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镇江“江滨医院”的组建地不在镇江,而是在重庆?
镇江人都知道江滨医院(现在称江苏大学附属医院),但很少有人知道这座医院的组建之地不在镇江,而是在重庆,这里面的曲折,令人欷歔。
了解这段历史,要从江苏省立医政学院开始,再到国立江苏医学院,以及医学院附属医院(江滨医院),这是一段烽火岁月中的故事。

01
1934年春,江苏省政府主席陈果夫提出,要在省会筹建最高医药学府,议案得到了省参议院的批准。省政府经会议讨论后,决定在当时的江苏省省会镇江创办江苏医政学院。同年五月,医学院筹备处成立。
几经选址后,陈果夫指示:对于校址环境极应注意。
他认为省府机关在旧将军衙门等处老屋还能将就几年,而省会文教基础建设刻不容缓。于是,他亲自参加选址,经反复比较,最终选定北固山麓的古大校场为校址。
6月上旬,镇江县政府在北固山麓圈地一百余亩,由于农户较少,除了田亩补偿外,农舍、树木、狗羊等赔偿不多,整个拆迁费用合计四万银元。
7月初学院领导班子成立,陈果夫以省府主席的身份兼任学院院长,从德国留学归来的医学博士胡定安任教务长。
9月1日,国立江苏省医学院正式对外宣告成立,它不仅是镇江史上首家高校,也是当时江苏省唯一的医学类高校。

9月28日,江苏省医学院的领导班子从省府搬到学院己竣工的新址办公。这天恰好学院门前新建的一条小马路也竣工,于是这条马路就被命名为医政路。

医政路1、2号,大多曾是市农委、色织总厂和邮政局等单位宿舍楼。

医政路5号大院内的医学院教职工宿舍楼
02
镇江沦陷前夕,医政学院师生踏上了西迁漫漫长路。
1938年8月在湖南沅陵县山沟里,该校吸纳了南通学院医科易名为国立江苏医学院,再辗转贵阳。
1939年4月,最终在卢作孚协助和支持下,国立江苏医学院在重庆北碚老城区牌坊湾河嘉村落脚。

重庆北碚,国立江苏医学院的学生正在解剖室里专心孜孜的显微观察。
经过一路枪炮声,一路颠簸流离,国立江苏医学院在北碚安顿下来。胡定安院长对此总结并对学院寄予期望:“本院成立于危难之际,迁徙于艰难之中,阅时一载,院基始建。此后应如何致力于战时医育,为抗战建国尽其本位一份子之责,进而为新医学开一新纪元,以福利世界人群。”
学生怀着救国救民的信念,在艰困简陋的条件下刻苦学习,拼命专研。

重庆北碚,国立江苏医学院在1942年7月成立医学研究所,下设寄生虫学部。影像为学员在寄生虫学部的教学实验室里开展医学研究。
在重庆遭受日寇大轰炸的日子里,苏医师生不仅组成空袭救护队救死扶伤,还在北碚设置附属医院救治重伤员,以至重庆人民将附院驻地亲切称为“苏医屯”(如同1946年苏医“复员”镇江后镇江人将那条小河亲切称为苏医河。)

重庆北碚当地环境为钩虫病流行疫区。
“北碚地方曾于民国三十二年十一月由北碚管理局与国立江苏医学院组合地方病防治队从事流行北碚之钩虫病防治,计先后治愈患者达四千人以上。查钩虫于四川为流行而全中国防治地域,实以北碚为肇始。”

当时重庆地区时疫流行,地方病横行,民众饱受疾苦。影像为国立江苏医学院组队深入乡村民间,开展公共卫生教育和针对流行北碚的钩虫病进行防治。
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造成了历史奇观:
江苏医学院诞生之地不在江苏而在湖南,其附院(即镇江市民人人皆知的江滨医院)1936年初创,而组建之地不在镇江,却在重庆,此番曲折,令人欷歔。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立江苏医学院于1946年迁回镇江。
影像源自IUPUI
资料参考《抗战中的国立江苏医学院》
03
在解放初期,在苏南防治血吸虫病工作中,苏医多人立功,其中年轻的包海成医生以身殉职。
为谋求更大发展,1957年苏医迁到南京,更名为南京医学院(即今南京医科大学前身)。
苏医人懂得感恩,为报答镇江父老乡亲多年厚爱,搬迁时将附院(江滨医院)连人员带设备无偿交给镇江人民;
次年又将附属的南京医士学校迁回镇江原址“做种”,这就是后来的镇江医士学校(1958)、省卫生干部进修学校和镇江地区卫生学校(1962)、南京医学院镇江分院(1979)、镇江医专(1980)、镇江医学院(1984)。
如今人们在医政路中段当年医政学院和苏医校门原址,看到的是“江苏大学医学院”的新牌。


如今的江滨医院(江苏大学附属医院),历经建设与发展,现已成为一所学科齐全、设备先进、技术力量雄厚、诊疗环境一流,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康复于一体的现代化医院。
这座医院的院训“厚德精术,仁佑健康”,仍是延续了当年艰苦卓绝环境下的奋发精神,
如果您对这篇文章有感觉,
大家帮忙右下角点个在看哦,
最好再留个感言,万分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