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写在清明的文字

写在清明的文字
清明节又要到了,我的心情和往年一样的不平静。
每年清明节,我都会回老家扫墓、祭奠。老家在河北一个小山村,村子后面是个小山坡,村里人称之为后梁,山坡不高,也不陡,垂直高度不足百米。山坡的下半部分是黄土坡,原来是个果园,山坡的上半部分是山地和树林,树木以松树和槐树居多。
小时候,每到夏秋季节,常和伙伴一起去后梁玩。说是玩,实际上是惦记山坡上的水果。那个年代水果好像不多,人们的温饱还没有完全解决,种粮是第一要务。因此,只要是有块空地,首先会用来种粮食,不管收成好赖,总能收获一些,解决一些应急,种水果则少之又少。那时的水果格外好吃,甜的很。当时村子还是集体制,果园是生产队的,为防止有人偷窃,村里每年都派专人看管,快到收获时候,看的更是紧些,看果园的人吃住都在山上。看果园的是位爷爷,岁数不大,因为是同村,一个生产队的,对我们几个孩子不错,果实稍有几分成熟,便会偷偷地给我们每人摘一个,然后就让我们赶紧走。拿到了那还不十分成熟的苹果(或者是梨),我们揣在兜里,像如获至宝似的,用手使劲捂着,生怕丢了,然后便跑到别处去玩。那时去果园,对我们是一件很期待和开心的事,唯一顾忌的,是果园里有零星的坟墓,让我们有些害怕,遇见后便赶紧绕开,走到别的地方。
后来,公社建砖厂,占用了后梁那块黄土坡地。果树被砍了,果园没了,果园里的坟墓也都迁到了后梁的上方。从那以后,我们这些孩子再也没有一起去过后梁玩。
也是从那以后,村子里面凡是逝去的人,几乎都选择在后梁埋葬,埋葬的方式都是土葬。后梁坐北朝南,据说风水不错,村民选择那里做墓地,一方面是看中了风水,另外,也是寄寓了更多的期待。据说,谁家的坟地好,将来后代就会做官或者发财。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几十年过去了,后梁也改变了模样,坟墓在逐渐增多,不再是起初的零星,几乎是成片,树木也被砍的差不多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接一个的墓。
每年扫墓,我的心情都很沉重,一方面是思念故去的亲人,另一方面,看到日益增多的坟墓,除了多一些畏惧外,还有一些忧虑,不知将来的后梁会是一个什么样子?后梁的面积并不大,承载的东西自然有限,照此下去,后梁恐怕真的要变成墓地了。
老家原来扫墓方式,在坟前摆放一些祭品,焚烧一些纸钱或冥币,或燃放些鞭炮。好像是纸钱焚烧的越多越显得慷慨,越孝顺似的,因此,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焚烧的数量也在加增。因为焚烧,也常会引发火灾。近些年来,为防止火灾发生,政府采取了措施,严格管控焚烧的现象,每到清明时候,都会派很多人在山坡上严防死守,不允许任何焚烧现象发生,效果也是非常明显,失火的现象基本杜绝了。随之,祭奠方式也在改变:在坟上填一些新土,放一些祭品,摆上鲜花,便是祭奠的全部。没有了焚烧,人们缅怀的心情并没有受到任何的影响。
前些年,因为环境治理,砖厂已被关掉了。只是因为多年的生产,大量的黄土被挖去用掉了,昔日的黄土坡早已面目全非,剩下的是残破不堪的场地,和千疮百孔的沟壑。
与农村不同,城市早已实行了火葬。清明的祭奠,多是选择远离居民区的空旷地带,设立专门的焚烧台,既满足了祭奠所需,也避免了火灾现象发生,着实文明了很多,安全了很多。只是墓地的价格在不断升高,着实让生者有些承受不起,数年前就有人发出了“死不起”的呐喊了。
我常想:时代在发展,人们的文明程度也在逐步提高,如何更好地安葬逝者,让缅怀更文明,而又不浪费有限的土地资源,也是一件大事情,这也是祭典之后我们应该考虑的问题。我是个庸者,没有更多的思路,只是希望后人们会做的更好。

插图/网络
简介
范景来,现居北京,本科学历,爱好文学,喜欢用文字抒发情感,享受生活乐趣。
稿件请用word附件形式发至:183074113@qq.com,并注明姓名、笔名、微信号、作者简介及照片。从即日起,给作者发放稿酬,文章刊出一周后通过微信发放,请加主编微信hyd196711。稿费全部来自赞赏,20元以上(含)的80%发给作者本人,其余留为平台维护。七天内阅读量超过一千的,另奖励20元;超过两千的奖励5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