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故事的六大要素

一个故事的6大要素:人物,背景,冲突,高潮,对话,结局。

接下来,我们看看这6大要素是如何在故事中体现出来的,又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咱们先分解来看,这就像先逐一精通管弦乐队的各种乐器,然后在后面的场景章节中练习整体合奏,最后才能演绎出美妙的音乐。

一,人物

人物需要有代入感、认同感和辨识度

通常来讲,一个故事里至少会有两个人物,一个是英雄,一个是恶棍。当然这个恶棍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恶,他不过就是那个给你制造麻烦的家伙,他可能是你在竞聘中遇到的强有力的竞争对手,也可能是要求苛刻的老板、难缠的客户,还有可能就是你自己——那个懒惰的你、懦弱的你。

他可以是真实的,也可以是虚拟的,比如你在讲登山的故事的时候,给你制造麻烦的恶棍可能就是老天爷。在我们结婚的故事里,那个恶棍就是——穷!

人物可以说是一个故事的灵魂。故事的展开有赖于对人物的刻画,因此人物需要有代入感、认同感和辨识度。

怎样才能塑造代入感和认同感?我先给你们介绍一部我最喜欢的电影《功夫熊猫》。按理说,我们作为普通人,和动画片里的一只熊猫差着十万八千里。可是为什么你看电影的时候,总觉得我就是阿宝,阿宝就是我呢?

因为越平凡、越脆弱的角色,就越容易让人联想到自己。这也是为什么好莱坞电影里的每一个超级英雄,一开始都是一个不起眼的平凡人。所以,你在讲故事的时候,只有把那个主人公,也就是你自己放低,放到听众的立场上,才能让听众觉得:“嗯,他懂我,他和我一样。

只要你让听众有了代入感,认同感就顺水推舟地来了,因为每个人都会认同“我也是”的事情。

那辨识度又是什么意思呢?

你先猜猜《红楼梦》里有多少个人物?据红学家研究,有700多个人物,其中有名有姓的就有452个。你能想起来的人物,都有哪些呢?是泼辣的王熙凤,多愁善感的黛玉,还是一进大观园就满嘴段子的刘姥姥?

这么多人物,让每一个人物都活灵活现,靠的就是对不同人物特性的塑造。那么在你的故事中,你也需要让人物“活”起来,这样才能在别人脑海中留下印象。你说你老板特别严苛,那你老板长什么样?骂人的时候有多凶?你说客户特别难缠,他是男的还是女的?究竟有多难缠?这些都是增加人物辨识度的描述。

这样,你讲完才能让人记得住,想得起。

你看,我在Hubert的故事里,就是那个又黑又瘦,手又细又小的北京姑娘,就算没见过我本人,你应该也在脑海中大概勾勒出了我的形象(现在我还黑但不瘦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