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多图解:鼻腔鼻窦解剖、变异与鼻窦炎发病和手术的关系
本文为ENT时空编辑整理制作

以筛漏斗为中心的邻近区域结构,包括:中鼻甲 钩突 半月裂 前筛 上颌窦自然口 鼻囟门

窦口鼻道复合体

窦口鼻道复合体模式图

窦口鼻道复合体冠状观

Ma. 额窦
Ut. 筛漏斗
Spm.额隐窝
Spu.半月裂
Spb.筛泡
Sppc.中鼻甲基板
Sppr.最后筛房

窦口鼻道复合体

鼻内窥镜手术中重要的解剖标志


水平部:与筛骨主体连接--中鼻甲附着部;
前翼:水平位,筛窦内侧,附着于筛顶与筛板连接处;
后翼:下降位,向外分隔前后筛房,连接纸样板--中鼻甲基板。

垂直部:悬垂于鼻腔中部,由前向后逐渐下降,尾端位于蝶窦前壁下部之前


中鼻甲尾端位于蝶窦前壁下部之前




泡状中鼻甲感染及引起上颌窦口阻塞



筛甲气房感染




中鼻甲解剖变异与鼻窦炎



手术内侧界限标志
筛板和筛顶连接处薄而脆,切除中鼻甲前半部切忌粗暴
切除中鼻甲后半部可显露蝶窦前壁开口,其切缘相当于眶底水平
矫正或切除反向弯曲或过度气化的中鼻甲

钩突解剖变异:钩突内偏、肥大

导致中鼻道狭窄,引流障碍
钩突的解剖变异:钩突外偏

钩突外偏引起筛漏斗狭窄,上颌窦引流不畅


切除钩突是内窥镜鼻窦手术常规进路
切除外偏钩突时,易损伤泪道和纸板
上断切除不彻底,影响额隐窝引流
下端切除不彻底,影响观察、处理上颌窦;影响上颌窦引流;易发生术后粘连。


上颌窦自然口和鼻囟门的骨性解剖



切除钩突,沿下鼻甲由前向后寻找
切除后囟门和前囟门
切除钩突越彻底,上颌窦自然口暴露越好,扩大术越方便
切除后囟门较安全,切除前囟门应注意不要损伤泪骨





左:倾斜式连接 右:高台式连接

左:倾斜式连接 右:高台式连接

筛顶与筛板的连接顶面观(高台式)



高台式连接与手术

筛凹内侧壁薄而脆,易损伤


内界:中鼻甲
外界:纸样板
上界:筛顶
前界:额突和额窦后壁
后界:筛泡基板

额隐窝的解剖关系

额隐窝解剖变异



不要把额隐窝误认为额窦
额隐窝不清除干净,额窦炎不会改善



最后筛房与视神经


Onodi气房


如以视神经管与蝶窦毗邻者为基数,出 现率为 84.2%。
视神经结节的类型
管 型 3
半管型 12
压迹型 33
视神经结节的高度: 4.65--0.30mm
视神经结节骨壁厚度:1.10--0.20mm

蝶窦内管型视神经管(A.视神经管 B. 颈内动脉)


蝶窦外侧壁视神经隆起的出现率:47%
如以视神经管与蝶窦毗邻者为基数,出现率为77%(47/61).
视神经管隆起类型
管 型 1
半管型 14
压迹型 32
蝶窦内视神经管隆起高度:4.30--0.30mm
蝶窦内视神经管骨壁厚度:1.30--0.25mm

蝶窦外侧壁(黑箭头:视神经管 白箭头:颈内动脉 小黑箭头:蝶窦前壁缘)

蝶窦与颈内动脉




蝶窦与颈内动脉
多数颈内动脉在蝶窦内形成一条自后向前凸向窦内的隆起
隆起骨壁很薄(1mm左右)
隆起骨壁可有自然缺损(8-4%)


出现率:55-77%
多数为压迹型:高度:0.20--3.45mm
厚度:0.15--4.10mm
半数以上的高度和厚度均小于 1mm。
颈内动脉各段压迹出现率不同,鞍前段出现率最高、骨壁最薄。



发育良好的最后筛房外侧壁上可能出现两个隆起,两者呈开放的“八”字型排列,视神经结节居前上,颈内动脉隆起位于后下。
如果后筛房发育差,两个隆起则可能都出现于蝶窦外侧壁。


视神经管隆起和颈内动脉管隆起交叉(A. 视神经管 B. 颈内动脉)


高位弯曲压迫中鼻甲
同侧中鼻道、嗅沟引流障碍
阻塞性鼻窦炎
对侧中、下鼻甲增生
阻塞性鼻窦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