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齋隨筆容齋隨筆提要

(紀昀)

  宋鄱陽洪邁撰。凡十六卷,續筆、三筆、四筆,卷數亦如此。五筆未脫稿而歿,故僅十卷。自序稱作一筆,首尾十八年。四筆不費一年,遲速何若是之懸殊也。書中自經史諸子百家,以及醫卜星算之屬,靡不引證詳洽。雖晚年撰夷堅志,於是書不甚措意,未免利鈍互形。然大致則辯析精審。於宋代掌故,尤為嫻熟,非徒事掎摭者比,昔人謂南宋說部,當以此為首屈。知言哉。(此則錄於中國世界語出版社1995年第1版--發文者注)

  容齋隨筆總序

  知贛州寺簿洪公伋,以書來曰:「從祖文敏公由右史出守是邦,今四十餘年矣。伋何幸遠繼其後,官閑無事,取文敏隨筆紀錄,自一至四各十六卷,五則絕筆之書,僅有十卷,悉鋟木於郡齋,用以示邦人焉。想像抵掌風流,宛然如在,公其為我識之。」

  僕頃備數憲幕,留贛二年,至之日,文敏去才旬月,不及識也。而經行之地,筆墨飛動,人誦其書,家有其像,平易近民之政,悉能言之。有訴不平者,如訴之於其父,而謁其所欲者,如謁之於其母。後十五年,文敏為翰苑,出鎮浙東,僕適後至,濫叨朝列,相隔又旬月,竟不及識。而與其子太社木莘,其孫參軍偃,相從甚久,得其文愈多,而所謂隨筆者,僅見一二,今所有太半出於浙東歸休之後,宜其不盡見也。可以稽典故,可以廣聞見,可以證訛謬,可以膏筆端,實為儒生進學之地,何止慰贛人去後之思。僕又嘗於陳日華曄,盡得夷堅十志與支志、三志及四志之二,共三百二十卷,就摘其間詩詞、雜著、藥餌、符呪之屬,以類相從,編刻於湖陰之計臺,疏為十卷,覽者便之。僕因此搜索志中,欲取其不涉神怪,近於人事,資鑒戒而佐辯博,非夷堅所宜收者,別為一書,亦可得十卷。俟其成也,規以附刻於章貢可乎?

  寺簿方以課最就持憲節,威行溪洞,折其萌芽,民實陰受其賜。願少留於此,他日有餘力,則經紀文敏之家,子孫未振,家集大全,恐馴致散失,再為收拾實難。今盤洲、小隱二集,士夫珍藏墨本已久,獨野處未焉,寺簿推廣隨筆之用心,願有以亟圖之可也。嘉定壬申仲冬初吉,寶謨閣直學士、太中大夫、提舉隆興府玉隆萬壽宮臨川何異謹序。

  容齋隨筆舊序

  書必符乎名教,君子有所取,而讀者要非無益之言也。夫天下之事,萬有不齊,而可以憑藉者理之正,事不一而理有定在,猶百川萬折,必歸於海。否則涉於荒唐繆悠,絕類離索,以盲聵人之耳目者,在所不取。古今馳聲於墨札之場者,噓英吐華,爭相著作,浩渺連艫,策氏籍名,不可紀極,嗜博者亦必珍如拱璧,而把玩之不輟焉。

  文敏公洪景盧,博洽通儒,為宋學士。出鎮浙東,歸自越府,謝絕外事,聚天下之書而遍閱之。搜悉異聞,考核經史,捃拾典故,值言之最者必札之,遇事之奇者必摘之,雖詩詞、文翰、曆讖、卜醫,鉤纂不遺,從而評之。參訂品藻,論議雌黃,或加以辯證,或繫以讚繇,天下事為,寓以正理,殆將畢載。積廿餘年,率皆成書,名曰隨筆,謙言順筆錄之云爾。加以續筆、三筆、四筆,絕於五筆,莫非隨之之意,總若干萬言。比所作夷堅志、支志、盤洲集,踔有正趣。可勸可戒,可喜可愕,可以廣見聞,可以證訛謬,可以祛疑貳,其於世教未嘗無所裨補。

  予得而覽之,大豁襟抱,洞歸正理,如躋明堂,而胸中樓閣四通八達也。惜乎傳之未廣,不得人挾而家置。因命紋梓,播之方輿,以弘博雅之君子,而凡志於格物致知者,資之亦可以窮天下之理云。弘治戊午冬十月既望,巡按河南監察御史沁水李瀚書。

  重刻容齋隨筆紀事一

  元調少時就童子試於松江,郡將堂邑許公,通經學古人也。一語意合,或旬日再三召,恆坐列肆中,以待門啟而入。有鬻容齋隨筆者,取閱一二,則喜其聞所未聞,千錢易之。然猶未悉容齋之為何等人,隨筆之為何等書也。歸以告本師子柔先生,先生曰:「此宋文敏洪公之所著書,其考據精確,議論高簡,讀書作文之法盡是矣。」又曰:「吾向從丘子成先生見此書而不全,汝亟取以來,吾將卒業焉。」又曰:「考據議論之書,莫備於兩宋,然北則三劉、沈括,南則文敏兄弟,歐、曾輩似不及也。」元調謹受教,日夕浸灌其中,行李往來,未嘗不挾與之俱。

  壬子秋,寓長干報恩僧舍,得略識一時知名士,每集必數十人,論及古今成敗及文章得失,忿爭不決者,元調輒片言以解,此書之助為多。間以示玉繩周子,讀之盡卷,惘然曰:「古人學問如是,吾儕窮措大,縱欲留意,顧安所得書,又安所得暇日乎?雖然,吾來年將館丹陽荊氏,君遊蹤務相近,頗載所藏書借我。」已而周子入翰林為修撰,寄語:「子今不患無書可讀矣。」周子謝不敏,報書:「吾則未暇,留以待子。」蓋戲之也。自後讀隨筆漸熟,又推其意以漸讀他書,如執權度稱量萬物,爽者鮮矣。每逢同儕,必勸令讀是書,而傳本甚少,慨然欲重梓以公同好。

  去年春,明府勾章謝公刻子柔先生等集,工匠稿不應手,屢欲散去。元調實董較勘,始謀翻刻,以寓羈縻。而所蓄本未免舛訛,適丘子成先生家鬻舊書,得向不全本,考其序,乃弘治中沁水侍御李公瀚所刻。又從友人沈子誨借得殘落數卷,會之良合。然舛訛較所蓄本尤多,參伍是正,為改定千餘字,仍闕其疑,明府公遂為之序,復紀其重刻之故,以告我後人。

  嗟乎!二十年之間,曩時相與讀是書者,遭逢聖明,當古平章軍國之任,元調獨窮老不遇,啜粥飲水,優游江海之濱,聊以整頓舊書為樂事,曾不得信其舌而奮其筆,何託落之甚也。上有稷、卨,下有巢、由,道並行而不相悖,均之為太平之象,亦各言其志也已矣。崇禎三年三月朔,嘉定馬元調書於僦居之紙窗竹屋。

  重刻容齋隨筆紀事二

  先文敏公容齋先生隨筆一書,與沈存中夢溪筆談、王伯厚困學紀聞等,後先並重於世。其書自經史典故、諸子百家之言,以及詩詞文翰、醫卜星曆之類,無不紀載,而多所辨證。昔人嘗稱其考據精確,議論高簡,如執權度而稱量萬物,不差累黍,歐、曾之徒所不及也。

  考公自浙東致政歸田里後,自謂老懶讀書不多,凡意有得,隨筆志之,初成十六卷,又續筆以至三筆、四筆、五筆共七十四卷。宋嘉定中,公從孫寺簿伋,鋟木於章貢郡齋。明宏治中,沁水御史李公瀚,又嘗序而梓之。其嘉惠來學,為讀書稽古之益者,豈為少哉!吾家舊有此書,乃嘉定婁先生子柔,俾其門人馬巽甫氏刻而行世者。又嘗補其殘缺,訂其舛訛,流傳於今,亦已七十餘年矣。從子天爵,自疁邑得此版而歸於璟,其有闕失者,一一補正完好,重為披讀,如獲重器焉,然愧學殖荒落,不能發明其萬一。而公之沾丐後人者,已歷五百年所,又世為家藏之舊,用以公諸天下博雅嗜古之儒,未必不如瑚璉、簠簋三代法物,登之宗廟,可以觀禮,與他玩好者殊異也。公父子兄弟,忠孝大節,炳在宋史,人皆知之。

  又公所著有文集、唐人萬首絕句、夷堅志等書,其題跋一種,今刻於津逮祕書中,又巽甫刻有夢溪筆談,與是書如合璧然,皆天下之公物也。璟喜是書之歸,而有光復舊物之意,因志其本末如此云。康熙三十九年春三月,族孫璟謹書。

(0)

相关推荐

  • 唐文治先生:盡心篇大義

    唐文治先生:盡心篇大義 (本文敬錄於<唐文治經學論著集>第五冊,頁三五〇八至頁三五一五.) 悲哉聖賢之處世!幸哉世之尚有聖賢!曷悲乎爾?論性理而世不信,論政治而世不信,又論教育而世亦不信. ...

  • 海瑞论严光

    备忘集卷二.<海瑞集>三二〇頁. 橫足加帝腹.天下視為奇事.桐江一絲.以古而今.亦無不為子陵髙而賢之矣.然髙則髙矣.髙而不實.奇則奇矣.奇而不中. 人生天地間.只是一性分是所固有.見之日用 ...

  • 【古文探奇】容美纪游-发容阳

    发容阳 二十五日,君遗前使覃千总领向把总.彭百户.柳门子及行李夫三人,以骡一.马二送余起程.(赆物余璧其杯.缎,收川马二匹,黄连二斤,峒被二床,峒巾十条,茶叶四篓,蜜饯二瓶,路莱十种及程仪)司中小校及 ...

  • 【联逢对手】第221期出句:容人容事容天下,有容乃大(佚名)

    [联逢对手]第221期 出句:容人容事容天下,有容乃大(佚名) 对句请在本公众号文末点击 写留言 跟帖即可. 多个对句请集中在一贴内发. 欢迎提供机巧出句,可联系微信:clr18687299660 点 ...

  • 民国武术家孙禄堂后人孙叔容、孙婉容、孙宝亨合力传授家传孙氏太极拳

    [名家简介]孙叔容女士,孙氏太极拳宗师孙禄堂嫡孙,武术大师孙存周之女.武术七段. 孙叔容女士生于1918年(孙公禄堂于该年创孙氏太极拳),幼承家学,天资聪颖,于童稚之时旁观祖父所传之太极,后能完整练出 ...

  • 【每天老照片】-1万-5068-末代皇后婉容老照片,婉容生平照片大全

    为大家整理的末代皇帝溥仪的皇后婉容老照片,婉容生平照片大全,欢迎查阅. 1925年 ,天津,婉容. 1925年,溥仪与婉容等人在天津[张园]

  • 企业开办优秀案例之容缺办理: “容缺办理”提质效 企业服务不延误

    临近下班时间,德州柳韵商贸有限公司办事人员窦先生前来陵城区审批服务局窗口办理营业执照变更业务:"领导交代的急,我准备太匆忙,不知道准备的齐不齐全."窗口工作人员查验材料后,发现&l ...

  • 《吕氏春秋》卷26士容论1士容诗解非偏义诚非利朴素

    题文诗: 士者中正,不偏不黨.至柔而堅,至虛而實. 朗然不儇,若失其一.傲小物而,志屬於大; 似無勇而,未可恐吓;執固橫敢,不可辱害; 臨患涉難,處義不越;南面稱寡,不以侈大; 今日君民,欲服海外;節 ...

  • 容齋隨筆卷第一(二十九則)

    予老去習懶,讀書不多,意之所之,隨即紀錄,因其後先,無復詮次,故目之曰隨筆.淳熙庚子,鄱陽洪邁景盧. 歐率更帖 臨川石刻雜法帖一卷,載歐陽率更一帖云:「年二十餘,至鄱陽,地沃土平,飲食豐賤,衆士往往湊 ...

  • 容齋隨筆卷第二(二十四則)

    唐重牡丹 歐陽公牡丹釋名云:「牡丹初不載文字,唐人如沈.宋.元.白之流,皆善詠花,當時有一花之異者,彼必形於篇什,而寂無傳焉,唯劉夢得有詠魚朝恩宅牡丹詩,但云一叢千朵而已,亦不云其美且異也.」予按,白 ...

  • 容齋隨筆卷第四(二十三則)

    張浮休書 張芸叟與石司理書云:「頃遊京師,求謁先達之門,每聽歐陽文忠公.司馬溫公.王荊公之論,於行義文史為多,唯歐陽公多談吏事.既久之,不免有請:『大凡學者之見先生,莫不以道德文章為欲聞者,今先生多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