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中、晚期膝骨关节炎患者,软骨有哪些变化,分别该如何治疗?

我们知道膝关节骨关节炎病情的发生和发展,与关节软骨的退变有密切的联系。那么,随着患者病情的加重,关节软骨会发生哪些变化,又有哪些外在表现,不同时期的骨关节炎患者该如何治疗呢?一起来看!

软骨退变是骨关节炎的起点!

关节软骨对关节的作用重大!以膝关节为例,结构复杂、负重大、运动量大,容易发生损伤,但正常情况下膝关节并不容易损伤,其中就有软骨的保护作用。

关节软骨覆盖于关节中骨端的表面,其光滑而具有弹性,是关节能够顺畅运动的基础。关节软骨既避免了关节中骨与骨的直接摩擦碰撞,又具有缓冲吸震的作用,对关节具有多方面的保护作用,是影响关节寿命的关键因素。

然而,关节软骨在20岁之后就会发生退行性改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软骨细胞的变化——在正常情况下,关节软骨作为一有机整体,处于细胞增殖与死亡的动态平衡中,从而维持其正常生理功能。但随着年龄增加,软骨细胞会慢慢变老,合成代谢减少,分解代谢增加。
  • 软骨基质的变化——软骨细胞具有合成细胞外基质的功能,当软骨细胞衰老,凋亡数量增多,会导致胶原合成减少,而且降解软骨基质的降解酶会增加,就会导致软骨基质分解大于合成,并与软骨细胞凋亡形成恶性循环。
  • 关节液的变化——关节软骨本身不具有血管组织,其新陈代谢所需的营养主要来源于滑膜分泌的关节液,而随着年龄增长,滑膜内村细胞凋亡会出现异常,会导致关节液的产生减少及成分改变,减少供给给关节软骨的营养。

在这三个方面原因的作用下,再加上某些外部因素或病理因素的影响,关节软骨可能发生不可逆的损伤,且损伤不断扩大。在软骨损伤发展的过程中,膝关节失衡会导致机体在关节周缘代谢性增生出骨赘,骨赘或关节内游离体可损伤滑膜引发炎症,这就是骨关节炎!

关节软骨的退变是如何进展的?

关节软骨损伤是一个宽泛的现象,到了老年阶段,几乎人人都有关节软骨损伤,但表现出来的症状却存在很大差异。比如,软骨表面毛糙和软骨完全剥离,都属于软骨损伤,前者或许不需医药治疗,后者却只能置换人工关节。为此,我们有必要了解软骨损伤的进程,可以按游戏中的“简单”“困难”“地狱”难度来衡量这三个阶段。

“简单”:软骨变性

前面我们已经讲了,随着年龄的增长,会在软骨细胞、软骨基质、关节滑液三个方面导致关节软骨发生退变,这时候关节软骨的表面没有发生破损,但因为失去胶原和水分,软骨会逐渐变薄,失去光泽,并且会失去弹性变硬变脆,为后面的损伤做好了铺垫。

这个时期,因为软骨损伤还没有出现,患者通常是不会有疼痛症状的。我们之前说了,关节软骨的退变从20岁之后就已经开始,实际上,到了40岁的时候,大部分人都存在软骨变性的状况,不过损伤通常还没有发生,只有少部分人会表现出症状。

所以,在40岁之后就要注意对关节的保护,尤其是骨关节炎最偏爱的膝关节,要尽量减少频繁上下楼梯、长时间爬山、频繁下蹲、久蹲等对膝关节压力大的活动,以免加速软骨损伤的到来,同时要注意膝关节周围肌肉锻炼,增加膝关节的稳定性,日常可以通过按摩、热敷来促进膝关节局部的血液循环。

“困难”:小面积缺损

变性的关节软骨就好比一个虚弱的工人,如果还是从事以前强度的工作,就容易发生“工伤”,这就是40岁后要加强保护膝关节的原因。老化的关节软骨,在超重肥胖、积累性劳损、创伤等因素的影响下,进一步磨损,软骨就会出现类似于皮肤溃疡的小面积缺损。

当软骨出现小面积缺损时,如果没有及时治疗,软骨损伤的面积会进一步扩大,损伤的深度也会加深。这时候,关节面周缘可能已增生出骨赘,磨损脱落的软骨碎屑也充斥在关节腔间,都可能对滑膜造成伤害性刺激,引起滑膜炎症,与之相应的,会出现关节肿胀、疼痛等症状。

这个阶段,除了坚持基本的治疗外,还需要根据相应的症状进行对症治疗,要使用合理的治疗手段消除疼痛、肿胀等炎症症状,让患者保持基本的活动能力,同时辅以缓解病情的药物治疗、物理治疗、运动治疗等,多种治疗方式联合应用遏制病情进一步加重。

“地狱”:大面积缺损或完全剥落

软骨表面的小面积缺损,如果没有合理治疗,就会发展为大面积缺损甚至完全剥落。在这个阶段,失去软骨保护的软骨下骨会直接碰撞、摩擦,早期表现为骨质丢失、骨质稀薄,后期表现为硬化、软骨下骨板和骨小梁增厚。同时,关节周围软组织也会出现挛缩、萎缩,会进一步导致关节强直、畸形。

这个时候,患者会遭受剧烈的疼痛,甚至一动就痛,病变关节如果为膝关节,患者就难以行动,只能靠轮椅代步,生活质量受到严重打击,而如果长期缺乏运动甚至卧床,还可能引起内科并发症,可危及生命!

这一阶段的患者,保守治疗基本上没有太大的疗效,当然还是要坚持基础治疗,避免关节陷入更恶劣的地步,要扭转病情,患者只能考虑手术治疗,甚至置换人工关节!

不同阶段的膝骨关节炎患者如何治疗?

随着关节软骨损伤的加重,患者的症状和体征也会越发明显,关节疼痛将变得持续且难以忍受,关节畸形和功能丧失也可能会发生。因此,患者从一开始就要坚持规范的治疗,阻止病情一步步加重,在每一个阶段的治疗上都要全力以赴。

01 / 中早期患者的治疗

对应软骨轻度或小面积损伤的阶段,关节内可存在一定程度的骨质增生和滑膜炎症。一开始患者只有间歇性的隐痛,逐渐发展为运动痛,在上下楼梯时加重,可出现关节积液、肿胀等症状。

早期的患者,关节软骨存在一定的磨损,但并没有明显的疼痛症状,这时候的治疗以基础治疗为主,包括:

  • 患者教育——骨关节炎病程较长,且各个阶段治疗方案存在差异,患者提高对疾病及疾病治疗的认知,有助于提高治疗依从性,且有助于避免陷入治疗误区。尤其在生活方式改变、功能锻炼等基础治疗上,很多患者都缺乏重视和方法。
  • 物理治疗——主要作用为增强局部血液循环、减轻炎症反应、解除肌肉痉挛,包括热疗、水疗、超声波、针灸、按摩等。急性期患者可通过冰敷来消肿止痛,慢性期患者可通过日常热敷和自我按摩来促进康复。
  • 功能锻炼——日常要多伸展膝关节,一方面促进关节软骨获得营养,另一方面增强膝关节的灵活性,此外,要专门进行锻炼膝关节周围肌肉,从而增强膝关节的稳定性,有助于降低磨损。
  • 行动支持——在日常,患者要注意改变运动方式,像上下楼梯、久蹲、频繁下蹲等增加膝关节压力的运动,打篮球、踢足球等增加膝关节创伤风险的剧烈运动,都要注意避免。

随着病情进一步发展,出现较为明显的关节疼痛时,则要使用药物治疗:

  • 控制症状的药物——主要是消炎止痛。在炎症不明显时,我们可以通过外用非甾体抗炎药、辣椒碱来止痛,如果效果不好,可以考虑口服对乙酰氨基酚。如果上述止痛效果不好,或患者炎症较明显,则要选择口服非甾体抗炎药,效果仍然不佳,则要考虑口服弱阿片类镇痛药。
  • 改变病情类药物及软骨保护剂——包括氨基葡萄糖、硫酸软骨素、双醋瑞因、多西环素等,最常见的是外源性补充氨基葡萄糖和硫酸软骨素,越早使用越好,对促进软骨自我修复和保护软骨具有一定的作用。
  • 关节内注射药物——早期患者可以考虑关节腔注射透明质酸钠,来增加关节液的黏弹性,增加关节的润滑和促进关节软骨获取营养。对于吃药不能缓解疼痛的患者,可以考虑关节腔注射糖皮质激素或臭氧来止痛,关节腔注射治疗不可滥用,患者要在专业医生指导下使用。

02 / 中后期患者的治疗

这一时期关节软骨出现较大面积的缺损,患者的膝关节呈持续性疼痛,甚至夜不能寐,上下楼非常困难,还会出现关节弹响或交锁,口服药物和理疗等保守治疗的疗效不佳,这时候就要考虑微创手术。

  • 关节镜下清理术——治疗膝骨关节炎最常用的微创治疗,可以将关节腔内的软骨碎屑、滑膜碎片等游离体清除出关节,同时也能清理关节腔内堆积的酶降解物和严重物质,起到保护关节和缓解炎症的作用。
  • 关节镜下软骨下骨微骨折手术——在软骨缺损的部位,借助器械在软骨下骨表面打孔,造成多处微小骨折,使软骨缺损部位有小血肿形成,从而促进骨髓内细胞分化,形成纤维软骨覆盖软骨缺损区,起到缓解症状的作用。
  • 关节镜下自体软骨移植术——通过关节镜在膝关节非负重区或股骨踝间凹处,取多个5~8mm、深达软骨下骨的自体骨软骨柱,移植到负重区软骨缺损区,达到负重区软骨修复的作用。

03 / 晚期患者的治疗

这时候关节软骨大部分剥脱甚至完全剥脱,软骨下骨直接碰撞、摩擦,会给患者带来严重的疼痛,并出现关节肿胀畸形,关节功能丧失,患者行走困难甚至完全失去行走站立能力,只能卧床不起或轮椅代步,这样的患者,要积极考虑人工关节置换术。

  • 人工关节置换术——人工关节置换又分为单髁膝关节置换术(UKA)、髌股关节置换术(PFA)和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具体选用哪种置换术,要根据患者具体的病情来考虑。人工关节置换后,患者将不再受疼痛的困扰,能恢复基本的行走、奔跑能力,但在运动的过程中,仍要注意运动方式和强度的把握,因为置换后的关节毕竟不是原装关节,肆意运动可能导致假体故障,面临翻修。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