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是孤独的自己

熟悉的梦
魏尔伦 (法国)
我常常做这个梦,奇怪而悲切:
一个陌生的女人,我爱她,她
也爱我,每次她都隐约有些变化,
却又依稀没变。她爱我,懂我。
她懂我。我的心只为她变得
透明,一切苦闷暂时遁迹;
也只有她,只有她的哭泣,
能抚慰我湿冷苍白的前额。
她的头发是深褐、金黄还是火红?
不知道。她的名字?甜美,动听,
就像从生活中消失的亲人的名字。
她的凝视,仿佛雕像的凝视,
她的声音,遥远,平静,冷峻,
就像没入虚无的你挚爱的声音。

我们都是孤独的自己
时光的萎靡,那么快,只要一到周四,就感到周末的穿梭和无奈。中山路上的栾树们被秋雨浸润,颜色散淡了些许,此时此刻,一簇簇瑟瑟发抖,随着微风摇曳生姿,倒比阳光下清丽默然,别有一番滋味。
岁月是朵两生花,就是不知这并蒂双花,盛开的路上,是不是也如这般怒放。静静地躺在被现在阻断的过去,两生花映照一个人和另一个人的关系的极端形式就是爱,千丝万缕,难以割舍,譬如基耶斯洛夫斯基的《薇罗尼卡的双重生命》。
电影中,两个美的窒息少女,同样的相貌,同样的年龄,同样的名字:薇罗尼卡,唯一不同的一个生在波兰,一个生在法国。

长大后,她们都有天使般的声音。波兰的薇罗尼卡心脏脆弱喜欢飙高音,在音乐牵引中流连徜徉,可是却在金色辉煌的巅峰折戟在舞台上,实现灵魂的飞升。
那一刻,身在法国的薇罗尼卡正沉醉在痴迷的欢愉中,突然心痛如割,霎时特别的孤独空虚,恍惚听到一首极其哀怨的曲子。直到她看见那张照片,在波兰旅游时无意中拍摄的一张,另一个自己从相片深处静静地望着她。一切恍然。
看片子是在充满阳光的午后,松软服帖的沙发深陷其中。就在波兰的薇罗尼卡倒地的那刻,忧伤还是不期而至,站起略显僵硬的身体,看着窗子玻璃上的自己,恍惚窥见同样的倒影。

因为深夜那种心悸的疼痛,一直追随着我,那是死亡的感觉,甜甜的,比较落寞。有时以为三尺长廊,暗夜却走不到尽头,颓然一身大汗。
才读过刘小枫的《孤独的肉身》中的一段话,“也许我不能释解你的苦楚,不能消除你的不安,无法抱慰你的心碎,但我愿意陪伴你”。毕希纳言“每个人都是一个深渊,当人们往下看的时候,会觉得头晕目眩”,有时孤独是难免的,每一次的别离都是为了下一次相似的相逢。只不过,能找到冥冥中存在的另一个自己吗?
岩井俊二在《情书》里,女孩藤井树与男孩藤井树,两个同名同姓的少年相遇了,青葱的时光,肆意点又何妨?只不过相较《两生花》,《情书》显得更加唯美舒缓,尘封的青春往事渐渐绽开不落的花朵。

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片子,《红》、《白》、《蓝》看过了,其他便只有这部了,可能处在动荡不安的变革时期,对生与死的窥探或许更真实些。有人言法国和波兰,对基耶斯洛夫斯基是两个灵魂所在,前者为生,后者为死。他的悲观与怀疑,浪漫与神秘,既有伯格曼的诗意,又有希区柯克的炫技。
常常被音乐所打动,就像片中的《迈向天堂之歌》,虚无缥缈,宛然天际,阳光下,“既然我只能用迈向天堂之歌来呼唤你,就让我们在天堂相遇”,波兰的薇罗尼卡在歌声里最接近天堂的地方逝去,而法国的薇罗尼卡在灵魂的孤独中继续前行。
“我一直觉得,自己同时在两个地方,既在这里,又在那里。”有时是无力思考的,但还是愿意相信在这个世界的某一个角落另一个我孤独的存在着,或许他也忖度着与我同样的挣扎,默默感知我的存在。人群中惊鸿一瞥,大概就是你了。

【 绘画: 莫提.Katouzian(伊 朗)】
前篇回溯
- The End -
花花君
入群请加花花君
备注入群
花花视界微信群
浊世流转的清凉
一个文艺大叔的个人呓语
读书、看电影
用心灵旅行
更多微信公众号
夏之桑榆
或许除了设计、摄影、生活中的小确幸,我们什么都可以聊
子淦语妙天津卫
古今多少事,皆付笑谈中
烂柯记
晋人王质入山打柴,观人下棋,局终发现手中斧柄已烂...山中一日,世上千年...只恐烂柯人到,怕光阴、不与世间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