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家写字为何传神又好看?套用这个模式,你也可以
在经历了描红或临摹都没有用的书写者应该都能体会到,如果不投入时间在方法论上,你总会在练习的时候付出更多的代价。
像?还是不像
同单字训练一样,即使在点画的练习中,依旧不建议以“像”作为单位,理由为:
1. 人类的视觉认知和生理系统构造不支持书写者对图像完整的记忆与高精度的表达。书写者既不能做到把点画的信息完整的记忆下来(只能记忆个大概),也不能精准地表达视觉图像(毕竟不是机械手,带有很强的随机性)
2. 受制于最省力原则,大脑会自动对你动作的输出进行修正。假设原帖中的撇为45°,但是你的最省力路径为43°,在书写中大脑会自动纠正。
基于这两点,可以得出结论:一开始是做不到“写得像”
描还是写?
如果强行求像呢?大脑在接受这个输出端要求时,会切换到描画动作上。描画相较于书写,提供了更高的精准度,同时也造成了一个致命的问题:描本质上是一种琐碎的动作,没有人会在日常书写的时候用琐碎的动作去完成点画的书写,这也是为什么那些宣称“多描红就能够熟练记忆肌肉动作”都是在扯淡的原因,他们根本没有考虑到这两者在使用过程中的差异性。
哪怕在中国传统书法中,“书写性”也是被书家所格外看重的,“描画”二字在古人心中可是书法的大忌,一旦描画则失神韵,而没了神韵,就算空有其形,那也不是心神所向之作。
书之秒道,神采为上,形式次之。
并且在日常书写中,速度是书写的最高目标,享有的优先级是要远大于美观度。谁也没法容忍自己在考试的时候一张卷子只写了一半很工整的字迹吧?
如何检验动作?镜像神经元的运用

镜像神经元(mirror neuron)指的是动物在执行某个行为以及观察其他个体执行同一行为时都发放冲动的神经元,因而可以说这一神经元 “镜像” 了其他个体的行为,就如同自己在进行这一行为一样。
值得一提的是,镜像神经元并不是单纯储存视觉系统所捕获到的动作,它可以直接理解动作的含义。
反复观看自身的书写录像,是为了让他们能够清晰地观察到自身的书写动作是以一种怎样的方式在运动着。再观察正确的书写动作之后,大脑自动判断出“我的书写动作和正确的书写动作究竟差异在哪”
注意,有两个准备条件缺一不可:
1.书写者的书写动作
2.正确的书写动作
如果只有正确的书写动作做参照,而在书写的时候注意力通常集中在笔尖上而非书写部分上,结果就是你压根不清楚你自己哪儿做错了,哪儿做对了。
而如果只有你自己的书写动作的话,由于对书写动作并没有一个很清晰的评价标准,自我优化稍显艰巨(但并非完全无效)
单一与专注,善待你的潜意识
20世纪出,以由 马科斯 · 韦特墨、沃尔夫冈 · 苛勒、和科特 · 考夫卡三位心理学家开创了对后世影响极大的“格式塔”心理学流派。
格式塔学派主张人脑的运作原理是整体的。“整体不同于其部件的总和”。例如,我们对一朵花的感知,并非纯粹单单从对花的形状、颜色、大小等感官资讯而来,还包括我们对花过去的经验和印象,加起来才是我们对一朵花的感知
书写者在观察字的时候,在第一时间视觉系统就能捕获到全部信息,但这种信息是模糊且混沌的,它只是一个大概,而且还很容易受到以往的信息干扰。
而一根点画究竟包含了多少信息?有最基础的几点。(注意,这只是一个字中的一根点画的信息,而一个字的信息并不止是“一根点画的信息 x 点画数量”)

而在书写的时候,大脑也在输出着这些信息。但在大脑的分工机制中,真正主要负责输出这些信息是是潜意识。


潜意识活跃地地方在大脑皮层,它们能够高效的处理信息,但是你很难指望它们在一开始就能够对处理复杂信息做出正确处理。这也就意味着,就算意识给潜意识灌输了大量的复杂信息,潜意识也很难在短时间内消化,反而会造成大量的浪费。
刻意训练,拒绝无用功
《异类》热销使得“1万小时训练”的概念广为认知,但是训练时间的长短是训练成果的唯一因素么?还跟训练模式有关。由Anders Ericsson 和 Robert Pool联合撰写的《刻意训练:如何从新手到大师》里提到了两种练习模式:刻意练习与天真练习。所谓的天真练习,基本上只是反复做某件事情,并指望只靠那种反复,就能提高表现和水平。
相信这道出了绝大多数人练字的一种模式,都是在反复进行“天真练习”,换言之你们在学习方法论上,要么是偷懒,要么在划水。
刻意训练有四个明确的特点:
1. 有目的的练习具有定义明确的特定目标
2. 有目的的练习是专注的
3. 有目的的练习包含反馈
4. 有目的的练习需要走出舒适区
虽然这并不是提高学习的唯一定律,但这确实是一种对大多人行之有效的法则。
不要以像不像作为你一开始的评价标准,因为像是一种综合的体现,初学者根本难以吸收和消化。我们需要把它拆解开,而拆解后的评价体系肯定就不是“像与不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