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航空港区需要摆脱对富士康的过度依赖

iPhone13发布以后,经过权威的拆解认证,发现其采购自中国的零部件大幅减少。

实际上,苹果剔除中国供应商的事,早已有迹象。2021年5月,苹果公布的2020年全球供应商名单,就显示有34家国内供应商遭到剔除。

有些人认为,这些供应链厂家离开了苹果,还可以为其他手机厂家供货,但实际情况并不乐观。以主攻手机镜头模组制造的欧菲光为例。随着欧菲光被苹果终止了合作关系,欧菲光上半年营收117.42亿元,同比下降49.96%;而净利润仅有0.34亿元,同比下降93.25%(绝对是断崖式下滑)。

苹果概念股几乎撑起了中国电子产品零部件的半壁江山,对于苹果供应链,国内厂家是趋之若鹜,毕竟,苹果对于零部件品质要求很高,因此,其供应链采购单价也比较高。

在2020年苹果公司发布的12家中国供应商里,虽然没有一家河南企业,但郑州富士康作为苹果手机的重要生产基地,不夸张地说,全球一半的苹果手机都来自郑州富士康的生产车间。

(郑州富士康过度依赖苹果订单,从数据来看,今年郑州富士康拿到了68%的iPhone13订单,60%的iPhone13Pro订单以及全部的iPhone13ProMax订单)

航空港区郑州富士康十多万工人,就这么在苹果产品的组装里,耗尽了自己的青春。

航空港区作为国家级航空经济试验区,十几年来,没有在研发上下功夫,反而沉迷于富士康的电子代工—OEM生产模式里,用巨大的土地供应和廉价的劳动力,让逐利的资本家赚足了钞票,一旦苹果不需要国内代工厂或找到了其他更廉价的代工地,郑州富士康被抛弃是随时可能发生的事情。

回想起十多年前,河南这个内陆农业大省,和富士康这个全球最大代工巨头的接洽,就像一个朴实贫穷的农村孩子,好不容易娶到一个大城市的独生女,自然是百倍珍惜、各种优惠,唯恐被别人抢走。

同样是苹果合作商,TW的台积电已经为苹果生产A15处理器,而河南,还停留在没有技术含量的组装代工领域。

富士康确实拉动了河南的出口,带动了很大一部分就业和GDP,但这种“买办式”的发展是不可持续的。

恰恰是富士康这种代工组装的存在,让郑州迟迟不能在研发上发力,这些年,从富士康到比亚迪,郑州引进了一些国内知名大企业,可来了之后才知道,人家只是看上了你的土地优惠和廉价劳动力,稍微有点含金量的研发中心,都完美地绕过了河南省(宁愿设在武汉)。

为什么河南的人才总是外流?因为没有研发,就不可能留得住人才。

同样是东风日产,郑州引进的东风日产生产乘用车、面包车,而东风日产在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建立的工厂,集冲压车间、焊装车间、涂装车间、装配车间及相应配套的公用设施、生活服务设施于一体,目标是建设一家引领汽车产业发展潮流的世界级工厂。

想当初,郑州富士康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这相当于100个莫斯科红场。郑州给富士康十年,富士康给了河南GDP、出口额、就业、税收……以及预期。

预期是个好东西,它能刺激投资,加速城镇化。然后等待时间验证是硕果还是泡沫。

彼时富士康入驻河南,民调争议很大,大家都在热议富士康跳楼事件。至于“血汗工厂”进入河南为什么又变香了?原因只有两个——

要么同行帮衬,要么没有同行。

河南,不能再短视下去了。


(扫描二维码加作者微信,如果觉得写的不错,欢迎关注、点赞、转发,谢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