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知体验-logo的事

1, 从5月份开始,碰到有空的时候就想想公司的logo。

2,“稻子+x”是汉字+符号+加英文字母的方式。“X”表示未来合作的人和事。

3由文字出发

一开始就拒绝由图案出发,主要源于对这个陌生而又很讲究细微审美的领域缺少经验和底气。

选择由文字出发,初衷是想用一种标准化的工具掩饰在图案设计上的不足,是想用最直接和熟悉的方式来完成传播。

这应该是由文字出发最终回到图案的过程。

4模糊的logo记忆

关于logo,印象深刻的是微信上流传的一个关于大众熟知logo细节的记忆测试。人们往往只会形成记忆轮廓而绝不是细节记忆。

5无关紧要的logo

自从开始构想logo,就对周边的logo开始了关注。对于经营而言,一个店铺的logo对外所产生的效应往往是滞后的。决定logo被记忆和传播的往往并不是logo本身,而是经营的产品,是客户和店铺互动的频繁程度和依赖程度。

Logo的作用是不断在强化和浓缩这种记忆并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对于一个刚开始起步的公司,logo对外的作用是微弱的,它的意义并不在于一时博得眼球而是对内产生的凝聚。

6凝固的logo

通常,一个logo在成型之后就不会轻易改变。

无论设计者还是公司创始人会寄希望于它的图案和浓缩的意义保持不变的时间越长久越好,也寄希望于别人对它带有尊敬的目光,一种历史感的形成。

另外,我们也可以看到它的局限性,对于员工而言,除了只能仰视之外缺乏参与和互动的可能性。

7设计者只使用审美

logo设计一般由专业人员去完成的。

如果从文字出发,无论是标准字体还是书法字体,平面设计者们通常都会借助专业性的审美来完成。除了审美他们不会附加其他更多的含义在里面。

8和自己无关

在设计之初,也曾简单尝试用标准字体和字母来设计,但是logo看上去总是显得相当粗糙、累赘而和自己无关。

9书法中的意会

转而翻阅书法作品,在传统文字的书写中除了端正的楷书,行书和草书都在简化笔画。

“稻”少去几撇,并不影响识别。把“稻子+x”浓缩为一个字,准确的说是图案,这是件有趣的事。

10手写-踪迹记录

翻阅书法作品的另一个启示是手写的魅力。

用手写字,留在纸上的线条所记录得实际上是写者某时心物之间的踪迹。这是一件有趣的事。

11和自己发生关系

自己手写,自然产生或文化或审美上的特点。

选择用粗头笔写,因为熟悉。一开始就写5厘米左右大小的字。

继续向书法学习,不断的简化“稻子+x”,直到三到四笔就可以写成。

不断的重复练习,以便手能传递具有符合心意的审美。

12写大点的字

在练习一段时间后发现,对于缺乏写字训练的人来说,虽然可以熟练但要具有笔力需要很长时间。

字的意识体现过强,字体过于方正而缺少图案感。

13专业人士的建议

有个朋友在日本做平面设计,把疑问和她探讨,她建议:目前的设计过于复杂,不要试图传递太多的想法。无论怎么变,都需要有个基本体。

她也画了草图。

14写小字

之后不断尝试,依然没有找到感觉。

问题在于:自己拿不擅长的方式想快速达到自己的预想。

于是选择写小字,1厘米左右,因为合适自己并能游刃有余。随时、随处可写。

审美在这个过程中不是附加的,而是自然生成的。

15图案生成

16放大的微观

1厘米大小的字被放大,笔尖在纸上滑动的痕迹,通常被忽略,现在也一起被放大。

放大的微观真实而有趣,并且不仅仅只是审美。

朋友看到这个结果后很抓狂,怎么可以这样呢?

关于logo的常规标准已经不重要。

17参与的活力

是不是看上去依旧很复杂?

没事儿,假如就想留下复杂、或者不像个logo的印象呢?

现在logo的样子只是开始而远远没有结束,随公司延续,以及附加在它身上的意义变化,它会不断被演绎下去。

重要的是,在人们模糊记忆的空间里,每年,可以让最努力的员工会依照基本的笔画,写出这个图案。作为下一年logo的样子。

18谁都可以

试图选择标准化工具掩盖缺陷最终却是选择了自信的手写。

试图简化,最终却只存在设计方法上。

试图与众不同,最终发现由自己出发才是最大的不同。

不用担心专业门槛,换个思路,每个人都可以用自己喜欢和擅长的方式去完成,坚持、用点心就可以。

这不是农民造飞机的层面。

这不是在设计logo,是用它在记录变化的切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