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出思想误区,提高企业精益管理水平!

随着国内越来越多的企业实施精益管理,改进的理念也越来越被企业所接受。然而,通过近几年的观察,企业的进步往往是不可持续的,原因是企业陷入了追求短期利益的陷阱。在思想上存在着一些误区,主要表现在:

1、过分注重对改善目标与改善绩效的考核

管理部门为了防止改善达不到预期效果甚至半途而废,一般会让改善单位在提案书上注明预期目标,然后对达不成目标的进行考核,这种做法有时候反而削弱了改善积极性。比如:同一个提升效率的改善项目,A团队设定目标是提升5%,实际完成结果为7.5%,目标完成率150%;B团队设定目标是提升50%,实际完成结果为40%,目标完成率只有80%。很明显,B团队没有达成改善绩效,这时候如果对B进行考核,很显然会打消他们的积极性。

2、过分强调改善收益忽略改善意识培养

很多企业对改善收益大的项目很感兴趣,总是想着收益越多越好,反而对一些小的、有形收益不明显的改善漠不关心,甚至嗤之以鼻。改善收益大固然好,但这样的项目往往并不多,而且这样的改善项目对于一线员工来讲,无论是能力上还是可利用资源上要想自主改善确实不现实。相反,培养员工的改善意识,从一点一滴做起,聚沙成塔,集腋成裘,一定能起到量变带来质变的效果。

3、不注重改善文化却总想管理提升

改善是提升的途径,提升是改善的结果。相反,一些企业本末倒置,舍本逐末,不注重员工的参与和改进文化的培育。看一个成功的案例:某企业刚开始推行改善的时候,第一年只有25%的员工参与,且三分之一的改善都集中在现场6S改善上,能上升到管理改善的案例只有16%;然而到了第二年员工参与的比例上升到了70.6%,单纯的6S改善只有18%,而系统的管理类改善案例比例达到了32%。这家企业对改善的有形收益并不太关注,却在不到一年半的时间内实现了将近900万的成本节约,改善的可计算收益将近2000万。可谓典型的“不去追马而去种草”。

以上常见的改进误区是近年来指导企业实施精益管理转型过程中遇到的实际情况。经过总结,希望对企业有所帮助。希望企业能够走出改进的误区,完成从量变到质变的突破,让企业的管理水平在无声的滋润中升华。

(0)

相关推荐