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军重镇新加坡,为何轻易向日军投降

1942年2月,被称为“马来之虎”的日军名将山下奉文,率领刚刚打下马来亚的日军第5、第18师团以及近卫师团,越过狭窄的柔佛海峡,进攻英军在东方最重要的军事要塞新加坡。新加坡是英国价值最高的殖民地之一,苦心经营多年,不仅是最重要的橡胶加工出口地,还是东南亚最繁忙的海洋贸易中转站、海军基地。丘吉尔为了守住这个要塞,从鏖战正酣的欧洲战场特地抽调了威尔士亲王号战列舰和反击号战列巡洋舰,以及部分护航舰前往太平洋,再加上新加坡十几万陆军,按照丘吉尔的想法挡住日军两三个师团绰绰有余了。可事实上呢,从日军兵临城下,到英军举白旗投降,前后总共只用了15天,重镇堡垒新加坡,为什么那么轻易的就投降了呢?
其实说白了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大英帝国根本没把日军放在眼里,正当山下奉文紧锣密鼓的策划进攻新加坡的作战方案时,新加坡的英军压根就没作多少准备。整个新加坡城除了实里达机场之外,连一个像样的军事防御工事都没有,全城配备的大口径火炮,只有海军航空兵的5门15英寸大炮,还从到到尾没用上。武器装备还是其次,最重要的驻新加坡英军,前线已经兵临城下了,新加坡竟然一点准备都没有,照样歌舞升平,电影院、商场甚至是娱乐场所都正常营业。英军最高指挥官帕西瓦尔竟然一边听参谋汇报战况,一边在酒吧开怀畅饮,他为了避免引起新加坡市民的恐慌情绪,直到日军渡过柔佛海峡之前都没有把真实情况公开,只是拼命的调集大批生活物资来麻痹市民的神经。
2月1日,山下奉文命令第五师团、第十八师团进攻武吉知马高地,近卫师团从新加坡水源登陆地包抄,数万发炮弹往新加坡北岸密密麻麻的橡胶林中倾泻。日军看到德军的闪击战术在欧洲所向披靡,十分羡慕,但是经费有限、机械化程度太低,所以就给士兵们配备了自行车,行进速度还可以,算是低配版的“闪击战”。山下奉文担心英军会把基地里的石油倒入柔佛海峡,形成火海墙阻挡日军进攻,特地下令空军炸毁新加坡所有储油罐,霎时间整个新加坡陷入滚滚浓烟之中。可是帕西瓦尔呢,根本就没往那方面想,因为丘吉尔给他的命令是坚守新加坡三个月,可是弹药储备极为有限,所以这位糊涂的将军竟然下令,每门大炮每天最多只允许发射20发炮弹,导致日军步步紧逼,如入无人之境。
而那些士兵情况就更加糟糕了,由于之前马来亚战役让日军打的溃不成军,此时早已经相当疲惫,根本无心抵抗。更严重的是,英军部队不但种族众多,还等级森严。除了英国本土士兵之外,还有大量来自澳大利亚、印度、海得拉巴、锡克等等,不同种族的士兵生活习俗截然不同,待遇也不一样,就连配备的口粮数量都差距很大,这样的士兵你能指望他们奋勇杀敌吗。
2月9日日军登陆新加坡,仅仅是一次佯攻,澳大利亚军团还以为是日军主力,见到太阳旗连一枪都没放就往后撤,一口气越过两道防线直接进了新加坡市区,(当然还是有一部分澳大利亚军团英勇抵抗,在武吉知马高地还有一支澳大利亚军队和日军展开近距离肉搏,伤亡惨重)。印度军团更夸张,原本在橡胶林阻击的印度士兵,一见到日军立刻就投降了,然后竟然跟着日军的坦克向英军进攻,这就是所谓的“临阵倒戈”吧。
在日军进攻新加坡期间,遇到最激烈的抵抗竟然是一帮华侨平民,由于中国大陆的抗战已经进行了很多年,华侨对日军充满了仇恨,而且南洋华侨大部分都是穷苦出身,出了名的爱国爱家,另外日军攻下一座城市之后,华侨往往是最先遭到迫害的人。英勇的华侨们,一方面要面临日军的铁蹄,另一方面还要应付马来人和印度人的敌视对立,组建了上万人的义勇队,给日军沉痛打击,但最后还是因为英军的忌惮和利用,血染沙场几乎全部阵亡。(此处较为敏感,不宜多说,望见谅)
前线兵败如山倒,新加坡市区同样是哀嚎一片,经过日军数天的空袭和炮击,遍地都是平民的尸体。可是那些士兵呢,逃兵们从前线退下来,第一件事就是抢劫财物,然后再抢劫船只逃跑。帕西瓦尔自知大势已去,不顾丘吉尔的严令,和军官们一投票就宣布投降了。整个指挥机关除了澳大利亚军团司令贝内特带着几名军官逃跑之外,几乎全部被俘虏。日军只用了1714人阵亡的代价,就拿下了英国在东方最重要的军事要塞,还俘虏了13万英军。按丘吉尔的话来说,这是英军在太平洋战场最大的耻辱。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