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字
形声字。甲骨文字形从攴、声。右旁从"攴",攴为打击,於此表示修剪整理。字形相合表示修剪整理头发。金文字形有的承袭甲文的结构,另外也有将"攴"省变为"又",左旁又增"彳"形。战国文字形体略有省变。至篆文,则将头上发形改作斜笔的"山"形,并分歧成两字:一字是从彳、声的"微",另一字则是保持甲骨文。隶书则定为从彳、从攴,并改发形为"山"。现代汉语楷书则据篆文之形定作"微"。在六书中属於形声兼会意。规范字作"微"。
《说文·人部》:"散,妙也。从人,从支,岂省声。"高鸿缙《散盘集释》:"敞应从支、长会意。长为髲字最初文……鬈既细小矣,支之则断,而更微也。"微本义为隐蔽、隐匿。《说文》:"微,隐行也。"《左传·哀公十六年》"白公奔山而缢,其徒微之。"杜预注:"微,匿也。"孔颖达疏引郭璞曰:"微谓逃藏也。"引申有秘密地、侦察、精妙深奥、昏暗不明、细小、少、衰落、无等意义。也常作副词,表程度,相当于"稍微"。或表示否定,相当于非,不是。或通"徽",义为善。又或通"尾",交尾。

“

”是“微”的本字。

,甲骨文



(長,长发的老人)


(手执棍杖),表示老人拄杖而行。金文

承续甲骨文字形。繁体金文“微”

加“辵”

(行进),强调行进。篆文

大体综合了金文“

”

和

的字形,将金文字形中的老人形象“長”

写成

。造字本义:动词,老人拄杖缓行。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彳”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

”

写成

。古籍多以“微”代替“

”。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微,隱行也。从彳,聲。《春秋傳》曰:“白公其徒微之。”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微,隐藏身份,悄悄行进。字形采用“彳”作边旁,采用“”作声旁。《春秋传》上说:“白公的门徒将他的尸体隐匿在山上。”
“微”的字义引申
我评引申线索:
网友总评: 0分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