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年了,对越战场上留下的这张表,看者心碎!
退役老兵服务部
2020-10-20
原陆军第43军军直高炮团后勤处军需股助理员卢步程,是一位广西隆安籍1968年的老兵。时至今日,还珍藏着一张“六连战士存款账目移交表″,虽说,对越作战已过了40多个年头,但每每看到这张表,他都感慨万分,激动不已。
年过古稀的卢步程,在任高炮团二营六连司务长期间,曾专门保管过全连战士的存款。听说我要专门采访战时那段无人领取的存款,他还是不顾年事已高和家务繁忙(照看久病卧床的妻子),向我讲述了连队在对越自卫还击作战期间,由一张移交表继而引发的连队战士们那一幕幕、一件件感人肺腑的往事。


那是1978年冬,当时,部队进入一级战备。在即将奔赴南疆边防前线之时,卢步程原本打算将多年保管的全连战士存款逐一发放给每位战士。谁曾想,却没有一人前来领取。即使他主动找上门去,也没人理会。
连里的这笔战士存款,一直等到1979年7月底,卢步程调任团部工作时,才如数移交给新任司务长,並留存了这张由三方签过字的移交表。在这张表上清晰地记载着全连61名战士所存金额,共计:1096元。平均每人不足18元,最多的一人存了85元,最少的6人每人仅存了1元钱。这张最为原始的凭证,真实地反映了当时部队战士的经济水平。
在部队里,战士实行的是供给制,为教育和引导干部战士平时自觉养成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发扬我军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各连相继开展了“战士存款″活动。新入伍的战士把从家带来的钱,以及老兵舍不得花的钱统一存放在连里,由司务长专人管理。平时则采取灵活多变,随用随取的方法。

七十年代末,部队的生活条件还是十分艰苦的。除发放战士夏装、冬装外,每人每天仅有0.45元和一斤半粮食,享受着陆军一类灶的生活标准。战士津贴,则按入伍年限长短,分别发给个人6元、7元、8元不等的津贴。
虽说每月津贴不怎么多,但战士们领到钱后却舍不得花,只是用于购买一些像信纸、信封,牙膏、肥皂一类的生活必需品,剩下的钱则存放在连里。采访时,卢司务长向我解释道,那张移交表上存有85元钱的战士,还是入伍时从家里带来的。而那6位只存了一元钱的战士,多是家居农村的。战士们存款的目的,就是想多攒点,以补贴家中急用。
可想而知,那个年代,我们的战士生活有多么地艰苦啊!
其实,地方上的人员根本就不知道,部队人员参战,不但没有奖金,连战争伤亡人员的抚恤金都是很低的。当年,参加对越作战时,部队人员牺牲后,抚恤金的标准还是一直在沿用着我们国家解放初期制定的统一标准。即战士为80元,班长为120元,基层干部为180元至300不等。
即使这样,我们的军队,我们的战士,还是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第一生命,只要党一声召唤,他们都会义无反顾,勇往直前,不惧流血牺牲,为祖国和人民而战。正如领袖赞颂中国军人的那样:"我们的人民军队,不愧是听党指挥的英雄军队,不愧是忠心报国的英雄军队,不愧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英勇奋斗的英雄军队。″

【编后语】
静静地回眸那些在记忆的长河里流失的碎片,它犹如漆黑的夜空中被星光点缀,使人赏心悦目,无不为之动容。
平凡之中寓伟大,细微之处见精神。透过这张毫不起眼的“士兵存款单",我似看到了中国军人的血性和担当,读懂了中国军人的胸怀和境界。
怀看对“新一代最可爱的人″的钦佩和祟敬,我特将这次采访笔记稍加整理,予以发表。我坚信:英雄本色,英雄精神,它永远是我们国人学习的榜样和前行的动力,永远鼓舞和激励着人们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