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说三国》之四十一:曹操再次攻东吴

(0)

相关推荐

  • 孙权杀了关羽,得了荆州,却注定失了天下

    静悟权谋 权谋不是让你变坏,而是让你变强,只有静悟,方得其道. 67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赤壁之战,孙刘联盟打败了志得意满的曹操,打碎了曹操统一中国的美梦,而刘备在荆州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终于有资本.有 ...

  • 偷袭荆州之后,到夷陵之战前,孙权在谋划什么?别小看了他的野心

    东汉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这一年很热闹. 上半年,刘备在汉中跟曹操死磕,然后孙权又趁机进攻合肥,形成了刘备跟孙权轮番上场打曹操的局面. 到了下半年,关羽发现樊城空虚,趁机发动北伐,一度打得曹操 ...

  • 煮酒论英雄之三国良将,周泰篇——保镖亦或都督的身份疑云

    三国良将系列之周泰 煮酒论英雄,且谈三国人物. 经过上期最后一篇邓艾的文章后,魏国名将已经全部讲完,从本期开始,三国良将系列再次聚焦东吴,看看正史上的江东虎将们与您印象中有哪些相同或不同之处. 在&l ...

  • 他被单独列传,有神君之名,亲手把蜀国拉下巅峰,却被孙权气死

    军师联盟剧照 有几个人一直没舍得写,要论各国名相,蜀国诸葛亮当之无愧,魏国荀彧虽无丞相之名,却有丞相之实,吴国也有个只当了一年的丞相,陆逊,字伯言. 陆氏与孙氏 陆逊本名陆议,不知何时改名为陆逊,有趣 ...

  • 煮酒论英雄之三国良将,吕蒙篇(下)——袭取荆州三郡

    三国良将系列之吕蒙(下) 煮酒论英雄,且谈三国人物. 吕蒙重大事件之八--修建濡须坞 上期讲到吕蒙发奋读书,成为让鲁肃敬佩不已的智将,这是孙权劝学的成果,也是孙权重点培养吕蒙的表现.吕蒙也不负孙权厚望 ...

  • 从关羽之死上,我们发现人性的恶

    关羽, 何须人也? 武圣! 义薄云天, 忠肝义胆. 水淹七军, 威震华夏. 从这些词汇上,或许,我们认为他是真的很厉害. 但, 目前不乏有些人对此嗤之以鼻. 其实, 在传统的印象中,关羽,关老爷的确是 ...

  • 自由金融的穿越—“秦汉史与项目管理”之四十一

    自由金融的穿越 汉文帝有一个宠臣叫邓通,曾经给文帝吮吸化脓的疮痈,眉头都不眨一下,这个事情太子都不愿意做.后来文帝将蜀郡的严道铜山赏赐给邓通,并允许他自铸钱币.当时吴王刘濞寻得故鄣铜山,也能铸钱. 因 ...

  • 《世界宗教源流史》伊斯兰教之四十一:中国20世纪初伊斯兰教2

    伊斯兰教之四十一:中国20世纪初伊斯兰教2 清朝末年,中国穆斯林的新文化运动开始兴起.主要表现在伊斯兰教新式学校的建立和发展,伊斯兰教刊物和群众性宗教学术团体的开始出现. 近代中国穆斯林新文化运动的开 ...

  • 《史说三国》之四十二:刘备失信攻刘璋

    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刘璋派刘备带兵討伐张鲁,刘备却屯兵葭萌(故址今四川广元昭化镇),不再前进.庞统对刘备说:"现在暗中挑选精兵,昼夜兼行,偷袭成都:刘璋不懂军事,又无防备,大军一到,一 ...

  • 《史说三国》之四十六:曹操得陇不望蜀

    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七月,魏公曹操到了阳平(今陕西汉中市宁强县内).张鲁想举汉中投降,他的弟弟张卫不肯,率兵数万凭借关隘坚守,修筑城墙十多里.当初,曹操听凉州从事和投降的人说:"张鲁容 ...

  • 《史说三国》之四十八:曹操进爵为魏王

    汉献帝刘协自进许都以来,仅只是保住皇帝的名称而已,左右的侍卫都是曹操的人,他每见到曹操,都感到恐惧:曾对曹操说:"您如认为我还值得辅佐,就宽容一点:不行,就求放了我吧!''曹操住在邺城,很少 ...

  • 行吟水浒之四十一——毁方瓦合之史进(两首)

    毁方瓦合之史进(两首) 史进是<水浒传>小说里面第一个出场的梁山好汉.史进出身于富裕家庭,父亲是百户里正,本来没有造反的经济基础,然而史进的特点是爱好武艺,讲究义气,为人豪爽.爱好武艺和江 ...

  • 非洲史知识100条之四十一:回到非洲故乡

    废奴主义者追求的理想是,使自由的黑人重新定居于非洲,希望在那里以自由劳动为基础建立社会并传播基督教,发展一种西方式的经济,为废除奴隶贸易发挥作用. 废奴运动兴起后,很多被贩卖到外地的黑人后裔,总是梦见 ...

  • 《史说三国》之四:曹孟德陈留起兵

    曹操,字孟德,沛国谯县(故址今安徽毫州)人.父亲曹嵩,是宦官中常侍曹腾的养子,灵帝时曾任过太尉,查不出他的出身,有人说是夏侯氏的儿子. 曹操少年时就很机灵,善应变,放荡,有侠义,不愿从事一般的职业.周 ...

  • 《史说三国》之十一:曹孟德坐得兖州

    初平二年(公元I91年)袁绍用欺骗手法得到冀州以后,济北国相鲍信对曹操说:''袁绍身为盟主,以权谋私,将引起混乱,是又一董卓.若要制止他,力量又不夠.只能暂时留在黄河以南等待时机."曹操认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