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三十五章
相关推荐
-
《老子》经典名句和解释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摘自<老子·道经·第八章> 解释:至高的品性就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 大方无隅:大器免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摘自<老子·德经·第四十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七十五章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也,是以难治. 明太祖注:治国务欲民实,无得重敛而厚科,若重敛而厚科,则民乏用矣.民既乏用,则盗贼之心萌.盗贼之心既萌,将必持戈矛而互相斫,是谓难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六十五章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 人君以道治民,但不以道明示于民.道在人君之心,所谓存乎一心,运用之妙.这是人君的利器,不是民众的工具.道是玄妙之理,只对人君有用,对民众则无用.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其用不敝.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学行大成之人也好,道德大成之君也好,在此大成之时,当然是可喜可贺的,但更重要的是要保持清静的头脑.虽已大成,但还要在心理上认为有如玷缺,更加谨慎,这才是保持大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三十九章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 道是唯一的,所以又称之为一.得一就是得道.天地神谷万物之类,它们如何得道?这是无法回答的问题.人可以通过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三十四章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不名有. 道在万物之中,这就是它的广泛性.这种在不是物质形态的在,而是理念性的在.万物不论有如何的差异,都不能超出道的原则,这就是道对万物的在.所以说万物恃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三十二章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不敢臣.侯王者若能守,万物将自宾. 万物是极端多样化的,而道则不管物有多少变化,都能一以贯之,使多样性的物不脱离道的根本原则.这就是道的应物.得道之人,也能自如地应物,因为他能按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德是道之用,然而德也有的上下高低之分,并非德都是道的体现.看历史上各个时代的政治状况,就能分出德的优劣.按唐玄宗所说,则有有德,有无德,有淳德,有上德,有下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七十四章
民常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 纵放情欲,为什么会动之死地?当然是因为危害了别人的利益,而受到惩罚.由谁按照什么规则来惩罚之?当然是国家机器中的镇压工具按照国家的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七十九章
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 身是人的身,欲也是人的欲,二者为何非要如此对立不可呢?仔细分析起来,问题的关键是一个限度的问题,而不是二者必选其一的问题.人生不能无欲,但不能过分纵欲.适当的欲望是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