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形和“S”形脊椎侧弯

脊柱偏离脊正中线的各种异常现象称为脊柱侧弯,通常伴有脊椎的转动,就偏移角度、特征与症状而言,脊柱侧弯可有多种形式。
依据脊柱侧弯的方向,脊柱侧弯分为“C”形侧弯和“S”形侧弯。

C形
C形:C形脊柱侧弯的特征是脊柱弧度朝一侧偏移的脊柱都集中在一个区域,例如胸椎,有时也会包括腰椎。左侧或右侧C形异常由弯曲弧度的方向决定,即当脊柱右侧弯曲时,脊柱侧弯就定义为脊柱右侧C形,反之亦然。
身体长度会出现明显可见的不平衡,是C形异常的特征。
1、肩膀高度不一致:即弯曲该侧的肩膀高度较高。
2、肩胛骨与脊柱之间的距离不一致:凹侧的肩胛骨较靠近中线。
3、凹侧的肩胛骨下角较低。
4、肋廓变形:肋廓变形可能有几种形状,例如在胸椎旋转病例中肋骨会突出。
5、髂骨高度不一致:凹侧髂骨嵴的位置较高。
6、手臂与躯干的位置不一致:弯曲该侧的手臂看起来比较靠近躯干。
7、腰区和颈区的皮下脂肪层不一致:凹侧可能会出现皮下脂肪褶层。
这些C形异常的外部特征是相当概括性的,每个病例均需做个别的检查,因为这类脊柱侧弯会有各种形式的变化,并非上述所有的症状都会出现。

S形
S形:S形脊柱侧弯的特征是至少有两个从两侧偏移由脊椎中线两侧偏移的弧度,举例来说,上端的弧度在胸椎部分向右偏移,下端的弧度在腰椎部分向左偏移。
需要注意的是S形脊柱侧弯突出有一个原发性弯曲,与另一个代偿性弯曲。因为偏移方向不同,这类异常状况的治疗也就更加复杂,并且要更加的小心。

脊柱侧弯可能成因
1、位于脊柱两侧的拮抗肌群不平衡——任何因素都能造成肌肉张力不对称,像是长期动作习惯不良,因意外而造成其中一侧的肌肉受伤、神经问题、疾病手术等。
2、骨盆位置不对称——任何因素都能造成这类不对称,如下肢长度不一致,某侧髋关节位置偏移,足部与足踝的位置不良等等。
3、发育上的缺陷导致胸廓或脊柱发育不对称,例如半脊椎畸形。
4、青春期骨骼系统发育快速且不平衡。
5、因荷尔蒙控制缺失而影响对脊柱成长的控制,这类原因主要发生在青春期少女。

温馨提示
脊柱侧弯在青少年儿童中更为常见,应及时发现、及时治疗,避免其发展成非常严重的畸形,并可影响心肺功能。
学龄儿童应注意保持良好的坐姿和站姿,加强肌肉锻炼,防治脊柱侧凸最关键是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应在学校内推广脊柱侧凸防治知识,定期进行脊柱侧凸的筛查。
侧卧转体法:
侧卧,下方腿伸直,上方腿屈曲,上方手插腰,上身作前后转体活动,幅度大为好,使腰部充分旋转,翻身重复转体,左右各3——6下。

拿捏后颈法:
仰卧或侧卧,一手托后头,另一手掌放在颈后部,用食指、中指、无名指与手掌用力拿捏后颈,手指触及肿痛或隆突的椎关节时,可停在该处多拿捏几次,左右两侧由上而下,由下而上重复2——3遍,达到左右转颈均感舒适为佳。

仰头摇正法:
仰卧,以右侧为例,左手托头后部,头向右转30度,右手掌托下颌部(右手各指向右耳)。用短促的力。右手向右上方推下颌部,使头作仰头并向右上方复正,每次2——3下,双手换位,以同样在左侧做此动作,如有头颈单侧麻痛的,应该先做健侧,后做患侧。

仰卧冲拳:
双手握拳,左右交替,慢而有力,柔中有刚。冲出时如推重物,肩要离床。左右各10—20次。

引身舒脊法:
仰卧,双手重叠托住后颈枕下部,双腿屈曲,足跟略分开平放,尽可能向臀部靠近,臀部轻微抬起离床,双脚同时用力将双膝向下按压,足部向上蹬,使身体受牵引力而向下移。如遇病痛较重时,可先做单腿牵引法,左右侧各牵拉2—3次后再行双腿牵引法2—3次。
中老年人还可以将自己作上下拉伸,引身舒脊向下拉2—3次,再双腿伸直,双手抓床头栏杆,用力拉动全身回到原位,如法做3—5次,对胸椎退变,预防脊柱病因损害植物神经而引发的内脏疾病效果较好。

仰卧挺胸法:
仰卧。双手重叠托后颈部,双腿伸直自然舒适,以头、臀部作支点,将背部抬起离床(同时吸气),用力将背部放回床上(同时呼气),动作自然,轻快为佳,约30——100次,初次练习者每10次停顿1次,呼吸顺畅后继续练至30下。

以上简易床上保健功六法,于每晨起床前进行1次,熟练后只需8—10分钟完成,初期每天一次,三个月后有效时,改为每周2—3次,持之以恒,保持健康。保健功有效防治因坐卧姿势不良印发的脊柱病,脊椎病早期表现为颈肩腰腿痛,加重后可由脊椎病发展为脊柱病因性的某些内脏系统的功能性病症,例如“某某神经功能紊乱”
呵护脊柱,为了健康。
最后介绍一下悬吊蹬腿法
成人日间工作者,忙碌辛苦着者,晚饭前后一小时,加做一次单杠或双杠悬吊蹬腿法,有效舒缓劳损和可抗脊柱退变延缓衰老。先要家人或医生替你观察一下,仰卧双腿伸直,足跟比较是否两条腿长短不一样(骨盆旋移或脊柱侧弯均会引起双腿不等长),双腿等长者,悬吊蹬腿时,左右腿各蹬2下后,双腿同时蹬2下,完成后不跳下,(单、双杠高度适中,踮脚上下较佳)。双腿不等长者,悬吊蹬腿时,长腿蹬2下,短腿蹬3—5下,双腿同时蹬2—3下,完成后安全下来,稍作休息或散步片刻较佳,青壮年期可阶段性锻炼,退休后能坚持每天练最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