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拾趣13

最会骂人的对联,上联:一二三四五六七,下联才是精华所在

谷槐社会关注今天12:32大图模式对联有着悠久的历史,是我国独有的文化的特色,即使是到了现代,它仍然保留了下来。每次到了春节的时候,贴春联成为必备的事情,很多人都深信贴春联能够带来好运气。当然,对联历经那么长时间的洗礼,自然有很多故事是围绕对联而产生的。因为对联,从古到今都有着大众性,无论你是哪个阶级,只要你有文化,你都能写出属于你的对联。

大图模式春联的历史悠久,据说最早可以追溯到五代后蜀主孟昶,他写的对联,可以说中国的历史资料上最早的对联,也是中国的第一副春联。虽然春联在古代很普及,但是不代表它可以随意写出。对联是有着严格的要求,它要求对仗工整,音韵互相对应。肚子里没有一点墨水,还写不出一幅好的对联。有时候通过对联,就可以知道这个人的文化水平如何。而古代的文人,也会选择对联作为比试,看哪一个人文墨更好。

大图模式每次我们看到那些古代流传下来的对联,是否都在赞叹古代人的才思敏捷,怎么会想出如此工整的对联。也有人传说过,包拯就是靠一副对联,破了一个奇案,这也增加了对联奇妙的色彩。虽然到了现代,已经很少人会写对联,但是贴春联的习惯,我们还是保留下来。如果春节不贴春联,是否感觉少了一种过年的味道呢?而今天也是介绍关于对联的小故事。这个故事有关于一个地主的,而这幅对联可以说是骂人不带脏的对联,你不禁感叹古人的智慧。它的上联就是“一二三四五六七”,而它的下联才是精华所在,其实那时候也没有人想到,对联还可以用来骂人。

大图模式在古代,一般有钱人都叫地主。而他们通常不是善良之辈,总是欺压老百姓。由于生活的富裕,让这些地主就觉得自己高高在上,看不起一般老百姓。而欺压老百姓就是常有的事情,就像今天所讲述的地主那样。通常,一个人缺少哪个方面,就越表现自己不缺少这个方面。这是我们所谓的自尊心作祟。而这位地主,就是大字都不认识的一个人,但是又不想别人觉得他没有文化,再加上他有着不错的家底。他就想请一个秀才给自己写一幅好的对联,显示自己的文化。于是,这个秀才灵机一动,上联写的是“一二三四五六七”,下联则是“孝悌忠信礼义廉”。由于地主是一个没有文化的人,只是觉得这些字感觉很好,就认为这幅对联就是好的对联,直接就把对联贴在门上,地主永远也不会想到这幅对联是骂他。大图模式当他贴上对联的时候,他还感到很高兴。但是每次他都看见路过门口的老百姓,都会哈哈大笑。地主也是感到十分奇怪。看着不断有人笑着经过他的门口,地主也是十分困惑。他也问那些人究竟笑什么。当他了解这幅对联的含义后,他气的火冒三丈。而这幅对联究竟有什么乾坤,你看出来了吗?大图模式首先,我们先看上联“一二三四五六七”,这看起来很平凡,没有什么问题。实际,在古代都是讲究成双成对的。而这个上联就少了一个“八”,而这个上联蕴含的意思就是忘八(王八)。而下联就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我们可以轻易看出少了一个“耻”字,这就暗示地主无耻。

大图模式当地主了解到对联的意思,他就感觉自己被秀才耍了,他想向秀才找回场子。同时,他也把门上对联撕下来。虽然地主被秀才耍了,也想找他出气。但是如果地主这样做了,无疑是告诉大家自己没有文化,被人摆了一道,还在沾沾自喜,那不就更丢面子。而地主是一个极其好面子的人。他不愿意外界的人知道这件愚蠢的事情,最终也只能把气咽在肚子里。

(0)

相关推荐

  • 秀才上联:“大大大,二大大,二大大哪有大大大大”,下联精辟

    对联在中国古代十分受到大家欢迎的,对联文化到明清时期就发展到了顶峰,时至如今可以说是枝繁叶茂.对联在中国的每个阶层大家都很喜欢.我们都知道春联最早是由对子的文化之中演变出来的,而且我们都知道贴春联在我 ...

  • 姑娘出上联:“山高林密,问樵夫何时下手”,秀才的下联让她心动

    过去几千年时间里,古人创作出不同形式的文化,共同组成了博大精深的古典文化,其中就包括备受文人墨客喜欢的对联.作为传统汉族文化的瑰宝,对联不只是简单的文字游戏,更不是高不可攀的阳春白雪,早已融入到普通百 ...

  • 对联拾趣20

    千古绝对!上联:"不管三七二十一",下联更经典,才子来对? 代容快讯关注2021-04-25 14:06大图模式 大图模式广告新疆甘肃赏醉美胡杨林老年旅游专列,保健医生全程陪同对联 ...

  • 对联拾趣21

    苏轼妹妹出上联:"面对面吃面",和尚巧对下联,她听后又气又羞宋朝是文人的温房,在这期间出现了许多了不起的才子佳人,有男子.也有女子.比如说,著名的女词人李清照,还有苏轼的妹妹苏小妹 ...

  • 对联拾趣22

    上联"火车失火,救火车赶来救火车",下联被一个大学生对出大图模式对联不仅一项优秀的传统文化,更是一项有趣的文字游戏.对联不仅能为枯燥的日常生活带来乐趣,它还能够全方位的锻炼一个人的 ...

  • 对联拾趣23

    历史上最"古怪"的对联,上联和下联一字不差,能读懂的都是大师千百年来,对联内容的形式也多姿多彩,其中最典型的一种便运用多音字来作的对联.比如明代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戏曲家.军事家的 ...

  • 对联拾趣18

    小时候看历史类书籍时,总是不太理解:那些才子们天天为对了对对子,搞得茶不思.饭不想的,到底是为什么? 后来长大了,自己尝试着对了一些对联后,才发现汉字果然是博大精深.一副副小小的对联里,藏着大大的智慧 ...

  • 对联拾趣17

    千古绝对:上联"坐北朝南吃西瓜,籽放东边",纪晓岚妙答下联 要说我国的风流才子皇帝,乾隆皇帝敢说第一恐怕无人称第二,毕竟一生下江南六次可不是哪个皇帝可以比的.乾隆皇帝喜欢汉族文化, ...

  • 「方圆居文化」对联拾趣:楹联对仗不是单纯的词性相对,讲究颇多

    楹联的对仗是一副对联好坏的关键所在,掌握了这些基本方法要领,就能写出文化味很浓的高水平作品. 楹联的对仗是一副对联好坏的根本,上下联对仗是否工整.严谨.有意趣决定了对联的创作水平.文化内涵和意境情趣, ...

  • 对联拾趣16

    千古绝对上联"祖冲之圆周率三点一四",下联真是太有意思了 咱们中国的文化个人认为那是相当的有魅力,相信有很多的朋友们都和小编一个看法.那么长的时间里,咱们国家的文化也是发展的非常的 ...

  • 对联拾趣15

    寡妇上联"昨日今日明日,日复一日"木匠对下联,寡妇热泪盈眶! 对联是我国文化的传承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联是一种古典的文学形式,它的形式要求并不高,自身又简单易学,所以大多数人都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