之乱尚不至东汉速亡。真正打开潘多拉盒子的是何进新晋外戚集团与张让老牌宦官集团的党争。结果何进引入了外地军阀来团灭宦官集团。最终导致东汉末年军阀干政的政治局面形成。以后无论哪个军阀上台,皇帝都是傀儡的地位。其实东汉三代以后,皇权就几乎已经被宦官,外戚两大集团轮流架空。但是被这两类人架空,皇帝还有复政的机会。被军阀架空,则皇帝永没有大政归还的机会了。所以何进的昏招导致东汉已在事实上灭亡。

最终何进先被张让派兵战杀。但是宫外的除阉大军已经杀入。以十常侍集团第二号人物为首赵忠为首的四宦官。被铲奸大军在翠华楼剁为肉泥。而张让则挟皇帝一行人逃出宫去。最终这张让死的颇壮烈。《三国演义》中只是简单的说张让被追兵追的走投无路。【见事急,遂投河而死。】可见罗贯中对宦官的憎恶。但是据后汉书的记载。张让死前还表了回忠心。书中记载:【让等悲哭辞曰:“臣等殄灭,天下乱矣。唯陛下自爱!”皆投河而死。】可谓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让人们对张让之死凭添了几分同情。

而蜀汉权阉黄皓的故事,大家颇为熟悉。基本上诸葛亮每次出兵北伐。这货总要下个绊子。后来姜维北伐,这货更是变本加厉。诸葛亮,姜维每次要杀他的时候。他又装可怜,刘禅宫中又少不了这么个人。所以每次都能化险为夷。最终邓艾入川。《三国演义》中说:【艾闻皓奸险,欲斩之。皓用金宝赂其左右,因此得免。】似乎这黄皓就此夺过一节,就可以靠着国难财,后半生做一个富裕的寓公了。然而不料司马昭平钟会,邓艾之乱后。只隔了一回。书中便有明文记载:【昭因黄皓蠹国害民,令武士押出市曹,凌迟处死。】司马昭做了诸葛亮,姜维想做没有做的事。真让人唏嘘感慨。

而吴国宦官岑昏,孙皓阉宠。但是这孙皓重要岑昏,我认为可能是有其政治目的。以宦官特务政治,打击反对派势力。这篇文章先不深讲。但就说《三国演义》的记载。书中只是简单说孙皓宠幸中常侍岑昏。反正也是三国最后一回了,可怜的岑昏还没咋露脸了。晋军就已经打过了长江天堑。君臣尴尬对峙。群臣逼宫。书中记载:【众对曰“今日之祸,皆岑昏之罪,请陛下诛之。臣等出城决一死战。”皓曰:“量一中贵,何能误国?”众大叫曰:“陛下岂不见蜀之黄皓乎!”遂不待吴主之命,一齐拥入宫中,碎割岑昏,生啖其肉】。就这样东吴百官来了一场阉人刺生大宴。瘾是过足了。但是东吴群臣有没有遵照当初的嘴炮要出城与晋军决一死战呢。显然没有,大家最终都选择了向晋廷投降。只可怜岑昏,白白让一帮嘴炮做了下酒菜。

《三国演义》中的这四位权阉,自然是死有余辜。但是历史并不是几个宦官就能左右的。将亡国的罪责完全归于宦官,这大概是士大夫最无奈的反击吧。

转发加关注好运连连转
九零超哥如是说
侃古论今道风云
预知天下兴亡事
订阅!
微信号superman191954
海量有料资源,你不扫一下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