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拉玛依之歌》|传这是吕文科1958年的录音
都知道吕文科是《克拉玛依之歌》最早的演唱者,但目前能查到的《克拉玛依之歌》第一个唱片出版物录音是朱崇懋先生。吕老那个历史录音啥样呢?
有个朋友说我原来发过的旧文 纪念吕文科(← 戳左标题可以前往旧文)中那个《克拉玛依之歌》不是吕老最早的录音,这个我倒是同意。
前些日子网友“e213”在他的地盘儿发了一个录音。他给出的标题叫“吕文科1958年最早期录制的歌曲《克拉玛依之歌》”,这个录音音效是真的不好,但是确实我过去没听过吕老与伴唱合作的这款录音。有话在先哦,音效渣哦,用耳机听稍微好点儿……
感谢网友e213分享录音



听声音,这个1958版与下面这个中唱版在嗓音状态上差别不大。我差点怀疑男声合唱伴唱是谁后期贴上去的,再做旧

。
吕文科是一位化用各路技能的高手,他跟着两个“俄国美声”学过西洋唱法,上世纪国内的好几位男高音是他的求教对象。
1954年,吕文科开始了专门的声乐学习和训练。音乐艺术犹如深不可测的海洋,有着无穷无尽的宝藏,而声乐在其中则是光彩夺目的瑰宝,他为之深深肴迷,潜心学习他所能学到的一切。以往的从艺经历是纯粹的民族民间风格,具有强烈的地方色彩,虽然表现手段丰富多样,但随着大众对歌唱的情趣、审美、风格特色多样化的要求不断提高,不断改变,歌者必须具有更完备、更丰富的技巧和方法,以适应艺术发展的趋势和倾向。1954年春,他赴大连,跟俄籍声乐教授依格诺娃学习欧洲传统唱法,使他接触大量西洋声乐作品,在各国各民族的民歌、艺术歌曲中吸收着营养。依格诺娃认为他是抒情性男高音,她因材施教,传授了大量与之相适的技巧,尤其强调基本功训练。反复练习的同时,他悉心研究西洋声乐艺术的特点。他认识到西洋传统声乐的方法在用气、发声、赋情等方面处处讲究科学性,其效果是声音舒展、流畅,气息贯通,声区共鸣准确、声音位置高而集中,这些都是中国民族民间歌唱方法中所缺少而亟待补充的。1956年春,吕文科在中央实验歌剧院再次拜师习艺,师从苏联专家吉明采娃,仍主修西洋声乐。在吉明采娃的严格要求下,他学会了使声音靠前而更明亮,语言更清晰、气息更坚实。
这段时间吕文科接触了许多声乐作品,特别喜爱诸如《俄罗斯》、《列宁山》、《红莓草》等俄罗斯风格的歌曲以及《我亲爱的》、《尼娜》、《玛莱卡莱》等意大利民歌,在为苏联友人和意大利友人演唱时曾受到热烈欢迎。
此后吕文科拜师中央乐团的声乐教授魏鸣泉,进一步学习西洋发声、演唱方法与技巧,一学就是数年。同时本着以人之长补己之短的态度,对咽音学派的技法进行吸取,后来对他咽腔的力量、管路的稳定、通畅、高低音的扩展都大有裨益。
吕文科如饥似渴地学习着所能学到的一切。那些年他几乎没有过星期天,从早到晚的日程,被上课、练声、看演出等活动充填得满满的。省吃俭用买了台大型“美多”牌收音机,抓紧一切时间和机会收听电台播放的音乐节目,以扩大视野,增加感性认识,提高鉴赏水平和修养。在北京,各文艺团体的演出几乎场场赶去观看;如果有机会去外地,便就地采风,抓紧机会找上门去拜师学艺。他曾登门求教于应尚能,以学习如何更严谨地处理作品;请臧玉琰帮助解决男高音 # f 2 音以上的共鸣问題;在朱崇懋那里,学习行腔的婉转、音色的圆润和表达的抒情性;拜师汤泓,学习意大利民歌及艺术歌曲,着重于气息的流畅及语言的清晰。赵丹的表演艺术更使他受益匪浅。
他还曾求教于山西梆子著名演员刘玉蟾,青海花儿名家马本原,曲艺名家白凤鸣、良小楼先生,通过博采众家之长,几年勤奋刻苦,如蜜蜂采蜜般辛苦劳作,他终于打下了坚实的功底。
带着对艺术的强烈渴求,吕文科孜孜不倦地探索着一条新路。他汲取了中国地方戏曲和民歌中对咬宇、吐词、行腔、韵味、板式等技巧,融以西洋美声唱法中用气、发声等的精华,在自己原有的音色圆润、明亮,音质细密、嘹亮,善于使用高音区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演唱风格。这种始自偏民(指中国民族民间唱法)少洋(指西洋美声唱法),继而偏洋少民,又在实践中完成民里有洋,洋里带民,不洋不民却饱含民族民间色彩的科学发声方法的风格,给他的艺术带来了辉煌的成功。“尽得师法,博采众长,自成一家”便是成功的秘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