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真好!

阅读第1267天
不气盛叫年轻人吗?
——刘华强《征服》
这句话对于95前的那一代人应该是比较有印象的。
因为,真正爱上这句话代表的那个角色,基本上才刚从铁窗出来吧!
多年前,一位伟人说过:
世界是我们的,也是你们的;但是归根到底,还是你们的!你们就像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朝气蓬勃……
所以,根据读书的体会,正好谈谈对于年轻人的某些认知。毕竟,自己也算是其中的一员吧。
01
如果深究,会发现一个无比尴尬的问题:
什么才是年轻人呢?
因为对于不同年龄段的人而言,他还真的会有不同体会。
至少,八十多岁的老者,不愿意和六十多岁的小屁孩玩,也是可以理解的。
而我等,还要保持谦逊的风度。因为那是长者呀!
如果真是按照年龄来定义,相对严谨,应该是不超过三十五周岁。
为何呢?这是根据中国人的普遍心理来定。
一旦说到四十岁,就会连接四十而不惑。
继而总会给人中年油腻的既视感。
而在三十多岁,真正的年富力强。
二十多岁,青春蓬勃。
至于十多岁,暂且不算在讨论之列。
俞敏洪的书中,多次提到自己参加管培生的培训。
要知道,对于一个百亿级的企业,大Boss参加这类会议,还是稀罕。
原因就是,俞敏洪认为,新东方的未来,就落在他们头上。
尤其是在书中感叹到,现在新东方的决策层,基本上都是60、70后那帮人。
不管所谓的格局还是能力,和这个世界的快速变化,始终会有点格格不入。
或者说,慢半拍?
也许,这种慢半拍,不是什么老年痴呆,而是长期相对固化的思维认知引起的。
这时,放上几条躁动的年轻人,也许会有奇效呢。
02
自古至今,喜欢用年轻人从来不是某个大佬的特例。
最早如甘罗拜相,汉武帝启用卫、霍而征匈奴。
到近代,风起云涌之中,诸多的弄潮儿,不也是风华正茂,挥斥方遒吗?
这貌似也在验证,这个世界是属于年轻人的。
不过,对于所谓启用年轻人,应该先了解三个误区:
1.年轻人是一时,而非一世。
什么意思呢?就是现在用的年轻人,总有一天会变成“中年人”,甚至“老而不化”。
2.年轻人有好的,但并不是年轻人都是好的。
其实就像所谓的管理课程一样,有的人听到大胆创新,使用新人。
就兴匆匆地跳坑,那就是悲剧。
3.除非不破不立,否则以稳为宜。
会用人的高手是怎样的,我不清楚。但绝不是动不动整什么不破不立吧。
这句话很热血,但是也仅仅是热血。
喊多了,容易得高血压,反而不美。
年轻人要用,但是要慎用;同时,老人也要用。
毕竟,老马识途嘛。
用赵太祖的杯酒释兵权对付老人,那不叫智慧,只是让后来者感觉“兔死狐悲”。
毕竟,谁也都不知道,下一只鸡会是谁?
03
为什么总会有一些大佬喜欢越级提拔年轻人呢?
是因为这个年轻人很牛逼吗?
这只是其中一部分原因。再牛逼,能够到哪去呢?
更多的,就是两千年前的故事中就提到:千金买马骨。
曾经的有段时间,自己就当过马骨。所以,还是能够体会一二。
首先,对年轻人重视和大胆提拔,是一个组织发展的必然过程。
大到国家,中到企业,小到家庭,都是遵循这个道理。
一国之领袖,连续三届登顶之时,年龄都在下降。
而企业之中,也在提倡年轻化。
当然,相对稳妥的,就是“老中青”的梯队搭配,那定是绝妙。
家庭之中也是如此。老人家总是握着家中事务不放手,那么孩子一直长不大。
不放心,怕犯错,不是理由。
因为孩子再不经历,他也变老了。
这类使用年轻人的过程,其实就是一种迭代。
就像我们所使用的诸多程序,不用多久,就会更新一样。
不是原来的不够好,而是后面可以更好。
年轻人,就承担着这样的重任。
04
其次,年轻人的启用,其实算是一种变革。
或者说,是一种打破。
这种打破,倒不一定是不破不立那种级别,而是一种尝试。
越级提拔,破格录取……
这一切,与其说是大佬的任性,还不如说是对于原有规则的试探?
当霍去病二征匈奴回来之时,已经贵为冠军侯。
要知道,彼时的冠军侯,也不过弱冠之龄。
而与之对照的,却是“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这种启用,就是对于固有武勋集团的一种试探,或者说宣战。
冠军侯勇则勇矣,这并不最重要。
只要能够撕裂勋贵集团的口子,那么是否霍去病,不重要!
有人的地方,总会有江湖。
我们总说,又如何动了谁的奶酪。
当大佬,其实也很难一言而决。哪怕皇帝,或者所谓的CEO。
越是高位的人,对于权利的掌控,比任何时候,任何人应该更为迫切。
而直接下场撕打,岂不莽夫所为?
那么,可爱的,朝气蓬勃的年轻人,就是最合适的尖兵。
说的好听点,是组织改革起始的开蒙者。
厚黑而言,那就是鱼饵,专门用来试水。
如果走出来了,继续培养使用。
如果失败了,没事,下一批。
毕竟,钓鱼的虽然是老者,总不会自己跳进河吧?
05
为何开始说到,不要总是大脑发热,想着年轻人,也不要总想着不破不立?
那都是被洗成啥样了?
进行任何不按套路出牌之前,都要做出一个准备:
你是否具备了试错成本?
这个问题,真的是灵魂拷问啊!不止是要回答,而且是必须回答对。
纸上谈兵的赵帅哥,葬送了赵国最后的四十万精锐。
核心原因是否真的是他,重要吗?不重要!
武帝征匈奴可谓雄壮!
费文、景二朝近七十年家底,一国之力而战。
两位年轻人打了胜仗,国家的实力却退后了半个多世纪。
武帝逝去又十五年,边陲小国,也能对曾经的天朝上国耀武扬威!
不知此,武帝能否晓得呢?
我自己也会适当用年轻人,虽然自己也是年轻人。
不过,也会有比我年轻的,他们在我眼中不就是年轻人吗?
使用之前,或者说托付大任之前,思忖再三:如果失败,会有什么后果?
这个后果,我又能否遭得住呢?
很幸运,经历过“识人不当”,但是其后果,也能承受。
很幸运,也淘出三五颗珍珠,能够逐渐绽放光华。
没有经历前,再多的准备和表现都是薛定谔的猫。
因为你不知道打开之后,下一颗会有多粘牙!
【结语】
会用年轻人,并且用好年轻人的,可谓雄才大略之主。
爱用年轻人的,很容易就是浮夸之辈。
看似相同,却是天壤之别。
不明其因,终难成正果。
不愿明其因,生而可悲。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