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唐诗流传最多且最广|匡兴洪

作者|匡兴洪 编辑|安礼德


为何唐诗流传最多且最广
我们应该知道,中国历史上每个朝代都有诗,如六朝诗、宋诗、元诗、明诗、清诗等,也不乏名家和佳作。但今天社会上脍炙人口、家喻户晓的名篇名句,十之八九都来自唐诗。也就是说,在中国古代的所有的朝代中,唯有唐代的诗歌流传数量最多、影响最为广泛,且至今传诵不衰,在民间不胫而走,妇孺皆知。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专家始终不渝这样的认为,其原因最为便捷的就是唐诗的口语化、格律化、短小化。


在唐之前,中国也有许多著名诗人,如屈原、曹植、阮籍、陆机、陶潜、谢灵运、鲍照等,《离骚》等优秀诗作也堪称经典。但能让人记住、广为流传的名句名篇实在不多,而且能被人们完整记住的也是极少。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不能不归结于诗的语言过于文人化,而且口语化程度也实在不高。发展到了唐代,却发生了一个重大转折,诗歌语言出现了一个巨大变化,这就是诗歌的口语化和平民化程度大大提高。“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因为写得琅琅上口,也就容易口口相传,流传开来。如我国唐朝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力作《送孟浩然之广陵》,其结尾有这么两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诗人不直说惜别之情,而是笔绘眼前之景,这幅“江边送行图”传达出诗人惜别的深情,给读者留下无限的联想余地。这种借景抒情的结尾颇有强烈的震撼力与感染力。唐朝著名边塞诗人高适脍炙人口的诗文《别董大》一诗中,有这么两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诗句用否定的形式表达肯定的内容,加强了肯定语气,传达出慰藉之中的信心和力量,语言虽朴实无华,却进而铸造出冰清玉洁、醇厚动人的浓浓情诗。因而唐诗写得琅琅上口,人们容易口口相传,且很快流传开来。这就是唐诗流传既多且广、至今不衰的第一个重要原因。唐诗流广甚广,还因为诗歌的格律化。虽然在唐之前,沈约就提出“四声八病”之说,但并不成熟。只有到了唐代,诗歌才进入格律化,出现了七言律诗、五言律诗、七言绝句、五言绝句等大量格律诗。格律化和平仄的运用有个好处,就是大大增加了诗的节奏感和音乐性,便于记诵和流传,有时还可根据平仄规律,轻松迅速地忆起上句或下句。如李白的送别诗代表作《赠汪伦》,你就能自然而然轻松的忆起和背出:“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诗人以桃花潭水之深,喻感情之深,可谓感情激化,让人怦然心动。

唐诗广为流传的第三个原因,便是短小化,也就是短小精悍、篇幅不大的诗居多。在唐以前,无论是《诗经》《楚辞》,还是魏晋南北朝的诗,大多都有一定篇幅。像曹植较为短小的《七步诗》等又在少数。而到了唐代,五绝、七绝、五言、七律大量涌现,而且十分流行。这些诗短则20字,长则56字,相当容易背诵,许多诗作都让人过目不忘,一听一诵便能记住。当然,不可否认,唐代也有不少长篇大诗,但据统计,《全唐诗》载诗近5万首,它们已占去大半比例,其中绝句万首、七律近万首、五律超万首,再加上这些诗口语化、格律化、自然不胫而走,以至脍炙人口,代代相传。

探讨和总结唐朝诗歌流传的原因,是为了更好地推动当今诗歌的发展。中国诗乡绥阳,诗人辈出,诗作浩如烟海,但在民间广为传诵的也屈指可数。我们应静下心来,潜心创作,让自己的诗歌更加短小化、口语化和格律化,多接地气,自然就会拥有强大的生命力和传播力。

中国诗乡绥阳的诗人们,应该从唐诗的成功与辉煌中,获得更多有益的启示。但愿我诗乡的诗作万古流芳,佳作不断。
本文有作者授权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
者
简
介
匡兴洪,现系中国诗歌学会会员、贵州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乡土诗人协会会员、遵义市历史文化研究会和遵义市长征学学会会员、贵州省写作学会理事,曾任绥阳县郑场中学校长和绥阳县儒溪中学主管教学的业务校长,著有《作文章法》、《送你一支生花妙笔》和《学习的艺术》等书,还担纲编有《郑场中学校史》一书。现已发表文学作品上千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