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
往期回顾

王献之(344年-386年),字子敬,东晋著名书法家、诗人、画家,“书圣”王羲之第七子、晋简文帝司马昱之婿。王献之少负盛名,才华过人。他先后娶郗道茂及新安公主司马道福为妻。王献之自小跟随父亲练习书法,胸有大志,后期兼取张芝,别为一体。他以行书和草书闻名,但是楷书和隶书亦有深厚功底。传世名作《洛神赋十三行》又称“玉版十三行”。前人评论王献之的书法为“丹穴凰舞,清泉龙跃。精密渊巧,出于神智”。他的用笔,从“内拓”转为“外拓”。
王献之一生的书法艺术并不守旧,且与父不同,字身喜带长形。其诗文书法,为东晋后起之秀。他笔下的草书,下笔熟练、润秀、飞舞风流,不亚于父亲王羲之,父子合称二王,并有“小圣”之称。还与张芝、钟繇、王羲之并称“书中四贤”。张怀瓘在《书估》中评其书法为第一等。王献之亦善画,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目其画为“中品下”。
王献之学书和他的父亲一样,不局限于学一门一体,而是穷通各家。所以能在“兼众家之长,集诸体之美”的基础上,创造出自己独特的风格。终于取得了与王羲之并列的艺术地位。因唐太宗贬献之而不购求其书作,内府的王献之书迹“仅有存焉”。因此,王献之的遗墨保存很少,数量远远没有王羲之那么丰富。
王献之:书迹摹本精选 (点击进入)
晋 王献之 鸭头丸帖 唐摹本 上海博物馆藏
晋 王献之 地黄汤帖 故宫博物院藏
晋 王献之 东山帖 故宫博物院藏
晋 王献之 中秋帖 故宫博物院藏
晋 王献之 鵝群帖 藏地不详
王献之:淳化阁帖 (上) (点击进入)
王献之:淳化阁帖 (下) (点击进入)
《洛神赋十三行》(又称《十三行》)是王献之传世的小楷代表作。内容为曹植名篇《洛神赋》。但仅留存于今的只有从“嬉”字至“飞”字共13行,计250余字。
据传,墨迹在宋代有两本,即晋麻笺本和唐硬黄纸本。其中唐硬黄纸本有唐代书家柳公权的题跋,此本初为北宋周越所得,误以为原迹摹刻,流传于世,后有南宋越州石氏掺入右军笔意的翻刻本。《宣和书谱》载,麻笺本北宋时入内府,后二墨本均佚失,仅存刻本传世,因刻本辗转翻刻较滥,已不足观矣。
南宋时,权相贾似道先得麻笺本9行,后又得4行,合为13行,刻于苍色石上,美其名曰“碧玉”,故该本被称为“碧玉版本”,后又称《玉版十三行》。该石高29厘米,宽26厘米,现藏首都博物馆。

《玉版十三行》原石

《玉版十三行》原石局部1

《玉版十三行》原石局部2

《玉版十三行》原石局部3

《玉版十三行》原石局部4
以下重点推荐现藏上海博物馆的宋拓拓剪裱本图版。









-------------------------------------------------------------------------------
13年来,我们一直做的是中国书画的大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