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中考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二十六)

2021年中考模拟试卷语文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

书写与卷面(5分),字迹潦草,卷面不清洁者酌情扣分。
一、纪念青春岁月(19分)
1.     (4分)
(1)(3分)盘   潇    寞
(评分说明:每空1分,错字、别字不给分。)
(2)(1分)吝啬、小气、小器、自私
(评分说明:写出“吝啬”的同义词即可得1分,有错字、别字不给分。)
2.     (12分)
(1)(8分)①天涯若比邻     ②我寄愁心与明月    ③长风破浪会有时   ④千里共婵娟  ⑤会当凌绝顶     ⑥自缘身在最高层    ⑦非淡泊无以明志   ⑧仁者不忧
(评分说明:每空1分,有错字、别字、漏字、添字等均不给分。)
(3)(4分)
示例一:你是水中那朵“亭亭净植”的莲花,清新洁雅,吸引了我们每一个人。为人正直,“不蔓不枝”;品德馨香,“香远益清”。你是那么美好的“花中君子”!
示例二:生活的道路是屈曲盘旋的,有疲累,有摔跤,都在所难免。愿你可以像咬定青山的松柏,即使“冰霜惨凄”,也能“终岁常端正”。
(评分说明:能准确理解运用至少一句诗2分,符合赠送对象送出恰当祝愿2分)
3.     (3分)C
二、畅游小说天地(18分)
4.     (3分)C
5.     (4分)首先,小说中反复描写的月亮,出现在夜空中的不同位置:“从大地上升起”、“高悬天空”、“夜空当中”,它表现了时间的流逝,推进了小说情节的发展;其次,作者用“火焰”、“红色”、“蓝色”将月亮形容得如同太阳,用“屋顶亮闪闪”反衬月光之明亮,月亮投射了父亲的内心世界,隐喻父亲要背儿子到底的忍耐坚持和强烈希望。小说对“月亮(月光)”的描写,还舒缓了文章本身悲伤压抑的叙述氛围,让我们在阅读过程中有了视线的转移和情绪的起伏,让原本略显紧张的叙事舒缓下来。
(评分说明:“推进情节发展”、“隐喻人物内心”、“舒缓叙事节奏”三点各2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得满分。)
6.     (5分)当老汉不把对方当作自己的儿子,称呼他为“您”的时候,老汉的心里在责备儿子,责备他走歪门邪道,责备他今天落得如此地步,老汉痛心到不想承认这个儿子;而当老汉又把听话人当儿子看待,称他为“你”的时候,老汉又一直询问儿子是否“听到”或“看到”什么,和他谈起他的小时候和他死去的母亲,流露出对儿子的深深担忧和无尽期望。尽管不争气的儿子令父亲痛心疾首,然而作为父亲仍然负重前行,对儿子不离不弃。“您”和“你”的人称变化,隐含了老汉内心对儿子爱恨交加的复杂情绪,让我们深切体会如山父爱。
(评分说明:称呼“您”的深意理解2分,称呼“你”的深意理解2分,关联两者领会人称变化中的复杂父爱1分。)
7.     (6分)本题层级赋分
 第一层(5—6分)能结合文本内容,从标题作用、询问意图等方面的理解形成关联,深入理解父亲形象的丰富性和小说主旨的多样性。
示例:首先,“狗叫声”在小说的叙述过程中反复出现,有贯穿全文的作用,标题提示了文章的阅读线索;其次,父亲背儿子去托纳亚的路上数次询问儿子是否听到“狗叫声”,父亲一直提醒儿子去听去看,他担心儿子就此死去,于是一路给予儿子生存信念的支撑,是父爱最直接最朴素的体现;第三,标题和小说的结尾形成了首尾呼应,使小说结构更完整和严谨,也使小说主旨更为深刻和丰富。小说结尾写到:“你刚才没有听到狗叫吗?”他说,“你连这点希望也不想给我。”塑造了一个丰富而真实的父亲形象:表面上父亲在数落儿子,希望儿子能够听到狗叫声,坚持着活下来,深层意义上,他渴望儿子给他更多“希望”和“安慰”,他竭尽全力想从身体和心灵两方面去拯救儿子,重塑儿子的灵魂。
第二层(3—4分)能结合文本内容,从标题作用和询问意图等方面去理解,但未形成关联。
示例:首先,“狗叫声”在小说的叙述过程中反复出现,有贯穿全文的作用,标题提示了文章的阅读线索;其次,父亲背儿子去托纳亚的路上数次询问儿子是否听到“狗叫声”,父亲一直提醒儿子去听去看,他担心儿子就此死去,于是一路给予儿子生存信念的支撑,是父爱最直接最朴素的体现。
第三层(1—2分)文本结合较浅薄,不能深刻把握“你没有听到狗叫吗”作为小说标题的丰富作用。
示例:“狗叫声”在小说中多次出现,父亲多次问儿子是否听到狗叫声,是小说的主要内容之一。
三、点击时事热点(28分)
8.(4分)在材料一中,作者在客观、准确陈述“祁发宝等人阻止并抵制边境冲突”事件时,隐含着作者对他们立场的赞同,表达对戍边英雄的赞美之情。(1分)如A句中“本着……的诚意”、“仅带”等词体现祁发宝想和平解决事情,站在公正公开的角度进行处理;B句中的“溃不成军”、“抱头逃窜”、“丢下”等词体现外军遭遇我军反击后的狼狈情态。(3分)
(评分说明:写出隐含的立场、情感,得1分;结合A、B句,得3分。)
9.(3分)示例一:我选A。A标题准确地体现该新闻时评的立场,致敬英雄,赞美英雄的无价品质。(1.5分)同时,采用对比、对仗手法,将“广告”与“英雄”、“有价”与“无价”作比较,鲜明突出英雄们的崇高精神,朗朗上口,引人深思。(1.5分)
示例二:我选B。B标题中指出材料中涉及的两种行为“张贴英雄”、“让位广告”,但没有表明新闻评论的立场倾向,没有突出小区所做的最后选择。
(评分说明:选A,可得满分。标题能体现新闻评论立场、并写出具体的立场,得1.5分;能指明手法,得1.5分。选B,阐述理由较为充分,最多得2分。)
10.(6分)示例:我认为毛泽东、保尔会成为当代人心目中的英雄。(1分)因为他们与材料中的戍边英雄一样,都有着“英雄气质”:为了国家,不怕牺牲、甘愿付出一切;面对困难险阻,敢于反抗,有着顽强的意志与决心。(2分)材料中的“戍边英雄”,为了守卫祖国边疆安全,不顾个人安危,顽强反抗,甚至付出生命;(1分)《红星照耀中国》中的毛泽东,带领红军长征,建设根据地,不怕艰辛,与普通战士同吃穿,只为新中国的成立;(1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保尔,无所畏惧,有着顽强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在战场上冲锋陷阵、拼命搏杀,导致头部受伤,右眼失明,在修建铁路时,疯狂工作,忍受泥泞、风雪、冻土等恶劣天气的折磨和武装匪徒的威胁。(1分)
(评分说明:选对两位人物,得1分;关联、归纳英雄具备的共性,得2分;结合材料、名著内容,得3分。)
11.(5分)①菏泽一小区将明星广告牌换成五位戍边英雄的照片,并附文。(1分)
②小区“悬挂戍边英雄照片”举动,是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值得支持并点赞。(1分)
③这一小区的做法“弘扬英雄气,传播正能量”,深得民心,值得被学习和效仿。(1分)
④我们应当学习这个小区,用更多的方式致敬我们生活中的英雄,齐心协力延续好风尚,传递正能量,让英雄故事永流传。(1分)
⑤在写新闻时评时,一般可以针对某一社会现象,明确自己的立场,发表自己的观点。然后通过引用材料,进行具体阐述、论证观点。最后提出相应的建议,得出结论,给读者以导向。(1分)
(评分说明:每空1分,意思相近即可得分。)
12.(10分)示例一:寒假打卡,自律成长
寒假打卡,有助于让学生坚持长期学习,有助于培养自律的良好品质。现在,寒假作业每天打卡,已经成为常态。这一举措,虽然会让家长和学生感觉麻烦且浪费时间,但长久的坚持,会发现它利大于弊,能让学生在假期更有计划、有节奏地完成作业,避免临时补写,提高自律意识。另外,如果在打卡的时间和频次上,有更多的自主权,能优化打卡制度,那将更有意义!
示例二:寒假打卡,让假期“无味”
寒假打卡,使得假期的时间被“切割”,影响假期质量,更影响自我管理能力的提升。在假期中,每天多个打卡任务接踵而至,让人疲于应付。难道不打卡,我们就不做吗?难道打卡了,我们就一定认真做吗?打卡,一定程度上对孩子形成一种督促,但无形中增加家长、学生的负担,会产生厌烦情绪,同时也剥夺了孩子自主成长的空间,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机会。如果适当放权,不再“强制”,而是“引导”“提醒”,可能会有更好效果。
(评分说明:从内容和表达两个方面展开评分,内容能明确自己的观点,能基本按照新闻时评的写法进行写作得5分;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即可得满分。
 
四、涵泳古典诗文(20分)
13.(3分)黄莺,别名“金衣公子”,诗中称其为“金衣客”,“客”字与“何处”呼应,点明原非生于笼中,而是来自远方;“翠幕”与“金衣”交相辉映,看似美丽,而“栖栖”二字,却揭示了黄莺于笼中的惶惶终日焦躁不安的处境;黄莺虽“有心”用啼鸣声将人们从晓梦中惊醒,却“无计”在春风中任意啼鸣,“有心”与“无计”相互对照,突出了黄莺囚于笼中的无可奈何的悲凄。
评分说明:从黄莺“金衣客”的称呼、“栖栖”的状态、啼鸣声三个方面作答,答出两个方面即给满分,意近即可。
14.(4分)(1)(2分)选B,将要天亮的时候,睡梦初醒,听到如音乐般鸣奏的鸟鸣,内心的喜悦可见一斑。(2)(2分)选A,郑燮反对笼中养鸟,主张把天地作为蓄养鸟兽的园地,这里很明显“囿”作名词,所以“限制”不对。
15.(4分)郑燮的“养鸟之乐”不是“用一只笼养一只鸟”那样的快乐,而是环绕自己的住处种下几百棵树,成为“鸟国”“鸟家”,将要天亮的时候,还在床上,就能听到如云门、咸池之乐的鸟鸣声;等到穿衣起来,洗脸漱口喝茶时,又能看到各种鸟扬动翅膀迅速地来回飞翔,让人目不暇接。
评分说明:从鸟鸣的声音和鸟飞的画面两个方面作答,意近即可。
16.(4分)
示例:这一句读出抑扬顿挫之感,“巨细”“仁忍”一字一顿,“巨”“仁”读重音,“细”“忍”重音轻读,突出对比,“也”字拖长音,语调上扬,语气舒缓,显出作者对“笼中养鸟”以方块之地限制鸟儿的残忍行为的痛恨,以及对自己养鸟有道的自得之意。
(评分说明:朗读设计2分,理由2分。)
17.(5分)
【甲】诗和【乙】文都反对笼中养鸟,【甲】诗托物言志,借黄莺表达了虽处在金衣翠幕之中,与粱间嬉戏打闹的飞燕以及梧桐树上自由筑巢的鸟儿相比,长有一样的翅膀,却受到笼子的束缚不能展翅高飞,毫无自由,寄托了对追求自由而不得的不满,怀才不遇(或白白浪费清楚年华)的怨恨;【乙】文借林中鸟自由飞翔、自由啼鸣的快乐自在,与“笼中鸟”受限于方寸之地的残忍悲凄形成对比,表达了自己对自由的向往,对生命的尊重。
(评分说明:结合诗与文的主旨分析各得2分,语言表达1分。)
五、书写青春答卷(60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