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学难(小说)秦立扬

《一壶老酒》陆树铭的原唱,从落坡村里的小广场上传出来,悦耳动听,饱含激情,催人泪下。

这首歌竟然成了广场舞的舞曲儿。

小广场上聚集了四五十人,其中女的占大多数。随着音乐的节奏一起跳广场舞。音乐反复放,舞也反复跳。一个多小时后,音乐停放,舞也停跳。舞者累得满头大汗,便退到小广场北面的一棵枝繁叶茂的老槐树下休息。人休息了,但是嘴却闲不下来,总要说说这,议议那。

人常说, 三个婆娘一场戏。霎时,小广场上就热闹起来。万事只要开了头,就一发不可收拾了。

不知道是哪个婆娘说了一句,落坡小学不行了,已经走的没有学生了。大概这是村里的热门话题,说者的话音刚落地,在场的婆婆妈妈就顺着这个话题,打开自己的话匣子,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起来。

脸上笑靥如花的高个子年轻女人抢先说,你看咱村这个学堂里,好不容易分配了个年轻的女老师,可人家屁股还没有坐热,就调走了。

可不是吗,人家嫌咱村里条件不好,怕在这里受牺牲。小个子,柳叶眉,圆眼睛,太阳穴上长着一块黑痣的中年妇女说。

现在的条件再差,也比过去好多了。是人家有后门面子,想进城。一位已到天命之年,右眼眉毛中间长着一颗痦子的大嫂,一边擦汗一边接着话题。

你看下,现在学堂里剩下的这几个教员,照屁眼踢上三脚,都放不出一个响屁来。留着齐耳短发说话泼辣,已到而立之年新媳妇,瞪着圆溜溜的大眼睛,发表自己的见解。

我说什么,都不让我的孙女在落坡小学念书了。除非世上没有学堂了。性格刚强,脾气暴躁,有男子汉气质,已经活过一个甲子年的王嫂,把右手五指并拢,当做扇子来回搧脸上、头上的汗珠。

国家投资把学校盖成花园一般的美,实行教育均衡发展,办学条件真是好得不能说了。硬件建设超好,就是差人。多少年了,也不见上头往下多分配教员,偶尔分配几个教师也留不住人家。学校盖得再好,没有老师教,没有孩子念书,也等于白搭。学校没有孩子念书了,上头就不管青红皂白,先把学校撤了再说,不管你老百姓有没有意见。就是老百姓有意见不同意撤并学校,也挡不住上头这样做。说什么这叫“整合教育资源”,整合的是个屁,整合的老百姓连学都上不起了。真是劳民伤财,得不偿失。说话的是位方脸留着平头,从县上职业学校退休的老教师。说到这里,老教师从脖子卸下毛巾,擦了擦脸上的汗水,流露出无可奈何的表情。他多么希望乡村小学缺编的问题能得到彻底解决。

城里的老师不但多,而且大多是在大锅里吃过南瓜菜的人,教学上都有一套套,好把式多。面对这样的情况,按理说,应该把好老师往村里倾斜了。但是不知道什么原因,上头还是一股劲地往城里塞老师。村里小学需要老师,就是不派,还埋怨村里的学堂弄不下样子。你说气人不气人,上头这样干,造成学堂里的教师青黄不接,严重影响了教学。没有老师上课了,家长干着急没有办法,害怕把娃娃流来了,不得不硬着头皮想办法,把娃娃往城里送。唉,反过来说,就是送到城里,也不一定就能念下书。到是村里有些娃娃进城念书了。因为人生地不熟,一时习惯不了,所以没过几天又回到村里学堂了。照这样三折腾两折腾,把娃娃耽搁的也学不下样子。

其实村里学堂里只要把老师配备好,也不比城里差多少。关键是村里没有好老师,不派老师充实师资力量,这是政府行为不到位,光靠没有学生了就赶快并校,也不是个办法。我想国家实行均衡发展,不是以并几个学校为目的,而是让老百姓就近入学,在本村就能享受优质教育。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其中就包括让孩子受到良好的教育。原落坡村党支部书记梁如春老人感慨不已,一提起这些事情,精神上就黯然沮丧,说着说着,圆圆的光头上冒出一颗颗晶莹的汗珠。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述说着自己对落坡小学的期待与看法。

因此,村里有能耐的人,通过关系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县城小学里念书去了。没有能耐,有钱的人,就花钱把孩子送到县城里念书。还有的人,既没有能耐,又没有钱,就借钱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县城里念书。虽然孩子进城念书了,但是家里的饥荒却满了,老百姓说这是吃上头发屙硙绳,都快努死了,没有办法的办法。怪只怪村里的学堂没有人管,没有人问了。

李安邦是个既没有能耐,又没有钱的老农民,但是不甘心让自己的孙子输给别人家的孩子。于是,想入非非地要为孙子找个比较好的小学读书。他自己鼓励自己说,我也想找个人试试,争取一把吧,看能不能把孙子送到城里念书。不管怎么说,城乡差别还是不小。不然,谁也不把孩子往城里送了,都怕自己的孩子输到起跑线上。

夜,静谧无声。李安邦辗转反侧,头躺在枕头上,脑子就是不休息,睁着两只大眼睛,望着天花板上的节能灯,没有一点睡意。他反反复复地想着一件事情:寻谁帮忙把孙子送到城里念书呢。

李安邦终于冥思苦想出一个人来。这个人就是在县城“幸福超市”里上班的本家侄儿李进成。

一天,李安邦听说李进成从城里回到村里办事儿,就心急火燎地去找李进成说孙子进城念书的事情。

两人见了面,寒暄了几句,李安邦就直奔主题。

进成,再过几天学生娃娃就要开学,孩子上学的事情还没有着落,你城里有熟人吗!要是有,赶快想个办法,把孩子弄到城里念书。李进成用右手摸了摸头上向右倒的风头,回答李安邦说,我城里熟人嗨咧。叔叔您放心,孩子进城的事不用您操心了,包在我身上就是了。李安邦用左手抠了抠耳朵空儿,皮笑肉也笑地说,进成,你只要给叔叔把这件事情办好了,叔叔一定好好招待你们吃顿饭。李进成说,叔叔你说的什么话,不亲不顾哩,你怎么不找别人,来找我呢,还不因为我们是一家人吗。要不是这层关系,我才不愿意管哩。

说起李进成与李安邦的关系来,他们还是没有出五服的本家。侄儿跟叔叔办事,李安邦也没有不放心的地方。李安邦把孙子进城念书的希望完全寄托在李进成身上。

转眼到了八月下旬,暑假即将结束,学生就要返校学习了。李进成还没有向李安邦回话,李安邦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一样坐立不安。脑子里老是想着孙子进城念书的事情。能进了城就好了;如果进不了城,还得在落坡小学念,那可就把孩子耽搁了。耽搁庄稼是一季儿,耽搁娃娃是一辈儿。李安邦心事重重地想着,真有点焦头烂额的样子。不由地穿过时间的隧洞,返回到自己上学的那个时代。

那个时代,虽然已经事过境迁,但在李安邦的脑子里还是记忆犹新。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正是李安邦上小学的年龄。适逢中国大兴教育的年代,国家的教育体制非常利于教育的发展。那个时期,村村有学校,人人有书读;不论是谁家的孩子,只要到了上学年龄,国家就要求上学。送一个孩子上学非常简单,父母领着孩子到学校一年级老师那儿报个名儿,就算入学。学生只掏课本费,语文、数学两本书花块八角就行了。到了五年级才增加一门常识课,一共三门课。老师寓教于乐,课上得妙趣横生;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愿意跟着老师学习。教学效果还是蛮不错的。班主任老师在教有余力时,还为学生上上音乐课,上上体育课。满足了爱好音乐和体育学生的要求,也培养出有特长的学生。形成一种良好的教风与学风,学校一度成了师生工作与学习的乐园。

就说落坡村,是个有5000多人口的大村,大村里当然有大学校。那时候初中小学在一起,属于七年制学校。学校一至七年级都是两个班,可容纳1000多名学生。落坡村的孩子都是从一年级读到七年级毕业。李安邦记得最清楚的是落坡小学还是个中心小学,辐射周围的两个小村子。这两个小村子里的孩子在本村读完小学,就来到这里读初中。

不管本村或者外村的学生,都是一天三晌到校。学生到校放学都是自己走来走去,很少有家长接送,也挺安全的。谁也没有想过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城里读书。可以自豪地说,村里有些学生能与城里的学生媲美。

再说当时的老师,不讲奉献,却做着奉献的事情;不讲师德,却有良好的师德;不说以校为家,却住校不回家。

那个时候的公办老师都是外地老师。不到礼拜天,老师们绝对不回家。有些外县、外地区的老师,甚至一个学期回一回家,是正常的事情。那像现在的老师,把村里学堂当做自己的跳板,挨不下几日,就调城了。就因为这个原因,农村小学年轻教师越来越少。教师的年龄结构本来就不合理,这一走就更加不合理了。家长眼睁睁的看着学校的年轻教师,接二连三地调走,实在是寒心透了,也对学校失去信心。老百姓惋惜地说,当领导的就不考虑村里学校的难处,都让村里的教师进城了,村里的娃娃还有人教吗!这不是釜底抽薪是什么。莫说孩子进城念书比吃屎还难,就是进城不难,村里老百姓又有几个人能让孩子在城里念起书呢。一个孩子在村里念书,一年花不下一千块钱;在城里念书,要掏这个费,那个费,一年就得一万多块钱花,老百姓确实负担不起。实打实地说,老百姓也不愿意让孩子进城念书,只是处于无奈而已。老百姓都说,还是上个世纪的教育体制好,那才真正是惠民教育。就近入学,方便于民,人人想念书,人人能念起书,人人能接受好的教育,体现出地地道道的教育公平。

……

“清晨我站在……”一段《天路》铃声音乐,把李安邦的思绪从漫长的回忆里惊扰回现实。李安邦看了看来电显示,是李进成打来的电话,立即滑动接收键接收电话,迫不及待的消息终于来了。

李进成回村来找李安邦了。

李进成一见到李安邦就兴高采烈地说,叔,事情办好了。李安邦惊喜若狂,激动的说不出话来,拽住李进成的胳膊走到沙发跟前,把李进成摁倒沙发上坐下。边递烟边倒茶,李进成受宠若惊,有点不好意思起来,叔叔,您太客气了。李安邦仰起脑袋笑着说,你为叔办了一件天大的好事,叔要好好的答谢你。李进成也嬉皮笑脸地说,叔,答谢倒不用了……

李进成接着磨磨蹭蹭了半天,吞吞吐吐地说不出话来,脸涨得绯红,看起来有点难为情的样子。叔……叔,我也不好意思说,咱们不能让人家跟咱白忙活一顿,多多少少得给人家点好处费。……不是凭同学关系,我缠磨来缠磨去,你就是给人家钱,也不跟你办这事。李安邦痛快地说,行行行。你说,给人家多少钱。李进成伸出右手的五个指头,让李安邦来看。李安邦猜想着,才要五百元不算多,嘴里脱口而出,是要五百元吧。李进成摇了摇头,告诉李安邦你说的不对。李安邦带着惊讶的面容说,不是五百是五千!李进成点了点头,回答李安邦,你说的对了。转而又说,叔,这只是人家跟咱寻人说了话的辛苦费,不包括学校里要的哪些费用。到了学校里,你该怎么交交去。

听了李进成的话后,李安邦脑子里“嗡”地一下,失望、内疚、恐慌、心酸许多情感交织在一起,脑子里一片空白。他自言自语地说,我没有听错吧。李进成用贼亮的眼睛瞟了瞟李安邦说,没有。

“啊”李安邦一怔,愣头愣脑了一会儿,枯竭的老眼中滚动着泪水,不由自己地啊了一声,站在沙发前,一动不动地闭着眼睛不吭声了。

李安邦心里像打翻的五味瓶一样,酸甜苦辣咸五味杂陈,如鲠在喉。他默默地念叨着,孩子进城念书怎么这么难呢。想着想着,心里像刀割一样难受,身子晃了好几下,眼看就要跌倒。李进成连忙把李安邦扶住说,叔叔,叔叔,您这是怎么哩。李安邦长长地嘘了一口气说,不去啦,不去啦。你跟人家打退话去,我们念不起。李安邦指了指躺在炕上的儿子说,他已经脑栓几年了,看病也要花钱。全家人就靠儿媳妇在外打工维持生活,我哪里能拿出五千块钱的好处费,送孩子进城念书呢。

李进成望着李安邦那一脸不愉快的表情,大失所望地剜了李安邦一眼,再不往外出吐一个字了。

李进成蔫蔫地走出李安邦的家门,一出院门就捞起手机拨通在城里教学的同学的电话。喂,上学的事打住不说了…

李安邦茫然不知所措,木然地想着别人家孩子进城念书的那个喜欢劲儿,想着自家孩子进城念书的美梦,像肥皂泡一样破灭了。顿时,脑子里雾沉沉一片,心灰意冷,不知所为。

夜阑人静,天上的星星眨着眼睛,地上的路灯闪闪烁烁,相互映衬。李安邦站在自家的房顶上,一会儿望望天上的星星,一会儿看看县城里的路灯,精神颓丧地踱着方步,心里像汹涌的大海一样,颇不宁静。他向往孙子所在的落坡小学,是否能如人所愿。

作者简介:秦立扬,山西省洪洞县大槐树镇上纪落村人。爱读书,爱写作。尤其爱好散文写作,曾经出版过散文集《汾河彩霞》。在省、市、县级报刊杂志上发表过散文。临汾市作家协会会员。供职于洪洞县大槐树镇中心校。

(0)

相关推荐

  • 【老师的样子7】王恒卿:我的小学老师们

    " 老师的样子 " <绿汀文萃>2020 主题征文 我的小学老师们 王恒卿 我出生在一个黎明前的黑暗的一个年代里一一1947年的一个非常寒冷的腊月.而且我还是家中的老五 ...

  • 著名导演李安爸爸的故事能父母们怎样的启示呢?

    樊登老师曾经采访过著名导演李安,他的故事耐人深思! 李安小时候学习成绩很糟糕,迷迷糊糊什么都记不住,乱七八糟的,高考两次没考上,甚至有一次数学只考了4.3分,樊登老师以为是5分制,考4.3分儿. 结果 ...

  • 18||读书

    村里的没有学校,孩子们只能到三里外的隔壁村去读书.而且读完三年级,从四年级往上,就得去更远更大的村子了.小芙蓉想把孩子送到县城里读书. 一方面是这几年卖水果,除了填补家用,也算见识了县里的繁华,想给孩 ...

  • 我家有8位老师,他们的故事

    Y Y生于四十年代,是一名农村小学老师,也教书也种地.后来他调到了十几里外某村的小学,但苦于无钱无势户口一直还在原村,所以家里的几亩地转不到新村,只能每天步行往返几十里回原村种地. 后来实在应付不过来 ...

  • 星空掉落的学堂

    星空掉落的学堂 □秦海波 汪可 大暑当晚,繁星满天,月光如银,村庄里的青蛙.蛤蟆.蛐蛐.知了等小动物像打了鸡血一样,鼓足腮帮铆劲鸣唱,不愿错失盛夏里每个夜幕下的狂热,这来自大自然的天籁之音就像外国巴黎 ...

  • 【培智教育】不容你再错过

    不容你再错过 杨平 乾县特殊教育学校 "当我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上帝和我开了一个无情的玩笑,它给了我一个不健全的身体,让我成为了小伙伴眼中的另类--"这是去年我们班同学" ...

  • 祖志宏:乡村老师是芬芳我们村里孩子的灵魂之花

    近日, 我观看了电影<我和我的家乡>.这部电影通过讲述中国五大地域的家乡故事,抒发人们的家国情怀,展示脱贫攻坚成果. 影片由<北京好人>.<天上掉下个UFO>.&l ...

  • 秦立岳||【小说】江娃

               江  娃                    文/秦立岳                  01 你知道过去用的蜂窝煤球有几个洞吗?   在堰凹村,遇到这样问问题的,村民们一般 ...

  • 微·闪小说百日赛53 | 秦立才:世道

    作者简介 秦立才:男,1966年2月出生,中共党员.原大冶四中党支部书记,现刘仁八中心学校辅导员.中国现代作家协会会员,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文学百花园特邀作家.在大冶风云网刊登过大冶方言故事近百 ...

  • [黄石文坛]秦立才的小说《知恩图报》

    知恩图报  狠父母双亡得早,他是吃百家饭长大的,一直以来,左邻右舍及湾里的人都对他比较照顾,所以狠寻思着,该怎么报答大家一次.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虽说狠这个人只有个七八成数,但知恩图报这些道理 ...

  • 书法家秦立虎的书法作品

    书法家秦立虎的书法作品

  • 第十九回诛逆阉难延秦祚坑降卒直入函关

    却说阎乐返报赵高,高闻二世已死,自然大喜,立即趋入宫中,抢得传国玉玺,悬挂身上.本想自己篡位,因恐中外不服,且将公子婴抬举上去,俟与楚军讲定和议,再作后图.主见已定,乃召集一班朝臣,及宗室公子,当众晓 ...

  • 邵阳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关于接受秦立军辞去邵阳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主任职务的决定

    邵阳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关于接受秦立军辞去邵阳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主任职务的决定 (2021年4月21日邵阳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 常务委员会第四十次会议通过) 邵阳市第十六届人民 ...

  • 第四十七回 弄玉吹箫双跨凤 赵盾背秦立灵公

    话说秦穆公并国二十,遂伯西戎.周襄王命尹武公赐金鼓以贺之.秦伯自称年老,不便入朝,使公孙枝如周谢恩.是年,繇余病卒,穆公心加痛惜,遂以孟明为右庶长.公孙枝自周还,知穆公意向孟明,亦告老致政,不在话下. ...

  • 忠诚赋——秦立新为清明诗会而作

    忠诚赋 --秦立新为清明诗会而作 千年历史,万里风云.忠孝为本,神州是闻. 文人传唱,典籍繁殷.几多意蕴,不尽耕耘. 清扬婉约,豪放雄浑.仁义礼智,诚信兵军. 高山耸立,江水流勤.春阳绚烂,冬雪缤纷. ...

  • 什么教师节?上学难,优秀老师却望尘莫及,你让我们如何看待?

    你很难想象,也很难相信,从学校出来之后,你真正见过多少次你的老师,你又拜访了多少回老师.可是为什么会这样?因为老师这个代名词,近年来却越来越听的平常了,甚至感觉好像距离老师的越来越远了,你看看今年在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