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格斯为什么在《资本论》第二卷中创造“流通资本”一词?

  内容提要:在编辑《资本论》第2卷的过程中,恩格斯创造并引入了“流通资本”的概念,从而克服了马克思手稿中容易产生的关于流通领域的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术语表达的混淆。尽管从文献学的角度看,恩格斯的这一编辑活动从根本上介入了马克思的手稿,但是从文本的思想性来说,这是恩格斯对《资本论》第2卷作出的重大理论贡献。

  关键词:流通资本;流动资本;《资本论》编辑稿

  2012年,《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第二版即

第II/4.3卷出版,这标志着第II部分即“《资本论》及其准备材料”的编辑出版工作正式完成。编者通过比较马克思的相关手稿①和恩格斯的编辑稿②,专门编制了“章节划分对照表”、“出处一览表”和“文本出入一览表”( II/12,S.887-895,896-934,934-1205),分别介绍恩格斯如何根据马克思的手稿确立编辑稿的章节划分、编辑稿的文本在手稿中的具体出处以及编辑稿同手稿的差异。通过对这三份资料的细致考察,我们发现,在《资本论》第2卷的编辑稿中,恩格斯创造了一个并不存在于马克思手稿中的术语——流通资本(Cirkulationskapital)。那么,恩格斯为什么要创造这样一个术语?我们该如何评价他的这一介入活动呢?

  一、关于“流通资本”的表述有哪些?

  在编辑稿的第二篇“资本周转”中,在涉及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辨析时,恩格斯创造了“流通资本”概念。在第八章第I节最后综述的第1点中,马克思用层层递进的方式指出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形式规定性产生的原因。在这一点的后半部分中,我们看到了如下总结性文字:

  因此,只有生产资本能够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相反,这种对立,对产业资本的其他两种存在方式来说,也就是,不论对商品资本还是对货币资本来说,都是不存在的。它也不是这两种资本和生产资本之间的对立。这种对立只有对生产资本并且在生产资本之内才是存在的。不管货币资本和商品资本怎样执行资本的职能,怎样顺畅地流通,它们只有转化为生产资本的流动组成部分,才能够变为和固定资本相对立的流动资本。但是,因为资本的这两种形式存在于流通领域,所以,正如我们以后会看到的,亚·斯密以来的经济学错误地把它们和生产资本的流动部分一起列入流动资本这个范畴。它们事实上是与生产资本相对立的流通资本,但不是与固定资本相对立的流动资本。(

  在这段引文的最后一句中,我们首次看到了“流通资本”(Cirkulationskapital)这个概念。从上下文可知,它意指与生产资本不同的、处于流通领域的两种资本形式,即商品资本和货币资本。上述引文并非出自马克思的手笔,而是恩格斯补充到编辑稿中的。(

II/12,S.907)因此,“流通资本”这个概念及其含义自然也是恩格斯所作的补充。当然,恩格斯在这里只是顺便提到了它,从而为在第十章中正式引入“流通资本”概念做了铺垫。

  马克思在批判斯密的流动资本概念时,引用了斯密的这样一段话:“商人的货物在没有卖掉而换得货币以前,不会给他提供收入或利润;而货币在没有再换得货物以前,也是如此。他的资本不断地以一种形态离开他,以另一种形态回到他那里,并且只有通过这样的流通或连续的交换,才能给他提供利润。因此,这种资本可以非常恰当地称为流动资本。”(

II/11,S.144.5-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5卷,第214页)在编辑稿的第十章中,恩格斯在采用了上述引文后便马上引入了“流通资本”。我们不妨来对照一下马克思手稿和恩格斯编辑稿的原文:

  马克思:亚·斯密在这里规定为流动资本的东西,就是流通资本,是属于流通过程(分别通过物质的变换和所有者的变换这种交换的形式变换)的资本形式(商品资本和货币资本),是经历流通领域的资本,它同它的属于生产过程的形式即生产资本的形式相对立[Was A.Smith hier als cirkulirendes Kapital bestimmt,ist cirkulirendes Kapital,als dem Cirkulationsproze?(Formwechsel respectiv dutch den Austausch Stoffwechsel u.H

ndewechsel) angeh

rige Form des Kapitals(Waarenkapital u.Geldkapital) -in der Cirkulationssph

re processirendes Kapital-im Gegensatz zu seiner dem Produktionsproze

angeh

rigen Form,der des Produktiven Kapitals.(

II/11,S.143.15-20)] 

 恩格斯:亚·斯密在这里规定为流动资本的东西,就是我要称之为流通资本的东西。这种资本处在属于流通过程的形式上,即处在属于以交换(物质的变换和所有者的变换)为中介的形式变换的形式上,因而是处在商品资本和货币资本的形式上,而同它的属于生产过程的形式即生产资本的形式相对立。[Was Adam Smith hier als cirkulirendes Kapital bestimmt,ist das,was ich Cirkulationskapital nennen will,Kapital,in der dem Cirkulationsproce

,dem Formwechsel vermittelst des Austausches(Stoffwechsel und H

ndewechsel) angeh

rigen Form,also Waarenkapital und Geldkapital,im Gegensatz zu seiner dem Produktionsproce

angeh

rigen Form,der des produktiven Kapitals.(《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5卷,第214页;

II/12,S.161.12-17)]

可以看出,马克思在手稿中一方面用“cirkulirendes Kapital”表示斯密所规定的流动资本,另一方面仍用“cirkulirendes Kapital”表示属于流通过程的资本形式,即商品资本和货币资本。用同一个术语表达两个概念、两种意义,显然会引起混淆。于是,恩格斯在“亚·斯密在这里规定为流动资本的东西”这句话之后,把原文改为“我要称之为流通资本的东西”(“was ich Cirkulationskapital nennen will”),从而把马克思手稿中混用的“cirkulirendes Kapital”的两个意义正式区分为“流动资本”(cirkulirendes Kapital)和“流通资本”(Cirkulationskapital)。前者指生产过程中在价值转移方式上与固定资本相对立的资本形式——流动资本;后者指属于流通领域的两种资本形式——商品资本和货币资本。

  在“流通资本”正式出现后,这个术语在第十章中又先后出现了八次(参见

II/,12,S.161.38-39,162.2,163.1,165.12,167.40-41,172.11,176.36-39,179.37),而且都是恩格斯在马克思的手稿基础上补充的。它是恩格斯创造的一个新词。

 二、为什么要把“cirkulirendes Kapital”改为“Cirkulationskapital”?

  从上述的例子可以看出,恩格斯一方面创造了“流通资本”一词,以表示同生产资本相对立的流通领域的资本形式,即商品资本和货币资本;另一方面,他赋予了“cirkulirendes Kapital”以确定且唯一的意义,即处于生产领域的同固定资本相对立的流动资本。另外,恩格斯还把“cirkulirendes Kapital”和“flüssiges Kapital”这两个术语同等看待,即它们都表示流动资本。(参见

  在《资本论》第2卷中,“流动资本”(cirkulirendes Kapital)基本上有四种含义:第一种是广义的,即不断地经过生产领域和流通领域,不断地进行周转的资本。正如马克思在第八章中指出的:“我们曾经一般地说过,全部资本价值是处在不断流通之中,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一切资本都是流动资本。”(

  在第十章中,马克思对斯密的流动资本理论作了集中批判。这里,我们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在斯密那里,流动资本一词是用“circulating capital”表示的,马克思在用德文写作时,把它译成了“cirkulirendes Kapital”。(

II/11,S.141.22-2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5卷,第212页)同样,在斯密的原文中,我们也可以看出“cirkulirendes Kapital”作为流动资本的意义。正如马克思所引用的,“Different occupations require very different proportions between the fixed and circulating capitals employed in them”(行业不同,它们所使用的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之间的比例也极不相同)(

II/11,S.145.17-1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5卷,第216页)。显然,这里的“circulating capital”是同固定资本(fixed capital)相对立的流动资本。相应的,它的德译文“cirkulirendes Kapital”也是流动资本的意思。但是在斯密那里,流动资本显然不是“cirkulirendes Kapital”的唯一涵义。其次,“cirkulirendes Kapital”意指流通领域的资本形式——商品资本和货币资本,它实质上同恩格斯创造的“流通资本”(Cirkulationskapital)相对应。我们不妨看斯密的一段原文:

  The goods of the merchant yield him no revenue or profit till he sells them for money,and the money yields him as little till it is again exchanged for goods.His capital is continually going from him in one shape,and returning to him in another; and it is only by means of such circulation,or successive changes,that it can yield him any profit.Such capitals,therefore,may very properly be called circulating capitals.[商人的货物在没有卖掉而换得货币以前,不会给他提供收入或利润;而货币在没有再换得货物以前,也是如此。他的资本不断地以一种形态离开他,以另一种形态回到他那里,并且只有通过这样的流通或连续的交换,才能给他提供利润。因此,这种资本可以非常恰当地称为流动资本。(

II/11,S.144.5-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5卷,第214页)]

 显然,与斯密的“circulating capital”相对应的“cirkulirendes Kapital”在这里并不意指生产领域内同固定资本相对立的流动资本,而是意指流通领域内的资本形式。马克思敏锐地发现了斯密的这种混淆,指出斯密这里所谓的流动资本(cirkulirendes Kapital)就是在商品流通内部进行的形态变化,即从商品形式转化为货币形式和从货币形式转化为商品形式。他写道:

  因此结果是,流动资本在这里绝对只意味着不再在生产领域,而是在流通过程中以依次不断转化的商品形式(商品资本)和货币形式(货币资本)执行职能的资本价值。但是,这是(处于其两种形式之中的)流通资本与生产资本的对立,决不是流动资本与固定资本的对立。[Es folgt daher,da

cirkulirendes Kapital hier absolut nichts meint als den nicht mehr in der Produktionssph

re,sondern in dem Cirkulationsproze

functionirenden Kapitalwerth mit seinen successiven u.stets wechselnden Formen v.Waare(Waarenkapital) u.Geld(Geldkapital).Die

ist aber ein Gegensatz v.cirkulirendem Kapital(in seinen beiden Formen) gegen Produktives Kapital,keineswegs ein Gegensatz v.cirkulirendem Kapital u.fixem Kapital.(

II/11,S.144.19-25)]

  这里清楚地展现出斯密的“流动资本”(cirkulirendes Kapital)的歧义性:一方面,它表示同生产资本相对立的流通领域的资本形式;另一方面,它又表示同固定资本相对立的生产领域的资本形式。这同一个术语包含着两个截然不同的意义。于是,马克思指出了斯密的问题所在:“他把以下两种区别混为一谈了,一种是仅仅对生产资本(生产形式的资本)才适用、才有意义的生产资本的固定组成部分和流动组成部分的区别,另一种是生产资本和资本在其流通过程中具有的形式即商品资本和货币资本的区别。”(

II/11,S.155.17-2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5卷,第227页)

  马克思对斯密的流动资本理论进行批判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把这两种意义从“cirkulirendes Kapital”这个术语中解放出来。显然,恩格斯也认识到了这一任务。他一方面保留了“cirkulirendes Kapital”的流动资本之意,另一方面用新造词“Cirkulationskapital”即流通资本来表示流通领域的资本形式。这样,斯密的“cirkulirendes Kapital”所包含的两种意义就各自获得了独立的地位。

 三、恩格斯的改动是否忠实于马克思?

  单就编辑稿来说,恩格斯对歧义的流动资本的解决方案是完全可行的,而且马克思已经在手稿中有了自己的解决之道。我们来看看马克思手稿中的几个例子:

  我们以后将会看到,把生产资本和流通资本(商品资本和货币资本),同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根本混同起来,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Wir werden die Folgen dieser Grundverwechslung zwischen Produktivem Kapital u.Cirkulirendem Kapital(Waarenkapital u.Geldkapital) einerseits u.zwischen fixem u.flüssigem Kapital anderseits weiter unten sehn.(

II/11,S.143.30-33)]

  这段话是马克思在批判斯密的“cirkulirendes Kapital”的歧义性的过程中写的。乍一看,它仿佛仍然停留于斯密式的术语表述,但仔细考察,这里已经显现出马克思本人的术语选择倾向。可以看出,马克思在这里把“Produktivem Kapital”和“Cirkulirendem Kapital”归为对立的一组,把“fixem Kapital”和“flüssigem Kapital”归为对立的一组。于是,曾经在斯密那里用“cirkulirendes Kapital”一词所涵盖的两重意义现在有了独立的表达。一方面,同“fixem Kapital”(固定资本)相对立的“flüssigem Kapital”显然意指“流动资本”;另一方面,同“Produktivem Kapital”(生产资本)相对立的“Cirkulirendem Kapital”意指流通领域的资本,我们完全可以把它直接译为“流通资本”。也就是说,在这段话中,我们发现马克思倾向于这样拆解斯密的“cirkulirendes Kapital”所包含的两层意思:使用“flüssiges Kapital”专门意指流动资本;保留斯密的“cirkulirendes Kapital”,但它不再表示流动资本,而是表示恩格斯创造的“Cirkulationskapital”意义上的流通资本。这显然不是马克思的解决方案的个例。我们不妨再举一例:

  但因此决不能得出结论说,任何固定资本最初都来源于流动资本;斯密得出这个结论,只是由于他把流通资本和流动(非固定)资本混同起来。[Aber es folgt daher keineswegs-die

folgt nur aus der Smithschen Verwechslung v.cirkulirendem u.flüssigem(nicht fixem) Kapital,da

jedes fixe Kapital originaliter aus einem flüssigen Kapital herstammt.(

II/11,S.160.32-35)]

  这段原文首先表明,“flüssigem Kapital”是非固定(nicht fixem)资本,也即它是与固定资本相对立的流动资本。其次,马克思认为斯密混淆了“cirkulirendem Kapital”和“flüssigem(nicht fixem) Kapital”。我们知道,斯密的混淆在于他用同一个“cirkulirendes Kapital”既表示流动资本,又表示流通领域的资本。而现在,马克思把这一个词分成为两个词。既然这两个词中的后者“flüssigem(nicht fixem) Kapital”已然表示流动资本,那么前者“cirkulirendem Kapital”显然只表示流通领域的资本形式,即流通资本。可见,为了解决斯密的歧义的“流动资本”(cirkulirendes Kapital)问题,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案。马克思把“cirkulirendes Kapital”拆分成两个独立的术语:一个是“flüssiges Kapital”,表示流动资本;一个仍是“cirkulirendes Kapital”,但它不再表示歧义的流动资本,而是只表示流通资本。恩格斯也把“cirkulirendes Kapital”拆分成两个独立的术语:一个是新造词“Cirkulationskapital”,表示流通领域的资本形式即流通资本;一个是“cirkulirendes Kapital”,它与“flüssiges Kapital”同义,表示与固定资本相对立的流动资本。显然,恩格斯已经抓住了马克思手稿中要解决的问题实质,即要赋予斯密的“cirkulirendes Kapital”的双重意义以独立的表达形式,只不过他在术语的选择上没有完全因循马克思的做法。

 笔者认为,恩格斯的解决方案有很大的合理性,在一定程度上优于马克思的解决方案。

  首先,恩格斯之所以赋予“cirkulirendes Kapital”以唯一的流动资本的意义,是为了同第IV稿保持一致。我们知道,在编辑《资本论》第2卷的第2篇(第七章至第十七章)时,恩格斯采用的主要是马克思遗留下来的第II稿,但是唯独第七章和第八章第I节的前半部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5卷,第171-182页)采用的是第IV稿。在第IV稿中,当马克思阐述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形式区别时,他对流动资本所采用的术语全是“cirkulirendes Kapital”,这也表现在相应的章节标题中。(

II/4.3,S.357-362)于是,依照第IV稿的术语表达形式,恩格斯在编辑第八章开篇时同样采用“cirkulirendes Kapital”来表达流动资本的概念。由此,“cirkulirendes Kapital”作为专门表达流动资本的术语的地位在编辑稿中得以奠定。

  其次,恩格斯之所以在“cirkulirendes Kapital”的基础上还使用“flüssiges Kapital”表示流动资本,是为了同马克思的第II稿保持一致。由于第IV稿的写作中断,从第八章第I节后半部分起,第II稿成为恩格斯的编辑底稿。我们发现,在第II稿第二章“资本周转”中,马克思不再专门使用“cirkulirendes Kapital”表示流动资本,而是开始较多地使用“fliissiges Kapital”。尤其在同第IV稿中断部分相连的第八章的剩余部分以及第十章中,马克思几乎完全采用“flüssiges Kapital”来表示流动资本,以便同斯密的“cirkulirendes Kapital”相区分。(

II/11,S.140-166)④因此,在编辑这部分手稿时,恩格斯保留了马克思明确使用“flüssiges Kapital”的地方,仅在个别地方把它与“cirkulirendes Kapital”并列,以强调这两个词的同义性,使上下文的术语保持一致。

  再次,既然恩格斯为“cirkulirendes Kapital”确定了唯一的意义——流动资本,那么这个术语就不能表示流通领域的资本,即商品资本和货币资本了,否则就会回到斯密的老路上去。因此,为了根本解决斯密的“cirkulirendes Kapital”一词两意的问题,恩格斯不得不引入了一个新词——“Cirkulationskapital”,即流通资本。于是,通过意义明确的表示流动资本的“cirkulirendes Kapital”和表示流通资本的“Cirkulationskapital”,恩格斯便根本解决了斯密留给马克思的难题。

  最后,如果独立地分别考察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解决方案,可以说二者都解决了斯密的流动资本的歧义性问题。但是,如果把它们置于上下文中,那么马克思的方案显然存在问题:他的表示“流通资本”的“cirkulirendes Kapital”一方面容易同斯密的歧义的“cirkulirendes Kapital”混淆,尤其在他最初使用这个概念来表示斯密的“cirkulirendes Kapital”所包含的意义之一——流通领域的资本的时候,另一方面也容易同流动资本一词混淆,尽管他也一再地使用“flüssiges Kapital”以示区分。事实上,恩格斯正是为了避免这种混淆才创造了流通资本一词。相比之下,恩格斯的方案就不会产生混淆。因为尽管恩格斯也保留了“cirkulirendes Kapital”,但是由于这个术语在第八章开篇已经具有了同固定资本相对立的流动资本的明确含义,再加上流通资本的构词方式“Cirkulation(流通) Kapital(资本)”保证了其意义的明确——流通领域的资本形式,因此这里并不会对“cirkulirendes Kapital”一词产生混淆。另外,恩格斯经常让它与“flüssiges Kapital”并列出现,而后者意义的明确也保证了我们能够把“cirkulirendes Kapital”正确地理解为流动资本。

  总之,从文献学的角度讲,恩格斯创造的“流通资本”一词显然是对马克思文本的介入,这确实不属于一个编者的工作范围。但从文本的思想性上讲,恩格斯实际上更好地解决了马克思想要解决的问题。他的这一编辑活动从根本上讲是对《资本论》作出的重大理论贡献。

  注 释:

  ①马克思为《资本论》第2卷所作的手稿分别收录在

第II/4.1、II/4.3和II/11卷中。

  ②编辑稿是迄今为止唯一流传下来的有关恩格斯编辑《资本论》第2卷的准备材料。它记录了介于马克思的手稿与《资本论》第2卷的付印稿之间的那一工作阶段。这份编辑稿收录在

第II/12卷中。

  ③在本文中,马克思的手稿和恩格斯的编辑稿的译文基本依据以德文2版《资本论》第2卷为翻译底本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2版第45卷,个别地方由于内容差异而略有不同。

  ④马克思在第III稿中探讨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理论时写道:“有必要用flüssiges Kapital,而不是cirkulirendes Kapital。”这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了马克思为何在第II稿中一度只用“flüssiges Kapital”表示流动资本。(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1995年,人民出版社。

来源:《哲学研究》2015年第1期。

(0)

相关推荐

  • 悦读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第八期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第二编 第六章 Ⅵ Ⅲ 读者想会注意到,设资本设备并非不合时宜,而只是暂时过剩,则实际使用者成本与正常使用者成本(即设备并不过剩时之使用者成本)之差别,须看过剩设备在什么时候可以 ...

  • 唯物史观视域中的美好生活

    党的十九大报告从战略高度作出了重大的历史性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如何以历史唯物主 ...

  • 资本论(全三册)

    资本论一 原著者初版序 原著者第二版跋 法文译本之序与跋 编者第三版序 英译本第一卷 编者序 编者第四版序 第一篇 商品与货币 第一章 商品 第二章 交换过程 第三章 货币或商品流通 第二篇 货币的资 ...

  • 资本的分类

    在事业单位考试中,资本的分类既是重点,也是难点.本文帮助大家梳理资本在不同视角下的分类. 一.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 按照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不同,马克思将资本分为不变资本与可变 ...

  • 八 资本的时间与空间(第二卷 第12—14章)

    ​中文马克思主义文库 -> 参考图书·左翼文化 -> [美]跟大卫·哈维读<资本论>(第二卷)(2013) 八  资本的时间与空间 (第二卷 第12-14章) 谢天谢地,第二卷 ...

  • 百日读书挑战DAY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最近工作太忙,没有更新,但是看书还是有保持,只是没时间码字编辑了,为了方便,这几个月的读书更新都以图文形式出现,内容不追求太长. 今天,我想推荐大家读的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别看它厚,其实可以摘取一些 ...

  • 单个资本的周转

    产业资本家为了达到获取最大限度的剩余价值.实现资本价值不断增殖的目的,产业资本的运动不能经过一次循环就停止,而必须连续不断地进行循环运动. 这种不断重复.周而复始的资本循环过程,就是资本周转. 产业资 ...

  • 五行精纪第二卷 -宋-廖中

    第二卷 论六十甲子下 [释六十甲子性质] 甲子金 为宝物 喜金木旺地 乙丑金 为顽矿 喜火及南方月时 丙寅火 为炉炭喜冬及木 丁卯火 为炉烟 喜巽地及秋冬 戊辰木 山林山野处不材之木 喜水 己巳木 山 ...

  • 【简佳说书】张居正第二卷水龙吟第一回(2)邸报中连篇诳鬼话 云台内京察定方针

    ◆◆◆◆◆◆ <张居正>,是作家熊召政所著长篇小说,获第六届茅盾文学奖.作品以清醒的历史理性.热烈而灵动的现实主义笔触,有声有色地再现了与"万历新政"相联系的一段广阔繁 ...

  • 【简佳说书】张居正第二卷水龙吟第一回(1)邸报中连篇诳鬼话 云台内京察定方针

    ◆◆◆◆◆◆ <张居正>,是作家熊召政所著长篇小说,获第六届茅盾文学奖.作品以清醒的历史理性.热烈而灵动的现实主义笔触,有声有色地再现了与"万历新政"相联系的一段广阔繁 ...

  • 【简佳说书】张居正第二卷水龙吟第四回 动贼心思擒拿凶犯 灌迷魂药智骗中官

    ◆◆◆◆◆◆ <张居正>,是作家熊召政所著长篇小说,获第六届茅盾文学奖.作品以清醒的历史理性.热烈而灵动的现实主义笔触,有声有色地再现了与"万历新政"相联系的一段广阔繁 ...

  • 摘记|阿善公的眼睛 苍苍又茫茫 余光中集(第二卷 诗歌)(三)

    编者按:有时候,诗是一丝丝愁绪,它氤氲在空气中,你的心中,无时不在.一个人一辈子,看过了风雨飘摇的世界,感受过深邃平和的眼睛,有过柔肠百结的思念,或也无憾了吧-- ----- 京华 35.一片大陆,算 ...

  • 摘记|红楼梦醒,楼上有人愁,灵魂呓语。之于 余光中集 (第二卷 诗歌)(二)

    编者按:诗是一个人灵魂的呓语,我知道这些,在读余光中的这卷诗的过程中,总是被他优美的语言.悠远的神思以及清灵的心境所感染,现代诗也许和古代诗并不一致,但有很多很多的东西都是相通的,所以,古今中外,人人 ...

  • 摘记|雨打红萍展吾眉 余光中集(第二卷 诗歌)(一)

    京华读余光中的诗集,感觉有一个很大的特点,意境特别美,古典与现代的结合,纵使不能完全理解那其中的意思,还是有很多感受相同的地方,这本诗集林林总总读了三个月,终于读完,这两天更新摘记. 以下是摘记: & ...

  • 《只缘身在此山中》第二卷

    <只缘身在此山中>第二卷 共四卷,送给自己和此刻忙碌的你 她算是一个可怜人,但绝不是最可怜的人.这里的可怜人到处都是,楼上的小哥姓夏,他病的最辛苦,因为他得了一刻也闲不下来的病,而且一定要 ...

  • 细品|《传习录》卷中·答聂文蔚

    卷中·答聂文蔚   春闲远劳迂途,枉顾问证,惓倦此情,何可当也!已期二三同志,更处静地,扳留旬日,少效其鄙见,以求切劘之益:而公期俗绊,势有不能,别去极怏怏,如有所失.忽承笺惠,反复千余言,读之无甚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