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县刘坤岩​:中国内画古今谈之第一章鼻烟与鼻烟壶

  
中国内画古今谈
刘坤岩
第一章鼻烟与鼻烟壶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上下五千年勤劳智慧的人民,辛勤的探索追求与创作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艺术品种。中国画是世界绘画艺术领域中自我独立体系的艺术,它的创作与制作均有独特技巧、技法、风格与特色;既可精绘细描的表现出微如毫发的物象,也可以纵情挥洒将山川湖海汇于一纸之上;既有方寸之作,也有巨幅长卷,既能摹写真实,也可畅抒胸臆,虚初皆现。在反映生活进行创作的长期过程中,积累下了丰富的创作经验和表现技法,这些经验和技巧是我国最宝贵的文化遗产。
一、鼻烟壶(鼻烟瓶)、是盛装鼻烟的一种器皿,是中西文化融汇而产生的一个艺术品种。因为鼻烟是从西方传入到中国,而盛装鼻烟的器皿是由我们中国制作,所以鼻烟壶是中西文化交融而产生的艺术品。鼻烟壶随着鼻烟的传入而诞生。鼻烟壶与宫廷皇帝的提倡是分不开的。京城是皇权的所在地,更是皇族和达官贵族最集中的地方,也就是说,是由这些人的嗜好与生活习惯影响到了平民百姓吸闻鼻烟。首先是从皇家和上层社会人物的兴起而逐渐普遍到了全国各地。鼻烟壶艺术是从京城的达官显贵、八旗子弟到市井平民,从宫廷造办处到民间作坊,把整个鼻烟壶艺术推向了一个又一个高峰。在清代皇室的保护下得到了巨大的发展。鼻烟壶是我国独有的一种艺术,具备民族文化艺术内涵,从此,中国鼻烟壶盛名于世,被海内外人士倾爱。
二、首先是它的实用价值,鼻烟壶是用来装鼻烟的器皿,在清代,首先是皇族、达官显贵和八旗子弟、旗人之间的交往,让烟、敬烟是必不可缺少的,朋友之间往来的互敬鼻烟、欣赏烟壶,显耀身份用、相互敬烟的表示尊敬之意。鼻烟据说有延年益寿、强身健体、化痰止咳、醒脑、消炎等功效。鼻烟里面配置了大量的名贵药材,好的鼻烟与黄金价值相等。
三、鼻烟壶的欣赏价值,鼻烟壶不过方寸之大的瓶子,在这漫长的岁月里,多少艺术家以毕生精力都凝集在这个小小的瓶子之上,鼻烟壶材质比较广泛,有瓷、玉、翠、玛瑙、琥珀、银、铜、木、葫芦、鲨鱼皮、骨、竹、紫砂等,外雕和绘画,变化万千,它集中国传统器皿造型于一身、浓缩于方寸之间。小小的鼻烟壶有掌中乾坤之美名。鼻烟壶有实用价值,更有欣赏的价值,欣赏把玩一件好的鼻烟壶、使心灵得到净化、得到美的享受、能涵育人的性灵智慧、孕育品德之文化,享受到艺术自然之美,达到修心养目,提高人之学养也。
鼻烟壶除了实用欣赏以外,在当时的年代,在那腐败的政治生活中,也显示了它的另一种作用,皇帝用鼻烟壶赏赐大臣和外邦来使。在当时,是清代皇帝拉拢下属的一种手段,而下属用鼻烟壶来贿赂讨好上司、是当时社会的一种风气。也因贿赂不当而丢官罢职,所以在当时的鼻烟壶与政治、经济文化、民俗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四、内画起源于鼻烟,随着鼻烟在当时的盛行传播与发展,三百年后的今天,鼻烟已被取代而销声匿迹,但内画鼻烟壶的艺术价值,并没有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消失,反而它那艺术的光彩却更加引人注目了。内画鼻烟壶它是以书法、绘画、料器等综合艺术品,内画烟壶据传说是在乾隆末年之嘉庆年间兴起的,一位地方小官进京办事、因为没贿赂朝廷官吏,至直公事一再拖延,最后被迫寄宿在庙里,因为嗜好吸闻鼻烟成癖,当鼻烟壶里的鼻烟用完后,又没钱购买,只好用烟签刮壶里壁上的鼻烟,时间一长被庙里一位僧人看在眼里,并且从中得到了启发,从此就开始用一根弯曲的竹签蘸上墨伸入透明的料器瓶内,在内壁上绘画,这便是内画的起源。因为内壁光滑只能画一些简单的图案,设色浓厚、妍丽。与玻璃画相近,这段故事传说至今。
内画鼻烟壶是在不透明的瓶子里面作画,壶口直径不到半厘米,烟壶多为扁型,大不过方寸,在壶里面绘画、山水、人物、花卉羽毛、蔬果草虫、其难度不言自喻、内画壶由于它装饰精巧玲珑,古雅别致,近些年来,被越来越多的国际友人所看中,使中国内画艺术在国际上赞誉颇盛,誉为是“集中国多种工艺之大成的袖珍艺术品。”
五、谈到内画鼻烟壶的发展,就不可避免的要涉及到内画壶艺术的开始时间,而且这个问题一直是有争议的,并且至今没有搞清楚的问题。
《鼻烟壶史话》一书,给人们多年来研究鼻烟壶历史提供了很好的参考价值。这本册子是研究工艺美术史学者朱培初先生和故宫博物院夏更起先生合著的。书中说内画是在1736—1820年这85年某个时期兴起的,这样说也可以。对内画壶开始众说不一,有的说是十八世纪末,有人认为早些,有人认为还要晚些,但是提前推后到什么时候,说法也不同,我认为应在十七世纪末到十八世纪初为妥。鄙人在1994年以色列人司周义先生出版的《THE  WORLD   IV.A  BOTTLE》一书中,看到他一生中收藏的内画鼻烟壶,数目之大,题材之广、从书中可以看到,1814至1823年之间的作照中都是经过磨砂的壶,从艺术角度上看,不是初创时期的作品,画工以达到较高的绘画水平。有的壶内没款,有的没记年代,本人断定不是初期创作的作品。在方寸的壶内作画,难度极大。所以在内画壶初创阶段,颇有艰难的探索过程,在发展的过程中是很缓慢的,那个时期的内画壶中的书画必然都很粗糙,从料质、形状上都不能登大雅之堂,不被人们重视,所以当时留下来让我们现在能够见到的资料甚少。经数年后艺术家们才想到用金刚砂和铁砂子,加适量的水装入壶内,堵住壶口,用手来回摇晃,数小时之后,在把装入壶内的砂水倒出,用清水洗净,壶内磨砂均匀后,及可用之,内壁磨砂是艺人们一个转折点,应在数年后才是艺术家们想到的事。而且我们的国家长期在处于封闭状态中,人际之间、不重交流,更谈不上去研究鼻烟壶。所以研究内画壶的人就更少了。
尽管我们对内画壶早期画家作品还不太清楚,但是我们应尊重那些开始创这块园地的先辈们,对于他们在内画发展史上作出的贡献而感到自豪。
六、本人从事内画鼻烟壶,更喜爱收藏烟壶,在剩于的时间里听说哪里有老烟壶就去看一眼,甚至不惜重金也要淘到自己手中。在1987年见到两个没磨砂的内画鼻烟壶,两面绘画是花卉,线条粗糙,染色厚重,但绘画很流畅,应该接近内画的初始时间。
见到的1814年有落款内画壶作品,是经过磨砂的内画烟壶。画工精细。没有10—15年的绘画水平是达不到的,这就是说磨砂内画壶在1790—1800年就有了,没磨砂的内画壶应在1780—1790有的,内画鼻烟壶开始应在十七世纪末为妥。
赵之谦先生著《勇庐闲话》一书中,只字没有提到内画壶、在当时有没有内画壶、但是在这本专门研究鼻烟壶的书中却没有提到,这说明内画鼻烟壶在当时社会上几乎还没有什么影响,不被人们所关注,在1890年后,由内画名家周乐元、白郎晨、丁二仲、叶仲三、张葆田、马少宣、秋三、孟子夏、陈仲三、孙星五、毕荣九、马阔庭、汤子川、阎玉田等这些艺人,在10年里竟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这不是一个偶然的发现,是当时的内画鼻烟壶还没被人们重视,是这些人把内画艺术推进了一个飞跃发展阶段,并取得了轰动性的效应。以上所提到这些内画大师所处的时代,内画壶艺术的发展肯定走完了它的初创时期。经过前辈几代艺人们的实践,探索与研究,掌握了内画艺术的技法,从绘画、书写、皴染、着色勾线等、把中国传统绘画艺术运用到玻璃壶的内壁上去,都有较高的艺术水平,并且出现了一大批内画艺人。只不过是在当时还不被人们所重视罢了。前辈们几十年的钻研,探索留下了宝贵的经验,把内画推上了一个高峰。是在历史上的又一大贡献。
在前后二、三十年的时间中,在众多内画人才的烘托下,内画艺术大放异彩,使清代末年的里画壶达到了一个鼎盛时期,是前几十年以来内画艺术积累起来的经验发扬光大,流传至今,他们留下的作品,是这一时期的精华,没有他们就没有这项内画艺术的收获,就更谈不上内画艺术史上的第一个鼎盛时期,所以他们的功绩是不可低估的,更是我们今后需要着重研究的课题。
作者简介
刘坤岩,1952年生,河北省献县人,国际鼻烟壶学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师从于国画家梁崎、陆俨少、书法家李铎先生。刘先生潜心研究内画四十余载,特别是在内画大师刘守本老师的指导下,博采众长,倾心融铄,将国画、内画两种传统绘画艺术凝为一体,以书入画,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绘画题材广泛,涉及到山水、人物、花卉羽毛、蔬果草虫等众多门类,有其独特的技法和技巧。既可精绘细描地表现微如毫发的物象,也可纵情挥洒而将山川湖海汇于一纸之上,既有方寸之作,又有巨幅长卷。刘先生潜心研究名家周乐元、马少宣、叶仲三等前辈的作品,览读了大量艺术书籍,博采众家之长,吸取国画、书法等艺术营养,并深入大自然的怀抱,天地人相合、气数象相兼,通灵开悟,形成自己的艺术语言和风格特色。
1991年刘先生加入了国际鼻烟壶学会,并多次赴美参加国际鼻烟壶年会展受到好评,2014年由上任国际鼻烟壶学会主席维尔森特主持召开刘坤岩内画鼻烟壶研讨会,现场表演,受到收藏家和学者的高度赞誉。内画鼻烟壶《刮骨疗毒》2007年被国宾馆钓鱼台收藏。其作品被中央领导,原政协主席革命老前辈邓颖超女士,原政协副主席赵补初先生,原人大副委员长布赫先生所收藏。其作品被国内外多家博物馆和收藏家所收藏,中国政协副主席阿不来提.阿不都热西提特此给刘坤岩先生题词“中华瑰宝”。其艺术传备入编【世界名人录】【新中国书画60年】等几十部辞书中。

编者简介

赵志忠,笔名赵刚,号国学守望者,男,1973年4月生,河北省献县淮镇人。作品发表于《诗刊》《中华诗词》《中华辞赋》等。中国作家协会《诗刊·子曰诗社》社员,诗词中国·中华诗词网2017年度优秀通讯员,采风网2017年度十大新闻奖获得者,河北省诗词协会会员,河北省采风学会会员,河北省沧州市诗词楹联学会副秘书长,沧州市新联会常务理事,沧州市作家协会会员,《沧州骄子》编委,《诗眼看世界》创始人,采风网沧州站站长,献县知联会理事,献县新联会副会长、秘书长,沧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七次代表大会代表等。

 如果喜欢,就请稀罕”或“喜欢”一下,然后转发与大家一起分享!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