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深刻理解一个「概念」
理解在法文里的涵义是宽恕。也就是说我们理解了的事物或事件,我们懂了的东西,就不能再引发情感的困惑。
比如在大冷天,我们看到一个小孩子站在商场门口哭,我们就困惑小孩为什么哭,不理解这个现象。上前去问,小孩哭着说「妈妈不给我买雪糕」。
听到小孩这样说,我们的疑惑就解开了,就理解了。小孩想吃雪糕,妈妈没有满足小孩,没有给他买。
也就是说,当我们说理解的时候,那些被理解的事物或事件融入了我们的情感或习惯,成为自然而然的事。理解后就成为一种信念,信念指代的就是一种没有疑问的状态。
因此,互补理解就是我们可以通过不同的路径来认识一个东西,得以理解,这些路径之间相互激发,相互注释,相互支援,使我们的理解更加圆润完整。
这有点像围城,从各个方向上,以不同的方式进攻,无论哪个方向攻陷,我们都占领了城池,也就是理解了概念。

知道了互补理解后,我们在学习时,就不要执着于很难理解的概念,可以先搁置。如果这个概念足够重要,通过交流,做事,或者继续阅读主题相关的材料时,肯定会以不同的路径获得理解。
这样的理解摆脱了具体语境,更接近于「真知」。
有些人觉得阅读就得将一本书读通,不断推敲、思考,这本书没读通,不打开下一本。
这种专研精神或许值得鼓励,但我认为不适合现代的学习方式。因为花大量时间,反复琢磨一本书,意图读透,其实是不得已而为之的。
以前,每个人能接触到的学习资源有限,如果家里只有一本书,只能反复钻研这本书,要看其他的也没有选择。
但在今天,多样化的信息触手可达,在一个地方死抠一个概念,既费脑力,成效也不高,这就如同强攻城墙上最坚实的部分。更值得提倡的做法是多样化学习,更有可能打开缺口,理解概念。
参考资料:汪丁丁,《行为社会科学基本问题》 p.6
行为设计师训练营第2期开始报名,大纲如下:

请微信(16279731)咨询大辉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